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春申君治水传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春申君传说研究现状

春申君(?—前238)姓黄,名歇,战国晚期楚国令尹,执掌楚国政治二十余年,尤其在外交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关于春申君的专著,目前只有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的《吴文化特辑·春申君黄歇》和骆科强的《春申君相关问题研究》(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7]

总结这两部专著与其他相关学术期刊的论文,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春申君与战国晚期楚国政治,二是春申君的个人问题(身份、出身及封号等),三是春申君与其相关遗迹。

一 关于春申君与战国晚期楚国政治的研究

《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28]春申君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拥有食客三千人。春申君黄歇的政绩,主要资料限于《史记》《战国策》《越绝书》及《吴地记》等,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春申君政绩的,除了《楚史》和《楚国史》等论述与楚国政治相关的春申君政绩以外,其他研究成果并不多。这些研究主要涉及春申君政绩的个案分析——江东开发和春申君与寿春的关系、对春申君政绩的评价等。

(一)春申君对江东的开发

首先,关于江东“吴墟”(旧吴地,春申君的最后领土)及其开发,原本春申君请求楚考烈王从淮北十二县改封为江东,《史记》记载:“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29]原因在于与齐国之间的紧张关系。然而,于束华在《论楚春申君治吴及其政治谋略》中,提出:“于春申君个人而言,偏安一隅、远楚自保是其改封地于吴的真实原因。”他认为春申君为了自保而请求改封。再者,关于“吴墟”的开发,认为:“远离六国征战的烽火,春申君于吴地建都邑、固城池、平物价、兴市场、修水利、揽人才,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所建树,体现了超凡的政治谋略,为楚国边疆的稳固和楚吴文化交融作了积极贡献。”就是说,他主要依靠《越绝书》所见的春申君对吴地开发的记载,认为春申君对保卫楚国边界和楚文化传播与楚吴文化的融合做出了贡献。[30]

骆科强在《春申君迁吴及其对开发江东的贡献》一文中,首先对春申君领有封土时期,根据当时楚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状况,论证“赐淮北十二县”从公元前263年改到公元前256年以后、“改封江东”从公元前248年改到公元前241年。这个看法依靠当时政治趋势,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其次,他涉及春申君江东开发前的状况,即吴越地区水稻栽培盛行,也发展养蚕和纺织业。此后,关于春申君在该地区推行水利工程,并且建设新都城的政绩,他指出:“春申君对江东的进一步开发,对于江东的经济发展无疑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春申君徙封江东的过程中,为了使封地有更多的收入,兴修水利,给后人留下很大的福泽,使后人对他追忆不已,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地方。”对春申君的江东开发,他给予了一定的评价,认为正是由于这些开发工程使该地留下了春申君的相关遗迹。[31]

除了上述观点以外,马育良在《春申君、楚寿春城与晚楚文化的东渐》中还提出:“春申君封吴实现了楚文化在江东东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东渐……考烈王后期春申君改封吴地后,他才携带着晚楚文化,实现了楚在江东东境真正的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32]又李家勋、哈余庆、苏希圣在《春申君〈上秦王书〉及晚楚时期春申君的历史贡献》中也提出:“春申君就封吴地及此后推动的文化传播、江苏开发举措,使江东大片比较后进的地区逐渐接受晚楚文化的浸染,并成为楚国的粮仓和战略后方,这推动了后来的上海、苏州、无锡、湖州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初步发展。”[33]

由此可见,关于春申君的江东开发,学者们认为他的贡献不仅在于都城开发与水利工程等硬实力,也在于楚文化的传播等软实力。

(二)春申君与寿春的关系

寿春是楚国最后的都城,《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楚于是去陈徙寿春。”[34]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无法证明春申君与寿春有直接关联。然而,宛晋津在《建邑前后的寿春》中,他提出后代史料中在寿春(现安徽省寿县)里有“春申坊”“春申台”“黄闾山”等不少春申君相关遗迹,因而提出:“楚文化持续东渐,就更促进了寿春地区的迅速发展。这样,到公元前三世纪下半叶楚春申君封淮北时建寿春邑,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35]

再者,李家勋、哈余庆、苏希圣在《春申君〈上秦王书〉及晚楚时期春申君的历史贡献》中也提道:“选都寿春,带来晚楚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最大功臣,正是春申君,连寿春的名字都因他而获名。寿春的前身是下蔡。春申君封淮北十二县地时,下蔡易名为寿春,并进行了历史性的营建。楚寿春城承袭纪郢旧制,结合寿春的地理环境,进行设计、改造和扩建。”[36]虽然论文明确指出春申君应该对寿春城的建设及其发展有所贡献,但是春申君建设寿春城的依据并不明确。

