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中国读者
被誉为德川日本儒学·朱子学之祖的藤原惺窝(1561—1619)是通过明代访日僧人仁如集尧(1483—1574)和文凤宗韶(生卒年不详)首次接触到儒学·朱子学的。之后,因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文禄之役=壬辰倭乱)一事,明国国使谢用梓(生卒年不详)、徐一贯(生卒年不详)赴日讲和,惺窝在肥前名护屋与二人的相会对他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当时,惺窝写下了咏叹“大明者昔日圣贤之所出国也。以予想象之,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矣。朝鲜亦慕其风奉其命之国也”的《质疑草稿》,更留下了“四海一家非远方,大明高客忽梯航”的七言绝句。之后,惺窝始终执着于研究儒学,曾数次尝试渡明,虽屡屡以失败告终,但他对明朝的憧憬终生未改。而他“大明者昔日圣贤之所出国也”的文明观和“四海一家”的世界观,也作为德川日本儒者们的普遍认识被继承了下来。
众所周知,中日关系的恶化发生在近代之后。近代日本打着“脱亚入欧”的旗号在军国主义、帝国主义道路上一路横冲直撞,给中国以及东亚人民带去了至今难以平复的巨大痛苦。如果对战乱深恶痛绝的惺窝目睹了这样的事态,该是多么的失望啊。而近代日本走向谬误的原因,其实早已被惺窝点中:放弃了“大明者昔日圣贤之所出国也”的文明观和“四海一家”的世界观,这便是原因所在。我想,进入21世纪,惺窝的这一认识变得愈发重要了,因为在被称为全球化世界的现代,曾经“圣贤”所唱的以礼·文为中心的文明观,以及惺窝所说的“异域之于我国,风俗言语虽异,其天赋之理未尝不同”“理之在也,如天之无不帱,似地之无不载。此邦亦然。朝鲜亦然。安南亦然。中国亦然。东海之东,西海之西,此言合,此理同也。南北亦若然,是岂非至公至大至正至明哉”这一世界观,正大放异彩。
本书所载论考虽然选自20年来的作品,但无不基于上述思考写成。我曾经两次作为客座教授在日本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之后又与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暨南大学、内蒙古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过深入而丰富的学术交流。想来我之所以会有上述想法,也是拜这些交流所赐。以这些大学为中心,我也有幸能和许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展开讨论,收获良多。本书各章虽是我的作品,但也想借此机会向与此相关的各位表示感谢。倘若能够获得来自(模仿惺窝来讲的话)我无比敬慕的中国友人们的批评和意见,我将不胜欢喜。最后对辛劳翻译的殷晓星、肖琨二位表示由衷的感谢。
2018年7月30日
于日本京都
桂岛宣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