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带你走进播客的旷野
1.1 播客是什么
1.1.1 从音频来聊聊播客的定义
音频世界的“新生代”
你对“播客”这个专有名词或许还不熟悉,但你对音频一定不会陌生。古往今来,用声音进行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的诉求和场景是一直存在的,我们从大喇叭、收音机里接触过广播,我们习惯在广播中听新闻、听音乐、听访谈、听相声、听比赛……当然也听了不少广告。广播电台的各种音频节目陪伴我们度过了无数的美好时光。
在互联网时代,音频节目又以新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通勤、做家务、办公、休息等诸多场景中,你只需要戴上耳机,或者打开音响设备,就可以解放双手和眼睛,沉浸在声音的世界中,这就是播客的典型场景。简单来说,我们认为播客就是互联网中的音频节目。
如果把播客和音频节目做个对比,你会发现两者虽然颇为相似,但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还是有着天然的区分的,即播客具有跨平台、跨渠道、覆盖多场景等去中心化特征,播客改变了过往广播单一的、被动收听的方式,成为随时随地能够被消费和深度参与的新业态,成了深度链接听众的纽带。在一个社会关系着重依赖于网络链接的时代,播客这种深度链接又使得音频媒体更具吸引力,更容易构建亲密的信任关系。
本书问世之际,播客已走过20多个年头,回望整个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播客是如何继承音频的特性,又如何拥抱互联网的,同时创作者和机构是如何深入参与并释放自己的影响力的,在媒体和品牌的加持下,播客的商业化也开始令人期待。总之,播客已经成为内容世界里的重要一员,这个“新生代”成员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并以其独特的特性和价值启发着我们,重新思考和探索声音的魅力。
关于“播客”的各家之言
“播客”是“Podcast”的音译,“Podcast”由“iPod”和“broadcast”两个单词组合而成,最早由本·汉莫斯利(Ben Hammersley)于2004年在《卫报》一篇题为《听觉革命:在线广播遍地开花》的文中首次提出。同年8月13日,亚当·科利(Adam Curry)开通了世界上第一个播客网站“每日源代码”(Dailysourcecode.com),这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的首档播客,科利也被称为“播客之父”。
2005年,播客(Podcasting)一词入选《新牛津美国字典》,被定义为“广播”(Broadcasting)和“iPod”的合成词,意为“可分发的为订购用户提供的数字化音频文件”。可以说,“播客”一词自诞生之日起就先天带有融合的色彩。
除了音译来源和字典定义,业界也在讨论关于“播客”的定义。其中有不少代表性的版本,从不同视角为我们刻画了播客的特点和画面感。
作为全球知名的媒体机构,NPR(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指出,播客是一种按需(On-demand)、便携式媒介,极度契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它允许我们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时用耳朵获取信息、了解观点、消磨时间。从技术层面来说,NPR对播客的狭义定义是,一种可下载的音频文件并保存在“Podcast Directory”(播客目录)中,人们可搜索收听,订阅用户也可通过“RSS ”(简易信息聚合)定期接收节目更新。这个定义凸显了播客的可定制、可点播、可携带的趋势特点。
中文播客制作机构JustPod沿袭了这个定义,强调了播客具有“按需”的媒介特性,并结合多年的用户调研和行业洞察指出,中文播客的听众和创作者经过多年的实际体验形成了对播客的认知,即播客是一种以“听”为优先考量创作的音频节目。
播客平台小宇宙app的CEO Kyth也提到,播客像网络电台,是一种可以被订阅、定期更新、有固定主持人的长音频节目。这种表述和杂志的定义颇为相似,可以说播客就是“声音版”的杂志,这让人对播客产生了具象的画面感。每年推荐十佳播客的《纽约客》也曾评价道:播客是一种深度亲密媒介,能持续地构建故事,形成感性的氛围。
其他的音频平台对播客也有着各自的理解。比如,在一些音频平台上,播客通常被认为是除了音乐之外的所有音频节目,也有平台把播客定义为长音频,还有平台把有声书之外的节目称为播客……总之,这些播客定义会更加宽泛一些。然而,随着媒介融合、人群扩大、场景拓展和商业化的持续探索,播客在最近几年又有了新的变化,并拥有了不断成长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再拘泥于某一种定义,而是要持续观察播客行业的发展,一起见证播客生态繁荣发展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