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唯物主义:重新理解马克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唯物主义的正统含义

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唯物主义概念有多种含义。在这当中,有一种含义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构成了唯物主义概念的正统含义。从而,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考察的重点。

莱布尼茨是笔者查阅到的最早直接论述唯物主义的著名哲学家。在同克拉克的著名书信论战中,他写道:“唯物主义者以德谟克里特、伊壁鸠鲁和霍布斯为范例……只承认物体,而基督徒数学家们则还承认有非物质的实体。”[5]莱布尼茨认为,唯物主义者的错误在于“认识到了事物的本原中的能力,但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中的智慧(指上帝的智慧——引者注)。”[6]显然,在莱布尼茨看来,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性的实体的存在,否认非物质的实体——上帝和心灵的存在,也不承认上帝的智慧;而与之相对的有神论、形而上学认为除了物质性的实体之外,还有非物质性的实体——上帝和心灵存在,并且上帝的智慧对世界起决定作用。

在莱布尼茨的论战对手克拉克看来,“唯物主义者设想自然的结构……单从物质和运动、必然性和定命的机械原理就能产生出来;而哲学的数学原理则表明……事物的状态……不能从任何别的、而只能从一种有心智的和自由的原因产生”。[7]克拉克还提出:“认为世界是一架大机器,无须上帝的插手而继续运转……是唯物主义和定命的概念,……上帝的统治实际上排在世界之外。”[8]克拉克继续批评唯物主义,认为一些人否定甚至败坏自然宗教本身“主要地须归之于唯物主义者们的虚妄哲学……使得人的灵魂……甚至使上帝本身都成为有形体的存在”。[9]可以看出,克拉克认为,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唯一真实存在的存在,世界是由物质及其运动形成的,根本不需要上帝的智慧和统治,甚至连上帝和灵魂本身实际上都是物质性的。显然,尽管在一些哲学思想上存在分歧,但克拉克和莱布尼茨对于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却是基本一致的。

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贝克莱提出,他和唯物主义者都承认外界有一种和人不同的存在物影响人,他认为是精神,而唯物主义者“肯定说它是物质”。[10]贝克莱更尖锐地提出:“纵使坚实的、有形状的、能运动的实体可能存在于心外,并且与我们对物体所具有的观念相应……我们要知道的话,必定或者是通过‘感官’,或者是通过‘理性’。说到我们的感官,我们通过它们只能知道我们的感觉、观念或者那些为感官直接感知的东西……但是它们并没有告诉我们说:事物存在于心外,或者不被感知,却又与我们所感知的东西相似。……那就必定是靠理性从感官直接感知的东西来推断它们的存在了。但是(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可以使我们根据我们所感知的来相信心外之物的存在呢?”[11]可见,在贝克莱看来,唯物主义主张在心灵之外客观地存在着物质,并对心灵(自我)产生决定性作用,是形成观念的根本原因。和唯物主义的这种主张相反,贝克莱的唯心主义认为,物质并不存在,即使心灵之外存在着物质,也无法知道;真实存在的只是精神,精神是形成观念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同为唯心主义者,但贝克莱的唯心主义观点和莱布尼茨、克拉克的唯心主义观点有很大差别。贝克莱的唯心主义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并且认为精神是形成观念的根本原因,而莱布尼茨和克拉克的唯心主义在于主张上帝存在,并且上帝的智慧对世界起决定性作用,他们并不否定物质的真实存在,而认为物质是真实存在的。

著名理神论者伏尔泰的唯心主义观点同莱布尼茨以及克拉克非常一致,其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也和莱布尼茨、克拉克十分接近。伏尔泰认为,被引入唯物论的人“相信宇宙是无限的而且充满物质。而物质又永恒不灭。……我所见过的牛顿派,个个都承认真空和物质有限,从而合情合理地承认有一位上帝”。[12]在伏尔泰看来,伊壁鸠鲁及其门徒卢克莱修“既然隐约表示承认有真空、承认物质的有限性,就必然要得出结论说物质并不是必然存在的东西,也不是凭借它自身而存在,因为它并不是无限的。所以他们在他们自己的哲学里不由自主地证明有一位必然的、无限的、并且创造了宇宙的最高的主宰。牛顿哲学,承认并且证明物质有限性和真空,也明确地证明了有一位上帝”。[13]伏尔泰还提到,早期几位神甫错误地认为灵魂是物质性的,而“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徒然援引了教会的几位神甫词意含糊的话。……整个基督教会决定说灵魂是非物质的”。[14]从以上三段论述可以看出,在伏尔泰看来,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宇宙中唯一真实的存在,并且是自在自为、普遍必然、永恒无限的;世界是由物质及其运动自我形成的;上帝并不存在,宇宙并非由上帝的智慧和能力创造和统治;灵魂也是物质性的,是具有形体的。与此相反,伏尔泰的唯心主义主张,上帝真实存在,并且是宇宙中最高的存在;灵魂是非物质性的。

