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书主要围绕宇文所安对唐诗译介、阐释的特点、方法及其在唐代诗歌史的建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诗学思想来“谋篇布局”的。全书除绪论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背景:欧美唐诗翻译概况”概述宇文所安唐诗译介与研究的前提条件和文化背景,即追本溯源地探究法、英两国汉学界的唐诗译介与研究历史以及它们对美国唐诗译介与研究的影响。第二章“观念:宇文所安的唐诗翻译思想探秘”从宇文所安翻译唐诗的历程论述,对其翻译唐诗的思想、方法以及译诗的功效做出评析。第三章“译文:宇文所安对唐诗的翻译与诠释”,将杜甫诗歌的风格与宇文所安的英译杜诗相比较,深入探讨宇文所安英译杜诗的风格传译的成功与否,并从译介学的视角出发对宇文所安唐诗翻译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过度诠释、误译与误释及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等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归纳,并总结其对唐诗翻译的启示意义。第四章“比较:宇文所安与韦利、许渊冲等译家的唐诗英译”,从宇文所安唐诗翻译的具体实践入手,对其唐诗英译的特点及得失情况做出对比分析与评价。第五章“变异:宇文所安眼中的唐代诗人形象”,运用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异国形象理论,分析宇文所安唐诗研究文本中的“唐代诗人”形象。第六章“结构:宇文所安如何书写唐诗史?”,对宇文所安整个唐诗史的主体架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着重探讨其对建构唐诗史的启示意义。第七章“方法:宇文所安如何研究唐诗史”,对宇文所安唐诗研究所运用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彰显出宇文所安在方法运用方面的丰富性。第八章“文化:宇文所安英译唐诗里的‘文化唐朝’”,本章揭示宇文所安更多地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出发,展现唐诗的发展与诗人自身人生经历及社会环境变化的关系,以及唐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与文化特点。第九章“‘断片’:宇文所安关于唐诗学的美学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概括和归纳宇文所安在唐诗史的书写和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的抒情文本的流动性和不确定的特点;二是对宇文所安的抒情文本的碎片化与非虚构性或自传性美学思想结合案例加以深入分析及缜密归纳与总结;三是分析宇文所安如何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在唐诗的诠释与英译过程中注重读者接受的美学实践;四是从整体上概括宇文所安的英译唐诗及唐诗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 选题意义与学术价值
宇文所安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文化,一是学术兴趣使然,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另外一个目的是为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有点像鲁迅先生所言的“拿来主义”文化策略。宇文所安曾说:“其实在美国研究中国文化,主要是为了美国的文化建设,而不完全是为了对中国文化发言。”[52]治汉学研究的著名学者钟玲教授指出:“总体来说,对于美国人而言,20世纪的中国,是他们歧视、好奇、同情、援助、仇视,或唾弃的对象,但从来不是他们向往、仰慕的对象。对20世纪一些美国诗人而言,他们持一种奇怪的二分法,好像现实里的中国与中国文化是不相干的,他们可以对美国社会上的华人或对中国抱歧视的或忽视的态度,但对中国古代文学却抱极度推崇的心理。前者多少反映了白种人的种族优越感及帝国主义思想,后者则应该是文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或是诗人颠覆帝国主义思想的一种手段。”[53]看来,钟玲教授所言的吸取外来文化、促进本土文化更新的“文化自我救赎”心理,在21世纪的美国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宇文所安在美国译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中国文学、文化产生兴趣。这种跨文化的汉学研究与文化传播,既丰富、提升了美国自身的多元文化内涵与水平,又弘扬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要推进古代文学研究的国际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强调多元交融、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面临种种困境的今天,中国古代文学理应与整个中国古代文化一道,得到进一步的推介,成为整个人类充分共享的文化遗产,为人类追求心灵的丰富、构建和谐美好的生活提供精神资源”[54]。 推进古代文学研究的国际化,重视海外汉学研究必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海外汉学研究本身就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于宇文所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再研究,还带有明显的中西文学、文化交流的特点,在文学研究的互动中,有助于中国本土的古典文学研究者形成开放的、宏阔的学术视野,学习、借鉴优秀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与汉学家一道在中西文学、文化双向阐释的大背景下,互识、互证、互补,共同促进学术的繁荣。宇文所安唐诗翻译研究及其诗学思想探讨的意义,重点在于获取方法论的启迪,从而为中国本土唐诗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借镜”。同时,对宇文所安唐诗研究中所提出的新问题或得出的富有新见的结论进行分析、归纳,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才真正不失其“他山之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此外,还有一个现实的考虑,对海外汉学成果的研究,除了上述所言有利于促进我们本土学者对新方法、新的理论运用方面的借鉴之外,还有助于我们保持对文学、文化间误读的警醒,对自身研究古代文学文化传统显著优势葆有清醒的认识与自信力,在“互识”的前提下,构建平等对话的学术平台,以宽阔的胸襟,吸纳真知灼见,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为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建设、发展本国的现代文化出一份力。
