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春申君治水传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春申君与楚国晚期政治

一 战国晚期楚国政治趋势

春申君(?—前238)姓黄,名歇,辅助楚顷襄王与考烈王,为令尹(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丞相)掌握楚国的政权25年有余,在楚国的外交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与齐孟尝君、魏信陵君及赵平原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在当时他的事迹脍炙人口。

关于他的生平与政绩,《史记·春申君列传》里有最详细、系统的论述。除此之外,《战国策》《韩非子》《荀子》《汉书》《越绝书》等书籍里也有与他有关的记载。本节结合当时的政治情况,来探讨春申君的生平与政绩。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3]《史记·项羽本纪》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4]《战国策·楚策一》

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威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5]《战国策·楚策一》

楚国是江南地方的强大国家之一,战国中期楚国与秦国争雄天下。但是秦国经过商鞅的变法而成功地完成了国内变革,国力大增,开始逐渐用武力压迫六国。战国中期以后,楚国也遭受秦国的进攻,公元前299年被囚的楚威王在秦国客死。楚顷襄王时期,秦国不停地进攻楚国,占领了楚国西部的巫、黔中,又攻陷了上庸、鄢、邓等重要的地方,终于楚郢都沦陷,楚先王墓被烧毁,楚国不得不向东迁都到陈。而秦国在楚迁都后仍继续伐楚,楚国面临灭亡的危机。

二 史料中春申君的政绩

在国家面临危机,生死存亡之际,春申君黄歇登上了历史舞台。《史记·楚世家》云:“(楚顷襄王)二十七年……复与秦平,而入太子为质于秦。楚使左徒侍太子于秦。”[6][(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云:“尔时黄歇为左徒,侍太子于秦也。”]公元前272年,黄歇与太子完(考烈王)去秦国做人质留数年。当时春申君是左徒,左徒这一词语在《史记·屈原列传》里云:“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7]即服侍国王的左右而参与国家政治,在外交方面与各诸侯进行交涉,就是说它在国家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1—1 春申君年谱与战国晚期大事

续表

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黄歇上书秦昭王,从秦与六国之间的关系分析秦与楚结盟的重要性,结果促成秦楚两国联盟,从而使楚国防患于未然。为了维持这个联盟,黄歇与太子完去秦做人质。先秦时期,诸侯的太子或公子去他国做人质是很普遍的现象,通常反映出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秦国没有进攻楚国而将楚太子与楚王的亲信拘留,这意味着在两国关系上,秦国处于优势。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状恶化,黄歇以此为由帮楚太子重新返回楚国。关于这件事情,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黄歇将太子伪装成御者从秦国逃出去后,自己留下来以死抵罪。《史记》载秦臣应侯之言云:“(春申君)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8]司马迁认为他是一个“股肱之臣”,而给予他这样的评价。次年,太子完即位为考烈王。公元前262年,黄歇由于对楚国与考烈王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考烈王任命为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他邻接齐国的淮北十二县。[9]

公元前257年,秦围赵之邯郸,楚考烈王让春申君派兵救援。楚与赵、魏合纵对抗秦而击败了秦军。此后,楚国开始向泗水流域(与齐国的缓冲地带)进攻,“十九年,楚伐我(即鲁国),取徐州”[10]。接着攻进鲁国领土。之后,“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灭鲁。顷公亡,迁于下邑,为家人,鲁绝祀,顷公卒于柯”[11]。公元前249年终于灭了鲁国。

据《史记》记载,“当是时,楚复强”[12]。楚国将泗水一带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并企图将领土扩到国都(陈郢)的东北地区[13]。这个行为就像同年秦灭西周,公元前254年魏灭卫一样,大国灭亡小国算是一个时代的趋势。但从其他角度来看,这意味着西周以来一直到春秋时期存在的以周王室为中心的血缘秩序被身为“夷狄”的秦与楚彻底破坏了。从血缘秩序的崩溃到战争频发,从七强合纵连横到秦统一天下,这一段时期即是战国时期。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卒,“韩王衰绖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14]。秦昭王去世后,韩恒惠王自己穿丧服去秦吊问,其他国家也派遣将相前去吊唁。“秦昭王卒,楚王使春申君吊祠于秦。”[15]楚考烈王让春申君作为楚国的代表去参加吊问仪式。从各国的吊问可以看出,各国通过与秦缔结友好关系,来维持自己国家的安全。

