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宋代花卉商品性消费与宋代花卉种植业
马克思早就说过:生产决定消费,即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方式及消费的动力;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成为最后产品,消费创造出新的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动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对照此点,我们不难理解宋代花卉商品性消费对当时花卉种植所起的作用。宋代出现了从农桑生产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花卉种植的人户:所谓的种花专业户,又被称为园户或花户,他们种花的目的不是自我欣赏,而是出卖,以此为生。
首先,花户种花规模大。陈州“园户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61]把种花与种粮并列,而且一种就是上顷的规模,不是以此为业的专业化种植哪有这样的规模。扬州“种花之家,园舍相望,最盛于朱氏、丁氏、袁氏、徐氏、高氏、张氏,余不可胜计。畦分亩列,多者数万根”。[62]而尤以朱氏之园所种芍药“最为冠绝,南北二圃所种几乎五六万株”。“种花之家,园舍相望”,可见花户之多。所种花“畦分亩列”“数万根”,甚至一家乃有南北两个园圃五六万株花卉,也完全是规模化生产了。彭州花户“今惟三井李氏、刘村母氏、城中苏氏、城西李氏花特盛,又有余力治亭馆,以故最得名,至花户连畛相望,莫得其姓氏也”。[63]虽然花户多得叫不出姓名来,陆游还是在其后提及种“祥云”的王氏,种“浅色燕脂楼”的勾氏,种“深色燕脂楼”的宋氏,种“欧家碧”的欧氏,等等。可见,彭州以种花为生的人之多,他们种植的目的直接就是“植花以侔利”。而且他们已积累了一定资本,除维持基本生活以及正常生产开销之外,还有余力修建亭馆。苏州“城东西卖花者所植弥望”[64],表明卖花人都是种花人。南宋方岳《湖上》诗中有“马塍晓雨如尘细,处处筠篮卖牡丹”[65]。作者对“马塍”作注说:“在钱塘西北,当时这带地方很多人家靠种花卖花过活。”
其次,花户都是掌握有专业养花技术,善于嫁接的接花工。花都洛阳有不少以种花、接花为生者,“接花工尤著者一人谓之门园子,豪家无不邀之”。[66]接花工因有精湛的接花技术,连豪家贵戚也要邀请他。彭州花户,“皆以接花为业,大家好事者皆竭其力以养花,而天彭之花遂冠两川”。因为花卉种植成为商品生产之后,就必然要受到市场规律的支配,花户们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便十分重视提高种植技术,通过嫁接使花卉出现变异,培育珍稀品种。这便是宋代花卉嫁接技术提高的经济原因,“花户岁益培接,新特间出”[67]。这样既满足了消费者追求奇花异卉的要求,又为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姚黄一接头直钱五千,秋时立券买之,至春见花乃归其直”。[68]这种新出的精品牡丹姚黄还要立契约预订才买得到。陈州园户牛家,因出现了一枝变异的牡丹,“牛氏乃以缕金黄名之”,并将其圈护起来,“于门首,遣人约止游人,人输十金,乃得入观,十日间,其家数百千”。可见,珍稀品种给园户带来的收益之大。
再次,花户种花收益高于种田。从前述扬州花户牛氏一家有南北二圃,种植五六万株芍药可推知,其收入十分可观。而彭州花户还有余力修建亭馆。他们不仅用卖花所得换回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甚至连女儿的嫁妆也是靠花卉收入置办,如南宋汪莘有诗云:“西湖日日可寻芳,楼上凭栏意未忘。斫取荷花三万朵,却作贫女嫁衣裳。”[69]宋人也明确说:“土人卖花所得,不减力耕。”[70]同时,也正是由于种花经济效益好,园户之间竞争激烈,乃至出现了用不正当手段打击对手的事情,“洛阳牡丹,岁久虫蠹,则花开稍小,园户以硫磺簪其穴,虫死,复盛大。其园户相妒,则以乌贼鱼骨刺花树枝皮中,花必死,盖牡丹忌此鱼耳。”[71]高额的经济效益吸引了更多的人种花,甚至出现了一些专职花工买地种花的情况,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云:“有民门氏子者,善接花,以为生,买地于崇德寺前,治花圃。”
宋代花卉种植出现的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为花卉商品性消费提供了前提和内容;另一方面正是社会上各阶层人们通过市场买卖获取花卉的商品性消费方式的出现,使得花户经济收益增多,而这又反过来提高了他们的种植积极性,推动他们培植新品种、提高种植技术。因为消费者钟爱新奇花卉,新品种花卉无论是买卖还是入园观赏,其价格都高出一般花卉。这就有力地促进了花卉种植业向着良性的、商品经济发展的轨道发展。
(原文发表于《农业考古》2006年第1期)