休谟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论述较少,他曾经提过:“把一切思想都结合于广袤的唯物主义者。”[15]由此话推测,休谟可能认为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产生思想的根本原因。这是从思想形成的原因的角度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前面都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从现在起唯物主义哲学家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就进入我们的视野了。拉·梅特里把哲学家们论述人类心灵的体系归结为两类,“第一类……是唯物论的体系;第二类是唯灵论的体系。”[16]拉·梅特里强调,唯物论是正确的:“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物质实体——引者注),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17]基于此,拉·梅特里讽刺了唯灵论(和唯心主义一致): “硬说有两个不断地互相接触、互相影响的实体绝对不相容地对立着。”[18]显而易见,拉·梅特里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唯一真实存在的实体,宇宙中只存在物质实体及其各种变化的形式;所谓的心灵实体及其同物质实体的对立并不存在,上帝更不存在。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拉·梅特里看来,唯灵论主张心灵实体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和物质实体相互对立、相互作用。这就是说,在拉·梅特里眼中,唯灵论也承认物质实体的存在,而并不像贝克莱的唯心主义那样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近代哲学家们对唯心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的差异,并提醒我们,即使在唯物主义者那里,也并不都认为唯心主义必然否认物质的客观存在。

卢梭认为唯心论者和唯物论者“所说的物体的表象和实际之间的区别完全是想象的”。[19]可以看出,卢梭认为唯心论主张物体的表象而唯物论主张物体的实际。也就是说,在卢梭看来,唯心论主张人们以为是物体的东西其实只是表象;而和唯心论相反,唯物论认为人们所认为的物质实体是真实存在的。值得一说的是,卢梭所说的唯心主义应该是就贝克莱的唯心主义而言的,因为直至此时在重要的近代哲学家中只有贝克莱一人的唯心主义主张人们所以为的真实存在的外物只是表象,其实并不存在。因此,卢梭理解的唯心主义是贝克莱意义上的,而不是莱布尼茨、克拉克和伏尔泰意义上的,也不是休谟意义上的。显然,对于他所理解的这种唯心论和唯物论,卢梭都不赞成。

当然,他对唯物主义批评尤甚:“我愈是对思想和人的心灵的性质进行思考,我便愈是认为唯物主义者的那番理论和这个聋子的理论是相像的。……他们是听不到内在的声音的……‘机器是根本不会思想的,也没有哪一种运动或外貌能够产生思想……你的感情,你的欲望,你的焦虑,甚至你的骄傲,都另外有一个本原,这个本原是独立于你觉得把你束缚在其中的狭小的身躯的。'”[20]“我不知道我们的唯物主义者是怎样理解它的,但是,我觉得,有些难题即然使他们否定了思想,那么,这些难题也将使他们否定感觉。”[21]可以看出,在卢梭看来,心灵真实存在,并且是思想和情感的源泉,可是唯物主义者却在不理解心灵和思想的情况下否定心灵和思想的存在,这当然引起卢梭的激烈反对。可是,他不该怒斥唯物主义者否定思想的存在。近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只是作为独立实体的心灵和上帝的存在,而并不否定思想和精神的存在。

总体来说,对于唯心论和唯物论所争论的问题,卢梭的观点是,心灵实体和物质实体都是真实存在的,不过相比之下,心灵实体无疑更为重要。不过,无论如何,卢梭本人是承认物质真实存在的,尽管他所理解的唯心主义是贝克莱意义上的唯心主义——否定物质的真实存在。这也再次表明了在各种唯心主义所主张的观点之间存在着不能忽视的重大差别。

