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咏史诗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前人研究综述

近百年来咏史诗整体研究的现状,赵望秦[1]、张焕玲[2]已经有全面系统的梳理,基本能够呈现咏史诗研究的水平和程度。前辈学者在文献整理、文学分析、文艺批评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有开创意义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但是,也有很多不足和空白之处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分析。本书以《中古咏史诗研究》为中心,对于前人的研究加以综述和分析。

一 选本研究述评

史诗研究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就是咏史诗的选本研究。选本研究有两个发展的高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纪初。根据笔者统计,这两个时期诞生的咏史诗选本多达22种。接下来,结合具有代表性的选本,对这一研究方法的现状和不足加以分析。

第一个高峰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降大任的《咏史诗注析》一书最具代表性。该书按照“咏历史人物”“咏历史事件”“史林杂咏”三个部分编排,在编排上很有特色。选本最后有编选者《试论中国古代咏史诗》一文,作者详细辨析了史诗、诗史、怀古、用典、咏史的区别。将咏史诗直接定义为“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作者直接歌咏历史题材,以寄寓思想感情,表达议论见解的一个类别”。这一定义强调“直接歌咏”和“寄寓思想感情和表达议论见解”两个要点,准确地把握了咏史诗这一题材的基本特征,是诸多选本中难能可贵的一点。[3]但是,该书以“人”“事”“地(史林杂咏)”作为分类标准,不是十分恰当,具体诗作常存在误置的现象。张墨林、武桂霞《赏诗·观赏·学文——历代咏史诗分类解读》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选本,该书的编选前言中认为咏史诗是“历代诗人以历史有关内容(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陈迹)为题材创作的诗歌,是诗与史联姻的产物”,也是在准确定义咏史诗题材的基础上,进行按图索骥的编选[4]。除此之外的选本,则差强人意,陈建根《咏史诗》[5]以历史时代为顺序,上起东汉,下到辛亥革命,编选了六十余首咏史诗,因为篇幅较小,对于编选的诗歌只有简单的校对和注释。岳希仁《古代咏史诗精选点评》[6]以时代为顺序,收诗230余首,上起左思,下至张裕钊,该书在编选的过程中,缺乏对咏史诗这一题材的准确界定,如班固《咏史诗》作为这一题材的滥觞之作,居然没有入选。

第二个高峰是二十一世纪初,以杨子才《历代咏史诗钞》最具代表性,[7]该书收录上古至近现代咏史诗,共656家1368首,上起先秦,下至王国维。书中前言,对咏史诗的艺术价值有简要的介绍,但是没有给“咏史诗”以明确的定义。黄益庸《历代咏史诗》[8]收录东汉至近代咏史诗206首,以诗人时代顺序编排,上起班固《咏史》,下至郁达夫的《过岳王坟有感时事》。在选本的前言中,编选者简要地评介了咏史诗发展流变的过程,但是也没有给“咏史诗”以明确的定义。[9]中国台湾迪志文化编选的《咏史诗》分六属共1017种书,六属包括“汉至五代”“北宋建隆至靖康”“南宋建炎至德祐”“金至元”“明洪武至崇祯”“清代”几个部分,共113种书,集97家作品。[10]师纶《历代咏史诗五百首》[11]收录诗歌五百余首,按照诗歌题材的时代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也没有给出咏史诗明确的定义。

选本研究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各选本很少给出咏史诗的明确定义。[12]各家对于咏史诗这一题材的界定也不相同,这就导致在具体选诗过程中造成很大分歧。比如阮籍的《咏怀》、陶渊明的《咏〈山海经〉》各家处理就完全不同。所以,选本研究的前提应该是编选者首先对咏史诗这一诗歌题材的内涵——何为咏史诗?以及外延——哪些诗是咏史诗?综观这些选本,基本上都缺乏这样的必要性工作。

二 诗歌史研究述评

中古咏史研究的另一个热点是宏观的诗歌史研究。这样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于整体把握诗歌史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具体研究的时间过程中,描述性叙述往往大于学术性研究。接下来结合具体成果加以分析。

赵望秦《咏史诗通论》是这一方法的代表作品,全书除首章《绪论》是对咏史诗基本问题以及过往的研究进行总结之外,其第二至七章分别以“先秦两汉——孕育发轫期”“魏晋南北朝——成长发展期”“唐五代——成熟繁荣期”“宋辽金——深化新变期”“元明——持续发展期”“清及近代——集大成期”为中心,对先秦至近代的咏史诗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深入梳理,对这一时间段内咏史诗发展事实进行了客观的描述与理论的观照。[13]这一方法在学位论文的撰写中,比较常见,韦春喜的硕士学位论文《汉魏六朝咏史诗试论》[14]与其博士学位论文《宋前咏史诗史》[15]前后相续,对这一时期咏史诗产生原因、发展进程、艺术特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李翰的博士学位论文《汉魏盛唐咏史诗研究》[16]以“言志”为中心,对这一时期的咏史诗进行梳理。其余刘杰[17]、霍海娇[18]、刘楠[19]等人的论文,都是通过诗歌史的叙述,对这一时期的咏史诗加以梳理和研究。