[1] 《墨庄漫录》卷二《洛中花工以药壅培花》,第63页;卷四《西京进花之始》,第130页;卷六《赐馆职西京牡丹花及南库酒》,第186页;卷九《东坡罢扬州万花会》,第239页;(宋)苏轼撰,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仇池笔记》卷上《万花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六《风俗杂志·洛阳贡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91页;《曲洧旧闻》卷九《李君锡罢洛中花会》等均有记载。
[2] 笔者所见主要有:漆侠《宋代经济史》中“(宋代)养花业的发展”一节,对宋代花卉业发展的原因、花卉种植技术、园户的经营和生活状况等问题都作了较为系统的概述。林正秋《宋代生活风俗研究》中,以专章的篇幅讨论宋代花卉文化,涉及花卉中心与花市、花卉著作、花朝节及花会以及牡丹、芍药等具体花卉八种。汪圣铎:《宋代种花、赏花、簪花与鲜花生意》,《文史知识》2003年第7期;《南宋都城临安的花卉基地——马塍》,《宋辽金元史研究》(韩国)第八号,2003年12月。这些主要还是对宋代花卉生产、习俗等的探讨。
[3] (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七《驾回仪卫》,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9页。
[4]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九一,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103页。
[5] (宋)周煇撰,刘永翔、许丹整理:《清波别志》卷中,《全宋笔记》第5编第9册,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第159—160页。
[6]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八《上巳上·游金明》,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2页。
[7] 《东京梦华录注》卷六《收灯都人出城探春》,第175页。
[8] 《东京梦华录注》卷八《重阳》,第216页。
[9] 《岁时广记》卷三五《重九中·再宴集》,第390页。
[10] (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卷一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6页。
[11] 《洛阳花木记》,第116页。
[12] 《邵氏闻见录》卷一八,第202页。
[13] (宋)太平老人《袖中锦》记载了二十多种产品,“皆为天下第一”,其中有“洛阳花”;(宋)陶谷撰,郑村声,俞钢整理《清异录》卷上记载天下有所谓“九福”即各地特有的名牌产品,其中有“洛阳花福”,《全宋笔记》第一编第二册,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14] (宋)王观撰:《扬州芍药谱》,参见(宋)欧阳修著,王云整理点校《洛阳牡丹记·外十三种》,第27页。
[15] (宋)吴自牧撰,傅林祥注:《梦粱录》卷一《二月望》,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16] 《洛阳牡丹记·外十三种》,第4页。
[17] 《邵氏闻见录》卷一七,第186页。
[18] (宋)蔡絛撰,冯惠民、沈锡麟点校:《铁围山丛谈》卷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7页。
[19] 《墨庄漫录》卷九《陈州牛氏缕金黄牡丹》,第251页。
[20]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页。
[21] (宋)徐大焯:《烬余录》乙编,《中国野史集成》(第十册),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271页。
[22] (宋)马永卿辑;(明)王崇庆解,崔铣编行录;(清)钱培名补脱文:《元城语录解》卷中,丛书集成初编本1939年版,第32页。
[23] 前引欧阳修记赏魏花牡丹才15文,依独乐园的状况及其主人的为人,假定为此数。
[24] (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第14—15页。
[25] 本表摘自李华瑞《宋代画市场初探》,载邓广铭、王云海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89页。
[26] 汪圣铎:《南宋各界会子的起讫、数额及会价》,《文史》第25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9—144页。
[27] 郭绍林:《说唐代牡丹》,《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12—17页。