狄德罗是对唯心主义的含义做出界定的极少数近代思想家之一,但也只是对唯心主义的含义进行了说明而已。狄德罗说:“我们称之为唯心主义者的,是这些哲学家:他们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那些他们自己内部相继出现的感觉,而不承认别的东西。”[22]显然,在狄德罗看来,唯心主义只承认心灵和感觉的存在,否定物质的东西的存在。那么,狄德罗本人的唯物主义观点是怎样的呢?在对话体著作《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中,他写道:“达朗贝:你想避免区分两种实体。狄德罗:我并不掩饰这一点。”[23]狄德罗强调,感受性是物质的一般特性或机体组织的产物。[24]可见,狄德罗主张,在人自身和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着物质,并且,物质是唯一的实体,并不存在所谓的心灵实体,感觉是物质的性质和功能。

狄德罗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和对唯物主义观点的阐述是公开的,而百科全书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霍尔巴赫迫于教会的压力在《袖珍神学》中只能隐晦地表达他对于唯物主义学说的理解。出于基督教教义,霍尔巴赫说唯物主义学说和神学背道而驰,“渎神的人坚持这种学说,他们不懂什么是精神,或什么是不具有任何为人所共知的性质的实体。教会的第一批教师曾有点唯物主义者的味道,因为这些爱诙谐的人认为鬼和神是物质的”。[25]霍尔巴赫还在解释“非物质的”这一条目时说:“这就是精神的。……上帝是非物质的,你们的灵魂是非物质的。如果你们的过于唯物的理性发现他(指教士——引者注)的论据含糊不清,那末,你们就……等到产生信仰为止,——否则你们要大难临头:你们的不善领会的脑子将有一天会被从物质上或精神上烧毁,以惩罚那过大的物质性。”[26]透过霍尔巴赫宗教的和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看出,在霍尔巴赫看来,宗教神学强调上帝和灵魂是非物质的独立实体,而唯物论主张只有物质实体真实存在,上帝和灵魂都是物质性的,都不独立存在。

对于唯物主义,康德认为“唯物论者仅仅把物质纳入他的体系”。[27]康德还认为,“为了针对唯物论的危险来保障我们能思维的自我……不会还剩下一些惧怕,即如果人们除去物质,一切思维乃至能思维的存在者的实存就会由此被取消”。[28]显然,在康德看来,唯物论主张只有物质真实存在,心灵并不真实存在;物质是思维的实体和基础,思维是物质的性质和功能。康德严格区分了两种唯心主义:他的先验唯心主义和人们通常理解的唯心主义(质料唯心主义)。康德认为,质料唯心主义的唯心之所在是否定、怀疑物质的存在。“唯心主义在于主张除了能思的存在体之外没有别的东西,我们以为是在直观里所感知的其他东西都不过是能思的存在体之内的表象,实际上在外界没有任何对象同它相对应。”[29]“按照通常的意义,唯心主义就在于怀疑事物的存在。”[30]

在康德看来,贝克莱和笛卡儿的学说是这种质料唯心主义的典型。前者否定物质的存在,后者怀疑物质的存在。对于这种唯心主义,康德并不将其视为理论盟友,而是明确与之划清界限。康德强调,他的先验唯心主义和质料唯心主义是异质的,必须把先验唯心主义同这种否定、怀疑物质的存在的唯心主义区别开来。“为了避免一切误解起见,我本来希望给我的这种见解起另外一个名称;不过完全改变它又不行。因此请允许我将来把它叫做形式的唯心主义,或者更好一点,把它叫做批判的唯心主义,以便使它同贝克莱的教条主义的唯心主义和笛卡儿的怀疑论的唯心主义有所区别。”[31]为了强调先验唯心主义和这种人们通常理解的唯心主义的异质,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将自己的学说命名为先验唯心主义的康德,甚至在四年后为让人们正确理解《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而作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多次郑重强调自己的学说不是唯心主义。