在学术论文方面,这种宏观研究也是热点方法之一。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篇文章是金昌庆《论咏史诗在汉魏六朝的出现与发展》[20]和刘曙初《论汉魏六朝咏史诗的演变》[21]。金文从“史传”及“抒怀”两种咏史诗体式入手,展开论述咏史诗在汉魏六朝的出现和发展。文章认为咏史的出现有其时代、社会、文化诸方面的背景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这个时期作家的精神世界和文学观念。就形式而言,班固式的“栝本传”咏史诗,到六朝丧失其价值,递变为左思、陶渊明式的“多摅胸臆”的咏史诗,见出咏史诗由“述史”转向“抒怀”的发展轨迹,咏史诗在此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从而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并揭示了后代咏史诗的新方向。这篇文章从时代、社会、文化等外因来探讨咏史诗的发展,方法足兹启发,但是因为篇幅限制,作者都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挖掘。刘文从题材、主题、体例三个角度描述了这一时期咏史诗发展的过程,是内因研究的典型。但是,只是停留在现象描述,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学理分析。

综上所述,诗歌史的研究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开拓了很多方向。但是仍然有两个方向值得进一步探索。

第一是细化的诗歌史研究,在继承传统诗史以文学史大家为框架的基础上,将这一阶段咏史诗的整体创作纳入诗歌史研究体系,建立一种大家—群体的研究思路,更加准确、细致的描写这一时期咏史诗的发展与流变。

第二是对于流变现象及原因的探寻。从外因角度讲,这一时期的咏史诗创作与历史、社会、文化诸方面因素的内在逻辑联系,目前缺乏深入的分析。从内因角度讲,这一时期辞赋、史传、论说、颂赞、述德诗等文学样式对于咏史诗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相关研究涉及较少,值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 咏史诗整体艺术特点研究述评

对于中古咏史诗整体艺术特点的研究,学界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内因研究,诸如咏史诗的篇章结构、艺术特点、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艺术风格等。多是感悟式、鉴赏式、评点式的文章,学理探讨尚少。但是,也有学者试图从上述鉴赏的角度提升,从学理上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在以下角度取得的成绩比较突出。

一是对于咏史诗内抒发、寄托的情感的研究。这类研究有很大的共同点:先将咏史诗分成不同的类别,之后分别分析每一种类别的咏史诗所寄托的不同情感。孙立《论咏史诗的寄托》[22]一文将咏史诗分为传体咏史、论体咏史、比体咏史三类,并重点探讨了比体咏史中作者寄托自己情感的方法和意义。李真瑜等《中国古代咏史诗的历史阐释方式与历史观念》[23]一文将咏史诗分为感史诗、述史诗和议史诗。这三种主要类型,各自有其不同的历史阐释方式。感史诗更多依赖直观感悟的方式去理解历史、咏叹历史,侧重对历史的整体渲染和直觉判断。述史诗主要以一种克制隐忍的目光来捕捉历史、剪辑历史,委婉地传达诗人的复杂历史情绪。议史诗主要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来剖析历史、解读历史,惯于对具体的历史细节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反思。胡大雷《咏史:个体抒情在时间上的扩张——中古咏史诗抒情分析》[24]以《文选》所收诗歌为代表,将咏史诗分为直接咏史、因它事而咏史、因历史地理景物而咏史三种。重点分析了左思以组诗的形式使自我咏怀合理化、多种多样的对比、不重事迹而强调境遇、个体抒情在时间上的扩张。

二是对于咏史诗欣赏与接受的学理分析。肖驰《中国古典咏史诗的美学结构》[25]一文从创作诸心理因素的关系,主体和对象的审美关系,意境的时空关系等角度探讨了咏史的美学结构。周淑芳《咏史诗:对被理性精神关怀领域的触探与拓展》[26]一文认为咏史诗的本质是诗人不再循着时间的线索去叙述历史,而是将历史图景与此时此刻的情景剪辑并列在一起,去了悟诗意和哲理。咏史诗是理性因素而不是感情因素的渐渐突出,由理性因素的消长支配着艺术结构的变化,以深刻敏锐的思想而非感觉来触探与拓展历史的内涵,将诗的形象、对历史的评断和诗人的感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是对咏史诗诗歌体式的研究。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很具有代表意义。章建文《汉代骚体咏史诗的类型及其审美特征》[27]一文重点分析了汉代骚体诗的类型和不同类型的艺术特点。赵敏俐《论班固的〈咏史诗〉与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成熟问题——兼评当代五言诗研究中流行的一种错误观点》[28]虽然讨论的重点是五言诗的产生和成熟问题,但是其中对于咏史题材和五言句式关系的探讨,试图从体式上分析这类诗歌题材,为后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赵先生另外一篇文章《先秦两汉琴曲歌辞研究》[29]则从乐府体式的角度探讨了琴曲歌辞作为咏史题材的意义。