马育良在《春申君、楚寿春城与晚楚文化的东渐》一文中,根据晋代以后的史料,指出:“现在基本上可以确定,寿春最早系楚春申君黄歇在此封地内所建的一个城邑……春申君营建寿春后,寿春很快上升为一个大都会。”[37]他也认为,春申君对寿春城的建设及其后世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虽没有能直接证明春申君建设寿春城的史料,然而可以做出推测,战国晚期楚国迁都到寿春时,作为丞相的春申君与楚迁都和建设寿春城应该有所关联。而且,根据后代在寿春留下的春申君相关遗迹来判断,两者之间也并不是没有关系。

除了春申君的江东开发和他与寿春的关系外,李家勋、哈余庆、苏希圣在《春申君〈上秦王书〉及晚楚时期春申君的历史贡献》中,还探讨了《史记·春申君列传》所见的“上秦王书”。据说,春申君作为使者出访秦国,而给秦昭王上书。首先关于上书内容,认为“我们有理由认为,《上秦王书》中该段文字,宜为太史公误从他书植入者,全书未可轻易否定为华阳战后春申君所作”。可见,《史记·春申君列传》可能将其他内容混入该内容,又认为:“他(春申君)上书秦昭王,说秦善楚,阻止了一场即将爆发的‘灭楚’战争,也奠定了他在此后建立丰功的基石”,“上秦王书”给战国晚期楚国政治很大影响,也算是春申君对楚国政治的贡献。此外,该书具有“主张仁义并天下”“具有纵横家术的特点”等特征。[38]

(三)对春申君政绩的评价

根据上述看法,一些学者对春申君的开发江东、建设寿春城以及“上秦王书”等举动表示了肯定。但另外有学者对春申君的历史功绩的评价褒贬不一。

李玉洁、张正明等学者对春申君的政治能力,例如与六国合纵对抗秦国、招致食客等政绩表示了肯定,然而由于楚国终为秦国所灭的事实,注定了他悲剧性的结局,追究他对楚国灭亡的责任,他们也指出他缺乏任人唯贤的能力。[39]此外,魏昌对春申君及其政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春申君相楚期间,楚国政治没落,至于他对江东的开发,实际上也并不是为了楚国,而是出于自己及其门客等的利益考虑的自私行为[40](这一问题将在第一章第二节专门讨论)。

综上所述,以往关于春申君及其政绩的研究,主要是对春申君的江东开发和他与寿春的关系、对春申君政绩做出评价。各位学者对于他的政绩,有肯定,也有否定。否定意见很可能是根据楚之亡于秦和春申君的悲剧性结局而来。

二 春申君的“身世之谜”

在战国四君子中,春申君的名声远不如孟尝君,也超不过平原君、信陵君。然而,春申君却是四君子中最“神秘”的人物。关于他的前半生,司马迁只云:“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41]《史记·春申君列传》中没有他前半生的记载,出身不详。司马迁根据那些资料写“游学博闻”也不明确,在其他资料里也没有类似“游学博闻”的记载。春申君个人问题就是他的身份(称号与出身)、如“春申”之名、对春申君的评价等。

(一)春申君的身份问题

《史记·游侠列传》记载:“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士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42]围绕春申君的身份,历代学者提出春申君公子说、君子说及士人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蒋晓莹在《战国四君之称号考》中,认为春申君与王族无关,并且四君子在各国中地位高、有着强大权势,因此被称为“战国四君子”[43]。张兴杰、王秋梅、李文高在《公子乎?士人乎?——春申君身份新论》中也认为春申君是士人阶层,与其他三人区分开来。[44]

与此相反,也有些学者提出春申君公子说。钱穆曾经在《先秦诸子系年》中考证《韩非子·奸劫弑臣》里的“楚庄王之弟春申君”[45]。按照他的看法,庄王就是顷襄王,从而春申君绝不是游说家,而是顷襄王弟,显然是王族公子。[46]骆科强在《春申君的身份及其生年的大致推定》中,根据《史记·游侠列传》《韩非子·奸劫弑臣》的记载和钱穆的看法,指出春申君是楚王亲属,或者是楚王族。[47]何琳仪在《楚陵君三器考辨》中,关于在楚陵君铭文中所见的“王子申”,他首先引用《史记·游侠列传》论证春申君与其他三人同样是王者亲属,并指出春申君黄歇属于楚王族,因而将他称为“王子申”[48]。另外,何浩主要关注春申君的官职(令尹),认为春申君是王族,但不是直系而是旁系。[49]

总之,对于春申君的称号,有的学者按照《史记》《韩非子》的记载认定他是公子,也有的学者注意到《史记·游侠列传》与《史记·春申君列传》之间的矛盾,从而根据当时的公子称呼的含义等,认定春申君是士人或君子。