[28]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四一《土俗·物产》,宋元方志丛刊,第8256页。
[29] (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篇》卷下《各地佳种花果》,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1页。
[30] 《邵氏闻见录》卷一七,第186页。
[31] 《扬州芍药谱》,第2页。
[32] (宋)赵抃:《成都古今记》,四库本第879册,第382页。
[33] 王謇撰,张维民整理:《宋平江城坊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34] (宋)谈钥:《嘉泰吴兴志》卷二《坊巷》,宋元地方志丛刊,第4690页。
[35] (宋)施宿等:《嘉泰会稽志》卷四《衢巷》,宋元地方志丛刊,第6779页。
[36] (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天王院花园子》,第7页。
[37] 《洛阳牡丹记·风俗记第三》,第4页。
[38] 《东京梦华录注》卷七《驾回仪卫》,第199页。
[39] 《百菊集谱》卷五《事实》,四库本第845册,第92页。
[40] 《东京梦华录注》卷一《大内》,第32页。
[41] 《东京梦华录注》卷二《宣德楼前省府宫宇》,第52页。
[42] 《东京梦华录注》卷三《相国寺内万姓交易》,第88页。
[43] 《梦粱录》卷二《暮春》,第26页。
[44] 《梦粱录》卷一三《诸色杂货》,第184页。
[45] (宋)西湖老人撰,周百鸣标点:《西湖老人繁胜录·诸行市》,王国平主编《西湖文献集成》,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宋)不著撰人:《都城纪胜·园苑》,四库本第590册,第10页。
[46] 《梦粱录》卷一三《铺席》,第178页。
[47] (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二三《经和宁门外卖花市见菊》,四库本第1160册,第248页。
[48] (宋)欧阳修撰,吴松弟整理:《四库家藏·欧阳修居士集》卷二《洛阳牡丹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49] 《能改斋漫录》卷一五《方物·芍药谱》,第180页。
[50] 《梦粱录》卷一九《园囿》,第271页。
[51]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支丁》卷八《周女买花》,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33页。
[52] 《西湖老人繁胜录·端午节》,第10页。
[53] 《梦粱录》卷五《九月》,第48页。
[54] (宋)陆游撰,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岳池农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18页。
[55] 《剑南诗稿校注》卷七三《秋日村舍》,第4009页。
[56] 《天彭牡丹谱》,《风俗记第三》,欧阳修等著,王云整理《洛阳牡丹记》(外十三种),第22页。
[57] 《剑南诗稿校注》卷二三《城南上原陈翁以卖花为业得钱悉供酒资又不能独饮,逢人辄强与共醉,辛亥九月十二日偶过其门访之,败屋一间,妻子饥寒而此翁已大醉矣,殆隐者也为赋一诗》,第1706页。
[58] 《清江三孔集》之《孔平仲集·发谷熟县寄扬州同寮》,第378页。
[59] (宋)赵蕃:《淳熙稿》卷一八《见卖梅花者,作卖花行二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01页。
[60] (宋)陈起编:《江湖小集》卷七十二《山下》,四库本第1357册,第559页。
[61] 《墨庄漫录》卷九《陈州牛氏缕金黄牡丹》,第251页。
[62] 《清江三孔集》之《孔武仲集·扬州芍药谱并序》,第287页。
[63] 《天彭牡丹谱》,《花品序第一》,第18页。
[64]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土物下》,宋元方志丛刊,第922页。
[65] (宋)方岳:《秋崖集》卷一《湖上》,四库本第1182册,第142页。
[66] 《洛阳牡丹记·风俗记第三》,第4页。
[67] 《天彭牡丹谱·花释名第二》,第22页。
[68] 《洛阳牡丹记·风俗记第三》,第4页。
[69] 汪莘:《孟秋朔日天台刘允叔和叔乡人陈思敬饯饮钱塘门外双清楼上》,(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两宋名贤小集》,四库本第1363册,第567页。
[70] (宋)蔡戡:《定斋集》卷一八《重九日陪诸公游花田》,四库本第1157册,第747页。
[71] (宋)王辟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卷八《事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