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学发展120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论

甲骨文是我国商朝晚期(公元前13—前11世纪)刻(或写)在甲骨上的占卜记事文字。甲是龟腹甲(也有少量龟背甲),骨是牛肩胛骨(也有极少量的虎骨、牛头骨、鹿头骨、人头骨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崇尚神权的商王,经常通过占卜以决定国家大事和自己的行止。占卜完毕后,把所问之事用刀契刻在甲骨之上,所以有学者又称之为“契文”或叫作“卜辞”。

公元前11世纪,商朝灭亡。商王室广泛用于占卜记事的甲骨文被深埋地下,由于文献失载,故三千多年来不复为人知。1899年,伟大的爱国主义学者王懿荣在北京发现并鉴定古董商带来古骨上的刻文“确在篆籀之间”,“乃畀以重金”,成为购藏甲骨文第一人。甲骨文被学者发现以后至今,已经经历了120多个年头。经过几代海内外学者的追求、探索、研究、开拓,甲骨文的发现和流传已经历了“私人挖掘时期”(1899—1928年)、“科学发掘时期”(1928—1937年)、“继续科学发掘时期”(1949年至今)。随着甲骨文出土的增多和科学发掘的持续进行,甲骨学研究经历了发展道路上的“草创时期”(1899—1928年)、“发展时期”(1928—1937年)、“深入发展时期”(1949—1978年)和“全面深入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自1999年甲骨文发现百年以后,甲骨学研究又进入了新世纪再辉煌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