[1] 张宏生:《对传统加以再创造,同时又不让它失真——访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斯蒂芬·欧文教授》,《文学遗产》1998年第1期,第111页。另见钱锡生、季进《探寻中国文学的“迷楼”——宇文所安教授访谈录》一文,《文艺研究》2010年第9期,第63页。
[2] 宇文所安主要著作见附录一“宇文所安的主要著作”。
[3] The Poetry of Meng Chiao and Han Yü. New Haven:Yale,1975.中文译本为田欣欣所译,译名称《韩愈和孟郊的诗歌》,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 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New Haven:Yale,1977.[美]宇文所安:《初唐诗》,贾晋华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初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修订版。
[5] 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the High T'ang .New Haven:Yale,1980.[美]宇文所安:《盛唐诗》,贾晋华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初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修订版。
[6] The End of the Chinese“Middle Ages”:Essays in Mid-Tang Literary Cultur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简称《中唐文学文化论集》),陈引驰、陈磊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7] The Late Tang: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827-860). Cambridge:Harvard Asia Center,2006.《晚唐:九世纪中叶的中国诗歌:827—860》,贾晋华、钱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8]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Earliest to 1911.New York:W.W.Norton &Company,1996.
[9]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Volume I:To 1375,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中译本《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1375年之前),刘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10] Stephen Owen,The Poetry of Du Fu ,Walter de Gruyter Inc.,Boston/Berlin,2016.
[11] 陈小亮:《论宇文所安唐代诗歌史与诗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所引英语原作之译文为陈女士所译,在此谨表谢忱。
[12] James J.Y.Liu,Reviewed work(s):The Poetry of Meng Chiao and Han Yü by Stephen Owen,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36(1976),pp.295-297.另见James J.Y.Liu,Reviewed work(s):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the High T'angby Stephen Owen,Chinese Literature:Essays,Articles,Reviews(CLEAR),Vol.4,No.1(Jan.,1982),pp.97-104。
[13] 对此,宇文所安在《初唐诗》的“附录三”中做出了解释性的说明,并表示了歉意。《初唐诗》,贾晋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30页。
[14] James J.Y.Liu,Reviewed work(s):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an Omen of the World.by Stephen Owen,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45,No.3(May,1986),p.579.
[15] Michael S.Duke,Reviewed work(s):The Poetry of Meng Chiao and Han Yü by Stephen Owen,Chinese Literature:Essays,Articles,Reviews(CLEAR),Vol.1,No.2(Jan.,1979),p.284.
[16] A.M.Birrell,Reviewed work(s):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the High T'angby Stephen Owen,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Vol.44,No.3(1981),p.614.
