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PBL教学体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主要参考书简介

1.蒋廷黻的《中国近现代史》

成书于1938年,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近代史著作。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主攻历史学,师从美国新史学创始人詹姆斯·鲁滨逊。回国后先后任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从事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多年研究基础上完成了《中国近代史》这部著作。日后,蒋廷黻从政,历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处长、驻苏联大使、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国大使,直到1965年去世于纽约。这部著作是典型的新史学著作,其特点是:以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研究历史,建构了一套新史学的历史叙事体例。例如,他认为中国面对西方的冲击,必须走向近代化,而近代化又包括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学习西方的器械制作技术并以民族主义取代家族或乡土观念,即提出了从器物、制度及观念三个层面实现近代化的叙事框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如:他认为租界的产生,并不是完全因为外国强权,而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卫生状况不好,外国人不习惯而在城外另建居住区。事实证明,租界的确是近代中国公共卫生的发端。又如《南京条约》在今天看来最损害国家主权的两项内容“治外法权”“协定关税”,他认为在当时这两项正是清政府最不看重的,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那样更方便,更省事”,至于“协定关税”问题,清政府认为广东地方官吏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的原因之一,现把关税明文规定下来,就可以避免战争,而且新税率比自主关税时还高一个百分点,所以当时负责条约交涉的大员伊里布等人认为“协定关税”恰恰是外交的胜利,而不是失败。但该著作也存在许多缺陷,比如:限于篇幅,深刻但不深入,很多观点需要读者通过读更多的著作方能理解;另外,叙事过于简单,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而且完全承袭了汤因比、费正清等西方中心论者的“冲击—回应”学说。总的说来,这本书值得一读。

2.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领域最好的导论性著作。因为,该著作在理论与方法上实现了对中国传统考据史学和精英政治史的两次超越,第一次提出“通史应该是社会史”的论断,并试图把中国近代史书写成既有政治斗争及相关重大事件的历史,又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意识或社会思潮、风俗习惯、社会生活样态等在内的丰满的中国近代史。不仅如此,陈旭麓先生的著作语言丰富而生动、犀利而深刻。例如,把近代西方影响中国的因素称作“欧风美雨”,指出既有狂风暴雨,又有和风细雨;狂风暴雨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和风细雨却又滋润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又如在谈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时,他引用了青年瞿秋白的认识“皇帝倒了,辫子没了”,前者从政治角度讲,后者却是从社会风貌角度讲,都揭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变化。语言生动而深刻,既有思想性又有可读性,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3.美国人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

以旁观者的角度,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科技进步五个方面,讲述了中国从晚清与西方交手并着手现代化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艰难而曲折的现代化历程,是一部重要的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著作。

4.美国人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

在历史观上可以说是一次颠覆。自19世纪后期新史学诞生以来,世界历史的话语权都是以西方为中心,前面提及的“冲击—回应”学说就是典型的西方中心史观,认为非西方社会的发展动因源于西方的“冲击”,或者对西方冲击的“回应”,而柯文在充分研究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之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中国的现代化绝对不只是简单的西方化,在中国社会内部也存在现代化因素,而且这些内生性的现代化因素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他提出了“中国中心观”,对上述“西方中心观”予以批判。读这部著作,在同学们读腻了那些“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史学著作之后,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即变换一个角度研究中国历史,会更全面,更真实。

5.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

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该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1] 闻少华:《汪精卫传》,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