康德指出,他的先验唯心主义的唯心之所在是认为人不能认识物自体本身而只能认识物自体提供的表象。“在空间或者时间中被直观到的一切,从而对我们来说可能的经验的一切对象,都无非是显象,也就是说,是纯然的表象,它们就被表象而言作为有广延的存在者或者变化的序列,在我们的思想之外没有任何自身有根据的实存。我把这种学说称为先验唯心论。”[32]明显地,先验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在时空中被直观到的对象只是显象。也就说,人所认识到的只是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形成的显象,而不是物自体本身。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康德再次清楚地表述了他的先验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对于通过感官而表象出来的事物,我保留了实在性,我仅仅是限制我们对这些事物的感性直观,让它只表象事物的现象,永远不表象事物的本身……我自己把我的这种学说命名为先验的唯心主义。”[33]同样很清楚,先验唯心主义是指,人对事物的感性直观只能表象事物的现象[34]而不是事物本身。

可见,康德本人的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人不能认识物自体本身,而只能认识物自体提供的表象;人所认识到的只是物自体提供的表象,而不是物自体本身。康德强调,他承认物质的真实存在。“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有这样的一些物存在,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固然完全不知道,但是由于它们的影响作用于我们的感性而得到的表象使我们知道它们,我们把这些东西称之为‘物体’,这个名称所指的虽然仅仅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的现象,然而无论如何,它意味着实在的对象的存在。”[35]可见,毫无疑问,康德的唯心主义肯定物质实体的存在。

费希特指出,在唯心论看来:“表象是理智的产物,在解释这些表象时,必须以理智为前提。”而在唯物论看来:“表象是作为它们的前提的物自身的产物。”[36]在费希特眼中,独断论和唯物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贯彻到底的独断论就是唯物论。“独断论者完全否定唯心论者立足的自我有独立性,而只把它说成是物的产物,世界的偶性。彻底的独断论者必然也是唯物论者。”[37]按照唯物论的原理,灵魂“只是物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唯物论那里只有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思想应当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38]

费希特认为,唯物论对意识、表象的解释是严重错误的,“认为纯粹自我就是非我的一种产物,这是不真实的。……认为纯粹自我就是非我的一种产物这个命题可能表现一种完全同理性矛盾的先验唯物论”。[39]可以看出,在费希特看来,唯物主义主张非我(物质)是独立存在的,自我(灵魂)表象和思想并不独立存在,而只是非我相互作用的产物;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主张,不是非我而是自我才是独立存在的,才是表象和思想的主体。此外,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费希特也像康德那样区分了自己的唯心主义和一般的唯心主义。他也把自己的唯心主义称为批判的唯心主义(实践的唯心主义),并以之对抗独断的唯心主义和独断的实在主义。

对于唯物主义,谢林说:“只有在能够表明连表象本身也是一种存在时,一种原始的存在何以会变为知识才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是唯物论的说明。”[40]可以看出,在谢林看来,唯物论主张表象是物质(存在)作用于自我的结果,物质是思想的根本原因。谢林当然不赞同唯物主义的这种观点。和两位前辈一样,谢林也严格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唯心论:独断的超验的唯心论和自己的唯心论——先验唯心论。同样,谢林也强调,一般的唯心论是独断的、超验的,是错误的,而只有他自己的先验唯心论才是科学的。

独断的唯心论“断言感觉不能以来自外部的印象作用来解释,断言表象中根本没有什么属于自在之物的东西,甚至连偶性的东西也没有,断言在对自我的这样一种印象作用上永远不能设想有什么合理的东西”。[41]谢林指出,与此不同,他的“先验唯心论只是断言自我根本感觉不到物自身(因为这样的东西在这个阶段尚不存在),也感觉不到从事物向自我过渡的某种东西,而只是直接感觉到自我本身”。[42]可见,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主张心灵(自我)感觉到的只是自我,而不是物自体。

在黑格尔看来,法国唯物主义“把感觉和物质看成唯一真实的东西,把一切思维、一切道德方面的东西全都归结为感觉和物质,认为只是感觉的变相”。[43]“哲学就过渡到了唯物论……一切思想,一切观念,都只有在被理解为物质性的时候,才有意义;只有物质存在。”[44]显然,黑格尔认为,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唯一真实的实体(存在),只有物质真实存在,上帝和心灵实体并不存在;思想观念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性的。对于唯心主义,黑格尔也和他的同胞们一样严格区分了两种,不过他们对于唯心论的划分和定性各不相同。黑格尔将唯心论划分为了主观唯心论和他自己的绝对唯心论,二者的观点和含义截然不同。