[17] [美]宇文所安:《初唐诗》,贾晋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页。另见张宏生《对传统加以再创造,同时又不让它失真——访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斯蒂芬·欧文教授》,《文学遗产》1998年第1期,第114页。
[18] William H.Nienhauser,Jr.,Reviewed work(s):The End of the Chinese“Middle Ages”:Essays in Mid-Tang Literary Culture .By Stephen Owen,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58,No.1(Jun.,1998),pp.289-291.
[19] 莫砺锋:《〈初唐诗〉与〈盛唐诗〉》,《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88—505页。
[20] 刘健明:《评〈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唐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12页。
[21] 书后附录二“宇文所安的主要著作”之三“宇文所安论著的中文译本”,第260页。
[22] 陈小亮:《论宇文所安的唐代诗歌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3] 陈小亮:《论宇文所安的唐代诗歌史与诗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
[24] 葛红:《宇文所安唐诗史方法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0年。
[25] 高超:《宇文所安唐诗研究及其诗学思想的建构》,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26] 钱锺书:《美国学者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简况》,转引自《美国观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0—55页。
[27] 钱锺书:《美国学者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简况》,转引自《美国观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
[28] 钱锺书:《美国学者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简况》,转引自《访美观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3页。
[29]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编辑:《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第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0] [美]李珍华:《美国学者与唐诗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第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6—402页。
[31] 王丽娜:《美国对李白诗歌的翻译与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第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9—395页。
[32] [美]宇文所安:《初唐诗》,贾晋华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初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修订版。
[33] 王洪、田军主编:《唐诗百科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931—933页。
[34] [美]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 》(简称《追忆》),郑学勤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初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修订版。
[35] [美]宇文所安:《盛唐诗》,贾晋华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初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2004年修订版。
[36] [美]宇文所安:《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简称《他山的石头记》),田晓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初版,2006年再版。
[37] [美]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简称《中国文论》),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8] [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简称《迷楼》),程章灿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9] [美]宇文所安:《韩愈和孟郊的诗歌》,孟欣欣译,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0]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简称《中唐文学文化论集》),陈引驰、陈磊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41] [美]宇文所安:《晚唐:九世纪中叶的中国诗歌:827—860》(简称《晚唐诗》,贾晋华、钱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42] 参见马伟《宇文所安的唐诗译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3] Stephen Owen,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Earliest Times to 1911.New York:W.W.Norton,1996.这部1200余页的巨制选取先秦至清代的以诗歌为主的各类作品600余首(篇)。各个时代所选篇目以主题(Theme)进行编排,其中唐代共选诗206首,约占全书规模的三分之一,体现了宇文所安以唐诗研究为主的治学方向。
[44] 贾晋华:《〈初唐诗〉评介》,《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
[45] [美]李珍华:《美国学者与唐诗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第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6—402页。
[46] 傅璇琮:《初唐诗·序》,见宇文所安《初唐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5页。
[47] 朱易安:《评〈初唐诗〉》(斯蒂芬·欧文著,贾晋华译),霍松林、傅璇琮主编《1989—1990年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31—336页。另见贾晋华《〈盛唐诗〉评介》,《1989—1990年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5—424页。
[48] 莫砺锋:《〈初唐诗〉与〈盛唐诗〉》,《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88—505页。
[49] Stephen Owen,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ought,published by the Council on the East Asia Studies Havard University distributed by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1992.
[50] 乐黛云:《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序言》,见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51] 胡晓明:《远行回家的中国经典——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读后》,《文汇报》2003年3月14日第15版。
[52] 宇文所安曾说:“其实在美国研究中国文化,主要是为了美国的文化建设,而不完全是为了对中国文化发言。”参见张宏生《对传统加以再创造,同时又不让它失真——访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斯蒂芬·欧文教授》,《文学遗产》1998年第1期。
[53] 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美国现代诗里的中国文化模式》,见乐黛云、王向远《比较文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8页。
[54] 廖可斌:《古代文学研究的国际化》,《文学遗产》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