(二)春申君的出身

以往的研究中,关于春申君黄歇的出身,有黄氏后裔、楚王弟及楚国王族等三种说法。

1.黄氏后裔说

陈直、黄德馨、魏昌主要依靠《左传》《族谱》等资料提倡春申君是黄氏后裔。[50]

2.楚王之弟说

关于这个说法,《韩非子·奸劫弑臣》记载:“楚庄王之弟春申君。”[51]钱穆释:即春申君是庄王(顷襄王)之弟。根据钱穆的解释,骆科强进一步推测春申君是怀王之子,叫王子歇。[52]

3.楚国王族说

关于这个说法《史记·游侠列传》有记载,如上所举的何琳仪、何浩等的看法与之相同。此外,郑威在《楚国封君研究》中,通过分析各种说法而谈到自己的看法,认为春申君是旁系王族,但是因以黄国为封土,从而姓为黄氏。[53]

综上所述,对于春申君的出身,根据司马迁的看法(春申君是姓黄,名歇),也许他与黄国(春秋时期被楚国灭亡)有关,根据《史记·游侠列传》,他也有可能是王族亲属。但是,不管哪个看法都没有明确的证据,只是推测而已。

(三)“春申”之名

关于“春申”之名由来的话题,一直以来也为许多学者热切讨论。目前大致有三种看法。

1.谥号说

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云:“然四君封邑检皆不获,唯平原有地,又非越境,并盖号谥,而孟尝是谥。”[54]他认为,四君中只有平原是地名,其他都是谥号。然而,钱林书在《战国“四公子”的君号》中指出:“《战国策》载有春申君之名及事,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也记有春申君之名及其事,可见春申君之名当非号谥。”[55]用考古资料否定了谥号之说。

2.雅号说

刘泽华、刘景泉在《战国时期的食邑与封君述考》中通过历史考据,将战国封君的君号分别为“以封地为号”“以原籍或发迹地为号”“以功德为号”“以谥号为号”“以雅号为号”[56]。其中,春申君与赵长安君、秦吕不韦(文信侯)一样属于雅号。

3.地名说

在“春申”由来的看法中,认定其为地名说的学者最多。童书业曾经提出“春申”是春申君的封土,位于淮北之地。[57]郑威通过文献分析与参考其他学者的论考,承认童书业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58]

另外,钱穆、郑威等学者提出“春申”与楚国都城寿春具有一定联系。他们推测黄歇的初封地也许是“春申”,它与寿春之间有关系。[59]骆科强也认为,寿春也许是春申君封土,旧名就叫春申。[60]

由此可见,学者多认为“春申”之名与春申君封土的史实有关。这个看法与谥号说、雅号说相比更有说服力(在本书第一章第二节专门讨论)。

(四)对春申君的评价

对春申君的评价古已有之,这与战国四君子间的优劣也有关系。例如《汉书·古今人表》里的品第,[61]春申君被评为“中中”,除了平原君(中上)之外,孟尝君、信陵君与春申君相同。可见,古代人早就开始对战国四君子进行对比。骆科强以孟尝君、平原君及信陵君为比较对象,专门讨论“四人的智力、任贤和纳谏气度、合纵方面的才能、死亡及其身后比较、政绩、名声”[62]等问题,从多方面对春申君进行评价。关于春申君的评价及其背后原因,本书将在第一章展开讨论。

(五)“春申君纳李园妹”

这个故事以楚考烈王无嗣子为开端,春申君被他的食客李园及其妹李环策谋,结果他遭到“身首分离”的悲剧性结局。这个故事在《战国策》《史记》《列女传》《越绝书》等文献都有记载。关于这个故事,清代的黄式三、缪文远等学者提出了该故事的虚构性。[63]再者,骆科强在《春申君纳李园妹辨及其相关问题》中,通过文献分析,提出了新的看法,即“我之所以怀疑李环并非李园的亲妹妹,而是李园为了其计谋而找来的一个美女,是因为李环所生的第二个儿子熊犹的身份太让人生疑……最有资格当熊犹父亲的人就只有李园一人”。[64]

三 关于春申君传说与太湖流域的研究

学者对春申君传说与太湖流域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春申君传说与太湖流域之间的关系,二是在上海流传的“春申君开凿黄浦江”传说,三是春申君传说与上海当地学者提出的“春申文化”。

(一)春申君传说与太湖流域之间的关系

春申君传说及其相关遗迹遍布于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等省市,太湖流域尤为密集。涉及春申君传说与太湖流域之间关系的论考,主要通过分析春申君相关遗迹与春申君对当地的贡献,探讨春申君传说与每座城市之间的关系,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大多只是在说明各个城市的由来时,提出了春申君的名字与遗址,[65]专门探讨两者之间关系的并不多。