关于中古咏史诗整体艺术特点的研究,可以说十分充分,但是仍有两个方向可以进一步开拓:第一,目前的研究,偏重于对咏史诗本身的阐释,而缺乏问题的探讨。可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对具体篇章的研究,归纳出这一历史时段特有的艺术表现方式;第二,目前关于艺术特点的成因主要集中在文学的内因研究,对于其外因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四 咏史大家及《文选》咏史诗专题研究述评

中古咏史诗的专题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热点:左思、陶渊明、《昭明文选》。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这些大家进行了专题研究。除去鉴赏点评的文章之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

关于左思咏史诗的研究:程千帆先生的《左太冲咏史诗三论》[30]最具代表性,该文详细考察了左思咏史诗的旨趣、年代、渊源三个重点问题,后来学者对于这三个问题的研究,基本都在此文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牟世金重点分析了左思咏史组诗对于《咏怀》诗传统的影响。[31]蒋方则重点考察了左思诗歌的“辨体”,他指出《咏史》超出了事件的限制而真正具有“史”的意味;“我”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出现,抹去了冷静的思考色彩,使其《咏史》带有“咏怀”的性质,遂与正体咏史诗有别。[32]

关于陶渊明咏史诗的研究:马自力较早地从接受史的角度,分析咏史诗对于陶渊明后世形象塑造的作用,较有新意。[33]周海平认为陶渊明对所咏之史,往往从人类历史规律甚至宇宙的大背景中加以审视,而不是就事论事的评论史实,因此具有特别的深度与广度。[34]其余学者对陶渊明具体咏史诗的创作也有深入的研究。[35]

《文选》所收的咏史诗也是研究的热点话题。主要集中在《文选》对咏史诗的选录标准及所选录诗歌的具体分类之上。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胡大雷先生的《〈文选〉诗研究》,其中专设一章研究萧统对于咏史诗的编选标准,并具体分析了《文选》所选咏史诗的艺术特点。[36]韦春喜[37]、米晓燕[38]也有类似研究。

可以说,这些大家的研究,已经十分充分,关于文献的考订和文学的鉴赏,都已经达到了丰富而完善的地步。在没有新材料和新思路的支撑下,很难做出开拓性的研究。但是,由于研究的焦点过于集中,本时段还有很多咏史诗被忽略,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学者的研究方法,对这些焦点以外的咏史诗进行更深细的研究。


[1] 赵望秦、李艳梅:《中国古代咏史诗百年研究回顾》,《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 张焕玲:《新世纪十年咏史怀古诗研究综论》,《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3] 降大任选注,张仁健赏析:《咏史诗注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7—490页。

[4] 张墨林、武桂霞:《赏诗·观赏·学文——历代咏史诗分类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陈建根选注:《故事类选·咏史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6] 岳希仁编著:《古代咏史诗精选点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 杨子才编选:《历代咏史诗钞》,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版。

[8] 黄益庸编著:《历代咏史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9] 黄益庸编著:《历代咏史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10] 迪志文化公司编:《咏史诗》,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

[11] 师纶选注:《历代咏史诗五百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 降大任一书有定义,具体问题见下节讨论。

[13] 赵望秦:《古代咏史诗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 韦春喜:《汉魏六朝咏史诗试论》,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5] 韦春喜:《宋前咏史诗史》,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年。

[16] 李翰:《汉魏盛唐咏史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17] 刘杰:《汉魏六朝咏史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8] 霍海娇:《魏晋南北朝咏史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年。

[19] 刘楠:《南朝咏史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0] [韩]金昌庆:《论咏史诗在汉魏六朝的出现与发展》,《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21] 刘曙初:《论汉魏六朝咏史诗的演变》,《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22] 孙立:《论咏史诗的寄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3] 李真瑜、常楠:《中国古代咏史诗的历史阐释方式与历史观念》,《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4] 胡大雷:《咏史:个体抒情在时间上的扩张——中古咏史诗抒情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5] 肖驰:《中国古典咏史诗的美学结构》,《学术月刊》1983年第12期。

[26] 周淑芳:《咏史诗:对被理性精神关怀领域的触探与拓展》,《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2期。

[27] 章建文:《汉代骚体咏史诗的类型及其审美特征》,《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3期。

[28] 赵敏俐:《论班固的〈咏史诗〉与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成熟问题——兼评当代五言诗研究中流行的一种错误观点》,《北方论丛》1994年第1期。

[29] 赵敏俐:《先秦两汉琴曲歌词研究》,《文学遗产》2010年第2期。

[30] 程千帆著,莫砺锋编:《程千帆选集》,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8页。

[31] 牟世金、徐传武:《左思文学业绩新论》,《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

[32] 蒋方:《论左思〈咏史〉诗的变体——兼论古代咏史诗的文化内涵》,《中国韵文学刊》1994年第1期。

[33] 马自力:《论陶渊明的咏史诗及其特征》,《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34] 周海平:《陶渊明咏史诗的艺术境界》,《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35] [日]井上一之、李寅生:《论陶渊明《咏二疏》诗的思想意义——兼论“知足”的是与非》,《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36] 胡大雷:《〈文选〉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 韦春喜:《〈文选〉咏史诗的类型与选录标准探讨》,《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8] 米晓燕:《〈文选〉咏史诗的分类》,《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