
序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增长本质上要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权益需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历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国家“十一五”到“十四五”,系列发展规划均遵循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等发展原则。地方政府承载着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支撑力量。在此背景下,中国各级地方政府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逐渐从追求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的晋升锦标赛转移到关注社会公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来。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也是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优化的重要阶段。自2014年开始,湖北省各级地方政府以标准化、数字化赋能作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的重要抓手,运用系列政策措施和手段,促进公共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不断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省份,湖北省各地方政府所在辖区在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存在差距,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相对全国而言呈现出典型的中间层次特征。由此,对其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测算与比较分析,探析其差异性生成的内外逻辑与因果机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现实意义。
2020年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以此为节点,以湖北省为例,对该省16个省直管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进行结构比较分析,探析各个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结构性特征和差异性生成机制,有助于诊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发展水平、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控后续阶段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体系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具有实操性和针对性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建构有关不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之间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生成机制的分析框架与话语体系,对于推动本土化特色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理论建构和相关知识体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0余年来,陈世香教授及其团队深耕地方公共服务创新研究领域,在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养老与社会保障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教育服务等领域,尤其是在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作为该团队研究的结晶,本书以2020年为节点,以湖北省16个省直管地方政府为研究对象,根据“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方向,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建水平”的发展要求,基于系统论、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公共价值和公共资源等相关理论,综合既有研究成果和政府实践,建构起较为系统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和有关不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的结构比较分析架构。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量化与质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各个地方政府在“十三五”时期公共服务能力水平的测度,深度描述和比较分析不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差异性结构特征及其结构类型,探讨并提出有关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结构类型及其差异性得以生成的内在结构机理和外生因果机制。本书从内在结构与外生条件组态两个维度阐释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形成的实践运行逻辑,为进一步重塑和优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体系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作为国内有关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本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拓展了有关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知识空间。现有关于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研究多偏重于哲学思辨和传统意义上的比较分析,基于实证分析的科学支撑还较为欠缺。有关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少数实证研究侧重于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水平或成效。相对于更为宏观层面的国家治理体系及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省域、城乡与基层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综合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某一时期内某一区域范围的地方政府之间公共服务能力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有关不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结构特征及其不同类型得以形成的内在结构机理与外生因果机制的实证研究尚属空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的结构比较分析》一书进行有关不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结构特征及其结构类型,尤其是其差异性生成机制的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较好地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
二是对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结构特征的科学合理的测评。为实现对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的结构特征及其结构类型生成机制的有效研究,一个基本前提是要求实现对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测度。本书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尤其是借鉴有关政府服务能力或政府能力测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实践的最新进展,基于系统论一般架构,融合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资源基础、公共管理价值演变与公共产品供给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将理论建构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实践相结合,从公共服务供需均衡视角,建构起具有针对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建构有助于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的结构特征进行更为系统的测度与评估,也构成对于相关主题既有研究成果的一个系统研究和检验。
三是建构了一个有关不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结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研究的结构比较分析理论架构。政府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政府能动性与外在环境相调适过程的结果与表征。由于面临着多样化的外部环境和主体属性特征,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构成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功能系统,不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呈现出差异性的结构特征,也有着其不同的能力结构类型生成路径。本书在对中国式现代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及其体系等相关概念及其理论源流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尝试建构起有关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的模块化的结构比较分析理论架构,包括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的聚类分析—不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类型的结构特征识别与分析—不同结构类型差异性生成的内生结构机理分析—不同结构类型生成的外生条件组态分析等四个基本分析模块。这是一种综合运用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方法,将比较分析法与综合研究方法、主观研判与统计分析相统一的新研究路径,有助于推进有关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及其生成机制研究的本土化话语体系建构。
四是提炼出有关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的结构特征、类型种类及其生成的内生结构机理和外生条件组态等复杂因果逻辑的研究发现。经运用所建构的评估指标体系和差异性结构比较分析理论架构,基于对湖北省16个省直管地方政府在“十三五”时期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之间差异性结构特征的测度与差异性生成机制的结构比较分析,本书对不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差异性结构类型进行聚类、识别与阐述,并对其差异性结构类型的生成机制进行实证分析与理论探索,形成有关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生成的实践机制与诠释理论,拓展与丰富了有关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比较分析领域的知识体系。其中,尤其是开创性地综合运用能力差异性的内生结构性生成机制分析与外生条件组态分析架构,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不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的结构特征得以生成的因果机制,并且从结构生成视角提出了有关政府组织环境与组织能动性之间调适互动导致组织能力差异性结构特征的理论发现。这是对有关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与主体能动性互动机制这一制度衍化理论在制度功能生成领域的拓展性运用,将进一步推进组织制度主义理论在制度功能生成领域的研究发展及其在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实践的本土化运用。
本书是长期研究积淀的阶段性成果,拓展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相关领域的研究空间和知识积累,也有助于推动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发展和本土化话语体系的建构进程。然而,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服务型政府建设仍在路上,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功能结构及其生成机制正经历着现代化转型时期内能动性与外在环境调适性互动的复杂性动态进程,其相关理论研究和本土化话语体系建构也将经历一个不断检验与完善的过程。同时,本书相关研究作为以湖北16个省直管地方政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收官的2020年作为节点的多案例比较分析,其研究架构与研究发现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有待更多的相关研究予以检验。在此,寄望陈世香教授团队以及学界的同行们再接再厉,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过程中推进相关研究架构与理论发现的不断创新发展,立足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本土化的公共服务话语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公共服务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3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