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全球气候治理:一种治理嵌构的理论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结合气候治理机制复合体演进的大背景,本书通过多种研究方法交叉融合来对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嵌构逻辑进行分析。基于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比较论证,本书既注重对于权威性报告的资料整理和数据挖掘,又注重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等调查研究方法对一手材料进行收集和探析,从而确保研究的开放性、深入性、前沿性和权威性。

1.文献与数据分析法。本书广泛搜集、积累、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的图书资料和期刊资源,充分借助高校研究的网络资源优势,获取CNKI、Elsevier Science Direct、EBSCO、JSTOR、ProQuest、Wiley、Taylor、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最新的中英文期刊资源,借鉴前人研究成果,追踪学术前沿。结合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研究特点,关注气候治理中主要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网站报告以及运用既有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在线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与运用,如借助相关权威性数据库对于国际非政府组织网络化嵌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比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非国家气候行动区域数据库(The Non-State Action Zone for Climate Action,NAZCA),Ecofys/CISL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制作的气候倡议平台数据库(The Climate Initiatives Platform,CIP),学者伯克利(Bukeley)及其同事制作的跨国气候变化治理倡议数据库(The Transnational Climate Change Governance Initiatives,TCCGIs),以及德国发展研究所(DIE)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制作的气候行动全球聚合体数据库(the Global Aggregator for Climate Actions,GAFCA)以及针对中国国内社会组织最新发展和实践行动的中文网站“中国发展简报”(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index.html)等。

2.案例分析法。本书在进行国际非政府组织治理嵌构分析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案例数据,特别是通过查询在气候谈判和气候治理中影响力较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官方网站,对其参与气候谈判的态度以及最新的科学研究报告进行分析。这些案例包括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忧思科学家联盟(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UCS)、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RI)、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科学与环境中心(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CSE)、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国际环境法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CFIEL)等。同时,本书还关注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的重要跨国多元伙伴关系网络,如第三章在分析全球气候治理嵌构中国际非政府组织网络化参与路径及参与策略时,就分别对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REN 21)、可持续低碳交通伙伴关系(SLoCaT)、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碳减排先锋网络(WWF Climate Saver)四个案例进行过程追踪性分析与比较。

3.比较分析法。本书通过“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实证比较法来探讨全球气候碎片化格局和气候机制复合体的演进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嵌构性行动逻辑。首先,源于历史考察的历时性纵向比较研究贯穿全书,在多利益攸关方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嵌构阶段性发展、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地位的阶段性变迁、中国本土社会组织参与气候治理的变迁等方面均运用了纵向比较,从时间推进的维度进行深入性过程追踪并分析每一阶段的特点;其次本书运用横向案例性比较对全球气候治理嵌构中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的不同跨国网络类型和治理路径进行多案例横向比较;最后,就气候嵌构三角谱系中的七类嵌构模式专门进行深入比较,通过比较能够更好地总结出每种类型的特点及内源性动力所在。

二 研究创新

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不仅丰富了气候治理实践创新并推进全球气候谈判的发展进程,而且还在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复合体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聚合性和协调性作用。在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嵌构逻辑的系统性研究方面,本书力图实现以下三个向度的创新。

首先,在研究视角上,本书超越了对于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单相性研究,没有单纯研究国际非政府组织同其他单一行为体(如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组织等)的单维度互动以及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和影响。而是在全球气候治理格局碎片化以及气候机制复合体不断演进的基础上,将国际非政府组织放入一种跨国性和网络化的研究范式中进行审视,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建构和实证分析。在全球气候治理日益发展成为一种机制复合体的过程中,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实践是通过一种嵌入方式同气候治理机制复合体中的其他治理关系网络进行联系,同时不断重构治理体系的过程。治理嵌构已经成为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内的不同治理行为体互动的基本逻辑。

其次,在研究内容上,一是拓展了研究范围,本书没有停留在既有的国际机制互动和气候治理机制复合体研究层面,而是将全球气候治理主体结构谱系的“互动性”与“网络性”结合起来,重点对以国际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非国家行为体的治理嵌构行动逻辑进行分析。在对全球气候治理碎片化以及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复合体进行内涵与属性探析的基础上,本书重点分析了治理嵌构的定义、嵌构路径、嵌构演进阶段以及气候治理嵌构的三角谱系,从动态性和关系性维度深入分析气候治理机制复合体中的多利益攸关方(特别是跨国行为体)如何同外界各种机制(组织层面、制度层面以及规范层面)进行互动互建。二是推进了研究深度,嵌入治理过程体现为一种动态网络状治理空间的形成,本书探讨了多元行为体通过关系性嵌入、结构性嵌入和规范性嵌入三种途径内嵌到全球治理机制复合体的过程,特别是通过治理嵌构三角谱系图的绘制将公共部门(政府、国际组织)、私营部门(企业、投资者等市场力量)以及社会部门(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三方纳入互动分析中,得出七种网络性互动范式。在其中,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治理嵌构的重要参与方,充分利用了气候治理中日益拓展的复合性治理空间,不断加强自身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网络化互动,树立治理权威,其科学权威性的提升、治理专业性的需求、规范性身份诉求、网络媒体中话语权的强化都进一步提升其在气候治理复合体中的影响力。

最后,在学术观点上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侧重”:一是侧重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嵌构的“过程”与“结构”两维度相结合。本书从“过程”维度来探析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气候治理的网络化嵌入进程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策略的变迁;从“结构”维度重点分析气候治理嵌构中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的权威来源,以及在治理嵌构中这种权威结构空间的拓展。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化过程”和“权威空间结构”的分析都同特殊的案例分析相结合,前者结合了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REN 21)、可持续低碳交通伙伴关系(SLoCaT)、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碳减排先锋网络(WWF-CS)四个网络化嵌入案例的比较分析,后者侧重于分析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并在国家层面采取全面“去气候化”政策的背景下,以国际非政府组织、城市、企业为代表的非国家行为体做出了“应激式”的积极回应来追求一种地方性领导力。二是侧重从“南北分割”维度审视目前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格局的非均质性。关于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气候治理的既有研究多是关注西方国际非政府组织,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社会部门的参与角色与能力。尽管参与各种全球环境治理带来了机会,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影响是高度选择性的。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代表,特别是全球南方的要求大多被忽视,通常来自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减缓和适应中所遇到的许多特殊性问题及利益诉求被边缘化。亟须我们关注看似“均质”的网络化气候治理中的等级性。三是侧重于问题导向性的本土社会组织参与气候治理嵌构的能力建设研究。随着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参与度不断提升,全球气候谈判格局变得日益复杂化。相比于欧美国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大国还缺乏长期同以国际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非国家行为体互动的经验以及相应的治理能力。这种格局不利于中国在后巴黎时代气候治理格局中获得更多的绿色话语权与制度性影响力:如中国本土社会缺乏专业化运作,整体国际化水平仍较低;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的议程设置能力有限;国内民众的信任基础仍较为薄弱;公共部门—私营部门—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模式还未形成等。针对上述挑战,本书指出在推进本土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要注意到目前这种碎片化格局下治理嵌构的大趋势,因势而动,注重提升社会组织自身网络嵌构治理的参与能力,特别是以下六种能力,即提升国际化参与能力、专业性去权威能力、议题设定和话语传播能力、伙伴网络建设能力、政产学研界的综合性资源统筹能力以及气候公共外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