图1—1 战国中期疆域图
本图参照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31—34页,由笔者制作。图中的粗线表示各国的势力范围。战国中期以后,楚国受秦国的侵略,从郢迁都到陈再到寿春。

公元前248年,春申君请求考烈王改封江东(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自己的领地,“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16]。其原因是淮北十二县邻近齐国,而齐楚两国局势紧张。与其把淮北十二县作为一个臣下的封土,不如把十二县统一,作为楚郡来对抗他国的袭扰。魏昌认为:“齐、楚关系紧张;秦又灭东周,置三川郡(今河南洛阳东北),北部边境吃紧,黄歇不得不改请徙封于吴,楚国重心转往东南。”[17]就是说,春申君的改封不仅与齐和楚的关系有关,还与由秦国领土的扩大造成的楚国边境形势紧张分不开。这就是春申君请求改封的原因。当时齐楚两国围绕泗水流域的归属问题发生纠纷。与此同时,秦灭东周(前249),又进攻赵、韩两国(前247),已逐渐开始“东进”,淮北十二县面临着秦国的威胁,岌岌可危。

如上所述,通过当时的情势来分析春申君改封的原因是比较合理的。除此之外,还有春申君自身回避他国的侵略与楚王的压迫、为了统治江东地区(楚国的重要据点)等看法。[18]

“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纵,西伐秦,而楚王为纵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19]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燕五国合纵攻秦,却被秦军击退了。这次合纵是楚考烈王担任首脑的,但是他让春申君当权主事。其结果是,楚王因此将战败之罪归于春申君,而此后疏远了他。[20]

由于这次合纵抗秦失败,秦的攻势开始变得凶猛猖獗,六国面临被秦灭国的危局。由于楚都陈靠近魏国的边境,秦攻破魏国后容易受到秦进攻。于是,楚迁都到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西南)。在《史记·春申君传》里有如下记载:“客有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强而君用之弱,其于英不然。先君时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黾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其许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楚于是去陈徙寿春。”[21]

据《史记》记载,食客朱英给春申君提出了迁都的建议。朱英指出,假如魏国许、鄢陵为秦所攻破,陈城离该地只有一百六十里(约六十五千米)的距离,容易受到秦的进攻,从而建议迁都到寿春。对于寿春,刘和惠说明:“位于东境的中心,北临淮河,肥水贯通南北,交通四达,是一个理想的建都之地。”[22]寿春位于淮河南岸,四通八达,并由于淮河天险,没有受到秦进攻。可见寿春是作为新都的理想位置。再者,“春申君由此就封于吴,行相事”[23]。楚迁都寿春之后,春申君在自己的封地(即江东地域)行使令尹的职权。这也许与楚王的关系恶化有关,但只是推测而已。

公元前238年考烈王去世,太子悍即位,是为幽王。同年,在《史记·六国年表》《史记·楚世家》里云:“李园杀春申君。”[24]春申君被他的食客赵人李园谋杀,他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关于该事件的细节,在《战国策·楚策》《史记·春申君列传》《列女传·孽嬖传》《越绝书·越绝外传春申君》里有记载。后人以春申君对楚国的巨大贡献以及他的悲剧性结局为主要题材,为春申君作传,在后世流传下来。

如上所述,以《战国策》与《史记》为主要来源论述在战国后期楚国的政治情况下春申君的政绩。在他的政治生活中,前半生是他与太子完去秦做人质,邯郸之战时带兵救援赵国等,肩负了外交重任。不过,后半生是作为最后合纵的首脑去进攻秦,却被击败。此后,考烈王让他承担战败之责而渐渐疏远了他。最后被食客李园谋杀而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春申君的政治生涯至少有三十年之久。对他的政治生活,可以划分两个时期。前半时期大显身手,后半时期是悲剧的终结。这两个时期具有鲜明的对照性。后来,他与李园、李环之间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故事通过不断地加工、改编而被传承下去。在他最后的封地(即“吴墟地”)有不少有关他的遗迹被保留下来。这些遗迹也是由于他的长期政治生活及其强大权势,作为“纪念物”与口头传承的证物,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