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网络的文化交往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本书试图对当代中国网络的文化交往进行全面的研究,力图较好地把握当前我国网络的文化交往现状,并积极探寻我国网络的文化交往和谐发展的思路。本研究的重点在于:1.开展大量的文献整理与阅读工作,在解读原著的基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重点。2.厘定网络的文化交往及其相关概念,并积极探索网络的文化交往的本质与结构、基本原则与价值等基本内容。3.结合我国国情特色,尽可能较为全面而系统地理解把握当代中国网络的文化交往的现状全貌和存在的若干问题,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以期通过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的指导实现我国网络的文化交往的和谐发展。这是重点中的重点。

(二)研究难点

由于文化和交往包含的内容多、范围大、领域广,加上网络文化和网络交往的快速发展,要及时而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影响和发展趋势实属不易,需要综合借鉴不同的理论知识和框架。另外,网络的文化交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缺乏可以直接参考的前人研究成果,把握它的基本内容需要相当的理论与实践勇气。因此,虽然本人已竭尽全力,但是由于资料内容庞杂,对其进行梳理和提炼有较大难度,本研究只能作为深入开掘该问题的一个起点。

(三)研究创新点

目前所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显示,虽然有了相关或相近的研究成果,但是直接针对网络的文化交往研究尚处于孕育之中,更谈不上系统的研究。于是,本人的研究就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具体说来,本研究的创新点有:

1.概念创新,指出“网络的文化交往”概念。突破传统视域,紧密结合当今实际,把“文化交往”的概念从日常生活话语中提炼出来,放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立体观察,既有理论性,又富时代性。

2.理论创新。一方面,总结归纳前人研究,提炼整理出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交往理论。另一方面,以该理论为指导,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集中的梳理,以一种更为明晰的方式和逻辑将网络的文化交往的核心概念与基本内容展示出来,并对其理论视阈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呈现。这是本研究的核心创新点。

3.实践创新。针对我国网络的文化交往的现状和困境进行分析,突出时代性与针对性,探索困境产生的原因,并在网络的文化交往的基本原则与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实现我国网络文化交往和谐发展的路径。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51页。

[3]魏重庆:《社会学小史》,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47页。

[4][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姚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6]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3页。

[7]季羡林:《学海泛槎:季羡林自述》,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6页。

[8]费孝通:《费孝通全集》第十五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4页。

[9]桂翔:《文化交往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页。

[10]李佩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及其走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

[11]桂翔:《文化交往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3页。

[12]桂翔:《文化交往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3页。

[13]杨玲:《文化交往论》,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4]杨玲:《文化交往论》,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5]李佩环:《文化交往的生成发展及其现实确证》,《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16]李素霞:《交往手段革命与交往方式变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17]卢斌:《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交往》,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8]李素霞:《交往手段革命与交往方式变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

[19]皮海兵:《内爆与重塑——网络文化主体性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