在黑格尔看来,主观唯心论错误地认为意识由心灵主观设定,一切观念都从主体中产生出来。“决不要把柏拉图的唯心论当作主观唯心论,当作近代所想象的那种坏的唯心论那样,好像人什么东西也不能学习,完全不受外界的决定,而认为一切观念都从主体产生出来。常常有人说,唯心论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即认为个人从他自身创型出他的一切观念……并从自身里面建立一切。这乃是一种反历史的、完全错误的想法。如果对于唯心论作这样粗糙的了解,那么,事实上在所有的哲学家中,将没有一个人是唯心论者了。”[45]

黑格尔还明确将康德的先验唯心论指认为主观唯心论,并在批判康德主观唯心论的同时阐述了自己的绝对唯心论。“我们直接认识的事物……存在的根据不是在它们自己本身内,而是在一个普遍神圣的理念里。这种对于事物的看法,同样也是唯心论,但有别于批判哲学那种的主观唯心论,而应称为绝对唯心论。”[46]可见,在黑格尔看来,和康德的主观唯心论不同,绝对唯心论正确地主张理念是事物的根据,事物是理念的现象。黑格尔继续阐述他的绝对唯心论道:“后来人们把认为唯有理念具有一切实在性的哲学叫做唯心论,因为唯心论者认为事物像它们表现在个别性中那样是不真实的。”[47]“哲学的思考就是这种唯心论:真理的基础〔不是自然,不是物质,不是人的特殊主观性,而〕是自为的思想。”[48]

再来考察马克思之前的叔本华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含义的理解。之所以要考察叔本华,是因为身为现代哲学家的他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含义的理解毋庸置疑地代表了马克思之前的哲学界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含义的认识,并且,叔本华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也和大多数近代哲学家一致。在他看来,“从客体出发的体系中,以作为地道的唯物论而出现的一种最能前后一贯,也最能说得过去。唯物论肯定物质,与物质一起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无条件而如此存在着的……于是,唯物论就想找到物质最初的、最简单的状态,又从而演绎出其他一切状态;从单纯的机械性上升到化学作用,到磁性的两极化作用,到植物性,到动物性等等……还有这条链带最后的一环——动物的感性,认识作用;于是这认识作用也只好作为物质状态的一种规定,作为由因果性产生的物质状态而出现”。[49]“唯物论基本的荒唐之处就在于从客体事物出发,在于以一种客体事物为说明的最后根据。……如此之类的东西,唯物论都看作是自在地、绝对地存在着的,以便从此产生有机的自然,最后还产生那有认识作用的主体;并以此来充分说明自然和主体。……凡是客体的、广延的、起作用的事物,唯物论即认为是它作说明的基础;以为是如此巩固的基础,一切说明只要还原到它,便万事已足,无待他求了。……现在唯物论竟要从这样一种给予来说明直接的给予,说明表象,最后还要说明意志。”[50]在这两大长段的论述中,叔本华概述了他所理解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他看来,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最后的根据,将世界理解为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形成的,并且以物质说明思想观念,以客体说明主体。这表明叔本华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是同近代哲学家们一致的。

对于唯心主义,叔本华认为唯心论主张主体是客体的原因,客体是主体的结果。“实在论立客体为原因而又置该原因的效果于主体中。费希特的唯心论则[反过来]以客体作为主体的后果。”[51]在全部唯心论体系中,叔本华本人最为赞同康德的先验唯心论,对马勒伯朗士和贝克莱的唯心论也有较高评价。他这样高度赞扬康德先验唯心论的伟大贡献道:“随着现代哲学的兴起,唯心论即与实在论相对立,并且一直在逐步发展。马勒伯朗士和贝克莱就是这种对立的最初代表,康德创立了先验唯心论,强有力地推动了唯心论的发展。”[52]然而,叔本华的观点实际上要比康德极端、“唯心”得多。