例如,在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吴文化》特辑《春申君黄歇》里,主要探讨的是春申君在无锡留下的痕迹:沈虹太在《黄歇在无锡留下的遗迹》中,举了“春申君祠”“黄歇行宫”“黄城”等例子,强调春申君及其传说与无锡历史文化有着密切关系。顾一群在《试述春申君治吴功绩及其启示》中,以芙蓉湖(古称“射贵湖”,或“无锡湖”)为例,论述了春申君开凿芙蓉湖的贡献,然后对“龙尾陵道”“申港”“黄田港”等在当地流传的春申君相关遗迹加以介绍。浦学坤在《略谈春申君与玉祁古迹保护》一文中,认为,春申君依靠他的治水贡献,被列入了无锡历史文化,并且春申君的治水工程被认为是无锡历史文化遗产之一。[66]

此外,关于春申君传说与苏州之间的关系,在《苏州城隍庙》一书中,首先主要依靠《越绝书》中所记载的春申君对吴地的治水贡献,展开了春申君与苏州之间关系的讨论。其次,通过春申君对吴地的贡献,“吴地百姓为纪念春申君,在城内建庙祭祀……苏州人民一直没有忘记春申君对苏州做出的贡献”[67]。可见,把春申君传说与苏州联系在一起,主要是根据其治水贡献。当地人将春申君称为治水人物,并且他们主要依靠这个人物形象,将春申君传说代代相传。

如上所述,关于春申君传说与太湖流域之间的关系,主要根据当地流传的春申君传说与相关遗迹,说明春申君与当地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这些研究虽然在研究太湖流域春申君的问题上很有参考价值,但是仅仅涉及春申君传说与一座城市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对整个太湖流域流传的春申君传说的分布情况、流传原因以及传承机制等问题进行探讨。

在太湖流域的城市中,上海是与春申君关系最密切的城市之一。既往研究对上海与春申君之间关系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在当地流传的“春申君开凿黄浦江”传说,二是春申君传说与当地学者提出的“春申文化”。

(二)在上海流传的“春申君开凿黄浦江”传说

众所周知,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明代以后,黄浦江代替吴淞江成为太湖的主要排水河流,同时也是支撑上海发展的重要河流。根据《(正德)松江府志》《江南经略》等文献可推测,[68]黄浦(别称春申浦)从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开凿而得名。然而,龚家政、曹竟成从历史学的立场反驳了这个说法。他们认为这个说法纯属后人牵强附会之说,纯属讹传。[69]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两位学者所说的看法没有错误。但如果传说也可以说成是被人们创造的“历史事实”,那么,本来无关的黄浦与春申君是如何联系起来的,而后被创造出“春申君开凿黄浦”传说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仅进行历史考证是无法解决的,因为这涉及民间社会的历史传承。

(三)春申君传说与“春申文化”

2010年在上海闵行区举行的“春申文化论坛”上,仲富兰、佟瑞敏、张乃清、田兆元等专家公开讨论了春申君与上海之间的关系,以及“春申文化”的创造过程。他们探讨了春申君传说演变为“春申文化”的过程、作为上海历史文化资源的“春申文化”,以及“申”与“春申”等表示上海的地域文化符号的过程。

此外,周雨烨在《春申君与上海地域形象建构研究》一文中,也探讨了春申君传说在上海的地方文化资源化过程,并且对在地域形象建构中的“春申文化”及其作用做出了探讨。[70]在春申君传说研究中,春申君及其传说的当地化、当地历史资源化是新的趋向,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本书第六章专门讨论)。

综上所述,先人研究主要涉及春申君与战国晚期楚国政治、春申君个人问题以及在各地尚存的春申君相关遗迹。[71]关于春申君的历史考据,主要限于《战国策》《史记》《越绝书》及《吴地记》等资料,因而对春申君的历史学研究并不多。与此相反,对于春申君封号与出身,在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不少学者关注春申君个人问题。再者,对于春申君相关遗迹,一般都将它作为当地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严格来说,这些遗迹来源于作为传说人物的春申君,并不是史实。

如上所提到的研究中,主要探讨作为历史人物的春申君政绩和春申君个人问题。关于春申君传说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等传承过程,该传说的传承原因及传承机制,却几乎没有研究。再说,传说是一种地方性知识,遍布中国各地的春申君传说应该与各地有着密切关系。那么春申君与各地传说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或者说依靠什么来建立的联系?对于这些问题,目前没有专门讨论的论著。

本书探讨春申君传说的生成、发展及演变等产生过程,同时也探究其传承原因及传承机制。在各地分布的春申君传说中,着重讨论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主要关注该传说与以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构成的治水空间的关系,以治水为关键分析在当地流传的春申君传说及其传承原因和传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