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领航算力时代新产业新赛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需要防止出现哪些乱象

针对以上种种认知误区,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可能出现的某些问题呢?关于这一问题,我们主要围绕我国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的特征以及产业政策的实施方式来进行相关的思考。概略来讲,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1.防止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

“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技术的变革而变化的,因此容易导致其概念被大众误解与泛化,从而使各地为追随潮流趋势而滥用。例如,在实践中,既然强调现在各行各业都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那么一些官员可能就会将其等同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主要资源一窝蜂地投入一般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或者把一些处于低技术环节但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名称的产业都标榜为“新质生产力”的范畴,从而导致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更有可能出现的不良现象则是:片面强调发展高技术产业,忽视传统产业改造、适用技术发展以及对现有产业进行智改数转网联。

2.防止出现新一轮经济泡沫现象

在现有经济体制下,大家往往会形成只关注产值、生产能力、投资等习惯性偏好,通常不太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实际市场需求约束,这就很容易导致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中投资过度和产能过剩。

3.防止出现各种违反因地制宜原则的现象

从推动主体的管理方法的特点来看,在地方政府主导型产业政策格局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用行政手段推动和下达指标,以各种补贴创造“洼地”,进行业绩的政绩考核等,是各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有可能采取的措施,但这些措施也有可能产生以下三种后果:其一,如果政府明确界定了新质生产力的新产业范围,在各地用行政手段推进发展时,就有可能很快出现这些行业的项目投资过多、产能过剩严重的现象;其二,各地有可能制定各种简单的指标来考核增长;其三,各地有可能会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各种明补和暗补的方式竞争性地追逐新质生产力项目,这不仅有可能导致地区间的进一步非均衡发展,也可能会破坏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4.防止出现地方政府债务过重的现象

有的地方政府过去在发展中累积了过多债务,负担沉重,缺乏通过高投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际财力基础。如果不顾实际条件约束,一哄而上,就必然需要借助于更多的商业银行贷款。若继续这种发展模式,除了会挤压公共事业投入,还有可能会产生许多产业泡沫,造成进一步的浪费。

持续健康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首先要改革旧的发展体制,让市场更多地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对于一些具有战略性重要地位的、体现新质生产力内涵的新产业,如脑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等未来产业,以及基础性的“算力”类产业,要通过加快产业政策的改革与转型来大力支持。

例如对少数未来产业,在发展策略上要变地方主导型产业政策为中央主导型产业政策,在战略规划、基础投入、空间布局等方面加强全国“一盘棋”的作用。对于绝大多数新产业、新能源、新技术、新赛道,在产业政策的实施方法上,要重点支持处于产业链前端的技术创新环节,减少支持产业链后端的产能扩张环节。

产业政策如果过多地支持产能复制式扩张,则很容易导致产能过剩,而重点支持产业链的技术创新环节,则可以迅速解决“卡脖子”、产业链短板等问题。

在工具选择上,产业政策要从主要补贴生产者转变为主要补贴消费者。主要补贴生产者的方法,不但会刺激并导致快速的、严重的产能过剩,而且也容易导致出现各种骗补、行贿受贿等现象。而补贴消费者的方法,可以通过消费者的“货币投票”,在产业竞争中选出真正的“强者”,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上述种种问题,还可以刺激和扩大市场需求,发挥规模效应。产业政策的重点要从挑选输家赢家转向创造竞争环境。没有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就事先挑选出赢家,这样的产业政策可能会鼓励企业对政府的公关活动并助长腐败。产业政策应该竞争化使用,避免只保护竞争而不保护竞争者,应该通过竞争提升国家高质量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