在他看来,一切实在事物、客体都是现象,都依赖于意识、主体而存在,如果取消主体意识,取消实在事物和客体同主体意识的关系,那么实在事物、客体就无法存在。“所谓的实在事物存在不过是指它们被彻底表象化,或者甚至仅仅是作为表象的东西而被表象的可能性。实在论者忘记了如果客体切除了与主体的关系就不成其为客体,而且如果我们抽掉了这种关系或者认为它不存在,我们就等于同时消除了一切客观存在。”[53]反思叔本华哲学的性质,笔者认为,如果从强调非理性因素的意义的角度看,叔本华哲学的确是现代哲学,开辟了现代哲学的一条重要的发展道路。但如果从他对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叔本华又没有脱离近代哲学的框架。

同样来看一看青年黑格尔派的主将、马克思的主要论战对手之一布鲁诺·鲍威尔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鲍威尔认为,“唯物主义者只承认当前现实的东西,即物质,承认它是积极地展示自己并实现自己的多样性的东西,是自然”[54]。很显然,在他看来,唯物主义主张只有物质真实存在,上帝和心灵实体都不真实存在。

综观上述哲学家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论述,近代哲学家们所理解和规定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含义是“家族相似”的,不同时期、不同派别、不同哲学家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即使近代哲学家们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含义有一些相同的认识,但他们关注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从而,本书也只能在“家族相似”的意义上概括近代哲学家们赋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含义,所得出的近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含义只能是近代哲学家们对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含义的最为一致的观点。

不过,尽管也存在差别,近代哲学家们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还是具有相当大的一致性的。另外,出于将近代哲学家们赋予唯物主义概念的含义作为总体与马克思赋予新唯物主义的含义进行比较的需要,本书暂不对这些差别进行梳理,而只是寻找这些理解和规定的共同点,概括近代哲学家们赋予唯物主义概念的一般含义。根据上文的引证和分析,笔者以为,可以把近代哲学家们赋予唯物主义的一般含义概括如下:物质是唯一真实存在的实体,上帝和心灵实体并不存在[55];世界由物质及其运动构成,物质世界及其运动是自为的并具有客观规律,上帝、心灵实体和思想观念不能对物质世界起决定作用;物质而非上帝和心灵实体是思想观念的根本原因。这样概括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涵盖近代哲学家们赋予唯物主义的含义,近代哲学家们基本上都如此理解和规定唯物主义的含义。这种含义是唯物主义概念正统的、主要的含义,并且至今仍然如此。

近代哲学家们对唯心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的差别显然要比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与规定大得多。唯心主义的这些不尽相同的含义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

1.否定物质的存在。如上所见,在一些近代哲学家看来,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就是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主张心灵之外的物质并不真实存在。卢梭、狄德罗和康德对于唯心主义的含义都是如此理解的,尽管卢梭和康德本人的唯心主义思想承认物质的存在。贝克莱不仅如此理解唯心主义的含义,而且他本人的唯心主义就是如此激烈主张的,从而贝克莱毋庸置疑地是这种唯心主义的最典型的代表。所以,否定物质的存在的确是近代唯心主义的十分重要的含义之一。不过,必须高度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唯心主义者都否定物质的存在。事实上,在近代哲学家中,只有少数唯心主义哲学家否定物质的存在,最典型的是贝克莱,而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物质的真实存在,莱布尼茨、克拉克、伏尔泰、卢梭、康德[56]、费希特和黑格尔等无不如此。所以,尽管狄德罗对唯心主义的含义进行了界定,但他的界定却并不符合唯心主义思想的总体实际,而只是适用于贝克莱;并且,和卢梭一样,狄德罗界定的这种唯心主义的含义实际上就是针对贝克莱做出的。

2.上帝、理念和精神等起决定作用。这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重要含义。主张这种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无疑就是黑格尔了。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主张绝对精神产生、决定和统治全部世界。另外,莱布尼茨、克拉克和伏尔泰等人认为,上帝不仅存在而且对世界产生决定性作用。虽然他们并没有将自己的理论自我定性为唯心主义,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这些观点其实是基督教的教义和形而上学的一般观点,不过他们的观点无疑同这种唯心主义非常接近。我们过去通常划分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在主张非物质的、非现实世界的事物决定现实世界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3.心灵是思想观念的根本原因。这种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思想观念不是物质的产物,也不是对物质、现实的反映,而是心灵的产物,是由心灵产生出来的。这无疑也是唯心主义最为重要的含义之一,以卢梭、费希特和谢林为代表的不少近代哲学家都这样规定唯心主义的含义。并且,很多对唯心主义的含义持前两种理解的哲学家也认为这是唯心主义的内在含义之一。显然,第三种含义和前两种含义内在一致、相辅相成。

近代哲学家们赋予唯心主义的含义主要就是以上三种。绝大多数近代哲学家都在这三种含义上理解和规定唯心主义的含义。有不少哲学家所理解和规定的唯心主义的含义不只是上述三种含义中的一种,经常是其中的两种甚至三种。除此之外,近代哲学家们还有一些特殊的理解和规定,本书不再考察。

通过分析近代哲学家们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这些重要论述,还可以初步把握近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总体特征。前已说明,从肇始之初,西方哲学就是以认识整个世界为己任的。进入近代,由于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重大需要,哲学以及从哲学中逐渐独立出来的各门科学更加热切地渴望把握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真理,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这种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特定的时代背景,近代哲学渴望从理论上总体地、根本地把握全部世界的总体图景、基本性质、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建构并提供一套系统的世界观。而这也就是近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同哲学家们的哲学观相一致的目的和任务。近代哲学区分了心灵和物质:心灵是人的理智、思维、思想和精神等观念性的东西,主要是认识方面;而物质则是心灵之外真实存在的并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物质性实体。在世界之上还有创造全部世界的上帝。这样就构成了近代哲学的三大实体:上帝、心灵和物质。近代哲学家们普遍认为通过解决上帝和心灵同物质的关系问题就能够总体地、根本地把握全部世界的总体图景、基本性质、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

于是,上帝和心灵同物质的关系问题就成了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成了近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争论的焦点。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问题:在上帝、心灵与物质三者中,何者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何者起决定性作用?何者是思想观念的根本原因?对于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大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强调上帝和心灵实体的存在和作用并否定物质的作用,[57]而唯物主义则强调物质的存在和作用并否定上帝和实体意义上的心灵的存在和作用。近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这样形成于近代哲学家们对于上述最重要的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和争论之中。可见,这种至今依然保持正统地位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形态是形而上学[58]意义上的,尽管多数哲学家并不认为物质是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

至此,我们也能够看出,唯物主义正统含义的三个要点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且,近代哲学家们赋予唯物主义概念的这些含义,同他们赋予唯心主义概念的三种主要含义相对应。这是由近代唯物主义回答并同唯心主义争论的上述三个问题的密切相关造成的。在三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关涉上帝、心灵实体和物质的存在——是否真实、客观地存在,后两个问题则关涉它们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作用。当然,物质是唯一真实存在的实体而上帝和心灵实体并不存在,这是唯物主义概念首要的含义。这个含义之所以会成为首要的含义,是因为它所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在三个问题中最具前提性。

经过独立的考察,可以回过头来分析和评价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含义几乎已经成为标准的概括了。显然,恩格斯概括的是上述正统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形态的含义。比较恩格斯的概括和本书的考察及结果,笔者以为,恩格斯晚年对正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含义的概括并没有完全准确、全面地把握近代哲学家们对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存在着三个不足。

首先,恩格斯遗漏了上帝[59]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这却是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甚至超过了心灵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尤其在唯物主义概念产生之初的两个世纪,近代哲学家们关注和思考的主要是上帝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虽然恩格斯也顺带提到唯心主义主张上帝存在,但并没有将其同物质的关系当作一个主要问题。其次,当说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即谁产生谁的时候,恩格斯实际上已经肯定了物质和精神的存在,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分歧只在于谁产生谁而不在于它们是否存在。然而,在大多数的近代哲学家看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分别只承认物质和上帝、心灵实体的存在,否定对方所主张的实体的存在。这就是说,在近代哲学中,物质和上帝、心灵实体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激烈争论的问题。有的近代哲学家甚至认为唯物主义连思想和精神的存在都否定。最后,恩格斯对近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含义的概括的一个更大的问题在于,他认为近代哲学家们赋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都是相同的,具有“家族相似性”,没有充分意识到近代哲学家们对唯物主义尤其是唯心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的重大差别。这三个问题影响了后人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含义的认识。

揣摩恩格斯晚年的这一概括,笔者推测,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很可能主要来源于黑格尔。黑格尔认为近代哲学所面对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矛盾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譬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曾经这样写道:“近代哲学的原则并不是淳朴空疏的思维,而是面对着思维和自然的对立。精神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乃是理念的两个无限的方面。”[60]显然,后来恩格斯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同黑格尔的这种理解一致甚至可以说非常接近。以对世界的本原问题的回答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且对世界的本原问题进行这样的理解,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只有黑格尔一人。而且黑格尔还是恩格斯和马克思最为熟悉的近代哲学家和“老师”。所以笔者冒昧以为,恩格斯很可能主要根据黑格尔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和阐释来面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争论,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研究还不很系统深入。由于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含义的理解和阐释主要依据的是恩格斯晚年的观点,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事实上,恩格斯并不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这种分析的唯一一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与划分标准并不是没有其他思想家总结概括过,不少西方思想家其实都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费尔巴哈和朗格。并且,也早已有人提出过同恩格斯相似的观点,例如费尔巴哈就提出:“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古代哲学中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间、柏拉图派和亚里士多德派间、怀疑派和独断派间的争论,中古哲学中唯名论者和实在论者间的争论,以及近代哲学中唯心主义者和实在论者或经验主义者间的争论,归根结底都是关于这个问题。”[61]显然,这段话完全可以看作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论述。在费尔巴哈看来,近代唯心主义和实在论或经验主义(下文将看到,在费尔巴哈眼中,实在论、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一致的)的分野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知道和提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这个问题的概括和论述,而不知道和提及其他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概括和论述。当然,费尔巴哈更为侧重的是普遍、一般(由思维、精神抽象出来的)和特殊、个别(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东西)的关系,这同恩格斯的概括和论述有些差别。另外,费尔巴哈把“神对世界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首要的表述方式,在这一点上他准确地理解了近代哲学。当然,同样也应该看到,恩格斯的概括较之其他思想家而言的确更为系统。总之,应当实事求是地评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贡献,而不应该无原则、无考察、无批判地赞同经典作家的思想。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近代哲学家们对唯物主义的含义比较一致的理解和规定的表面下实际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具体理解和规定。这主要是由于对“物质”“存在”含义的不同理解和规定造成的。物质、存在是唯物主义概念的核心组成部分。对物质、存在的含义的理解和规定不同,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势必也会不同。近代哲学家们对物质和存在的含义的理解和规定大致有两种,大多数哲学家把物质和存在理解为心灵之外真实存在的物质性实体,而少数哲学家理解成传统本体论的思辨的抽象的物质,比如贝克莱、梅利叶和费希特等人所说的“物质本身”。诚如叔本华所说,唯物论作为说明的最后根据的“客体事物可以是只被思维而在抽象中的物质,也可以是已进入认识的形式而为经验所给与的物质或元素,如化学的基本元素以及初级的化合物等”[62]

非常有趣的是,有时同一位哲学家对物质的含义持这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解,最大的近代哲学家黑格尔就是如此。黑格尔有时把物质理解成感性的东西、有形体的东西,他说唯物论“认为只有有形体的东西才是实体,除了人们的手可以摸得着的东西如石头、橡树外,没有实在”[63]。显然,在这段话中,黑格尔把“物质”理解为“感性的东西” “有形体的东西”。然而,就是这同一个黑格尔有时又认为唯物主义的物质是思辨的抽象的物质。他批评唯物主义道:“唯物论认为物质的本身是真实的客观的东西。但物质本身已经是一个抽象的东西,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因为就存在着的物质来说,它永远是一种特定的具体的事物。然而,抽象的物质观念却被认作一切感官事物的基础……个体事物的基础。”[64]显然,在这段话中,黑格尔又把唯物主义的物质理解成一种思辨的抽象的物质。在他看来,唯物论的“物质的本身”也是一种概念性的存在,也是思维的创造物,只是一种“抽象的物质观念”,并不现实存在,更不可能是现实存在的具体的感性的事物的基础,从而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能成立。显然,黑格尔对物质的理解是严重不一致的,而对物质的这种不一致的理解又造成了他对唯物主义含义的不同理解。可见,对于物质和存在含义理解和规定的不同造成了近代哲学家们对唯物主义具体含义理解和规定的不同。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