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中越跨界民族
一 中越双方的边境省市
中国广西、云南两省区与越南接壤,有1千多公里的陆地边界线,其中有一小段是以河流为界。两国边境和内地,有着族源相同的民族,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大多有血亲或姻亲关系,互相走访,往来密切。中越陆地边境省市县,中国一侧:东端起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东兴、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那坡;西端起于云南省,有富宁、麻栗坡、马关、河口、屏边、金平、绿春、江城,共15个县(自治县)市。越南一侧的边境地方是:广宁、谅山、高平、河江、老街、莱州等6个省。
二 中越跨境族群类型
中越两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中国有56个民族,有汉族及其他55个少数民族。越南有54个民族,京族(越族)为主体民族,少数民族有50多个。居住在中越边境地区的若干民族,在历史上经过长期的迁徙和融合,从而形成了跨界民族。虽然他们居住在不同的国家,但分布地域却基本相连,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大体相似,相互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探亲访友、通婚互市、节日聚会等从未间断。
中国有12个民族跨中越边境而居,按越南的民族识别则是26个民族跨境居住。
①两国的族称都相同的民族有:京族、拉祜族、仡佬族。②中国的一个民族到越南后分成两个不同的民族,其中一个民族的名称与我国相同,另一个则不同,如中国的布依族迁移到越南后,分成布依族和热依族。③中国的一个民族迁徙到越南后,变成族称不同的2个民族,如中国的汉族进入南后,成为华(汉)族、艾族(讲客家话的汉人)中国的傣族到越南后成为泰族、泐族;中国的彝族到越南后,分为倮倮、普拉2个民族。④中国的一个民族迁入越南后,变成了3个民族,其中一个民族名称与我国相同,另外两个不同,如中国瑶族到越南后成为瑶族、巴天族、山由族;中国的哈尼族移居越南成为哈尼族、西拉族、贡族。⑤中国的一个民族在越南分为5个族称不同的民族,如中国壮族在越南分成岱族、侬族、布标族、拉基族、山泽族。这5个族在中国是壮族的5个支系。⑥中国的苗族在越南称为赫蒙族。[12]
三 越南一些民族,其迁出源头地在中国
由中国直接迁入越南的民族,共有10个,占中越跨境民族的大多数,即中国的汉族、壮族、傣族、苗族、瑶族、布依族、拉祜族、哈尼族、仡佬族和彝族。按越南的民族划分则是:岱族、侬族、布标族、拉基族、山泽族、赫蒙(苗)族、瑶族、巴天族、拉祜族、仡佬族、泰族、泐族、布依族、热依族、华族、艾族、倮倮族、普拉族、哈尼族。另外哈尼族有一支从我国迁入越南后成为贡族,共20个民族。此外,也有的由中国先迁去第三国,再转到越南。如中国的哈尼族的一支,先迁徙到老挝,再转迁定居在越南,越南称之为西拉族。
四 跨境族群分述
主要是分述迁出源头地在中国跨境居住在越南的族群。
①华族(中国称汉族),是越南一个较为特殊的族群共同体。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大量汉人长期地持续地向交趾、安南、越南迁徙,虽然有的已融合于越族,但有许多群体仍然保持本民族的特质和特性,一直以汉人自居。越南政府将华裔越南居民统称为华族,包括艾人(客家人、侬人)疍民、上方人(云南汉人)等。在公元20世纪70年代,则分为华人和华侨两部分。他们分布很广,居住在越南的南部、中部及北部的平原、山区、海岛和城镇。南方的西贡(胡志明市)及其周边地区;北方的广宁、河内、海防等省市,都是汉族华人的主要聚居区。②岱依族、侬族与中国的壮族同源。公元11世纪以来,先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批迁徙到越南北部。他们与中国的壮族有着密切的血缘和亲缘关系,虽然后来彼此的族称不同,但他们在语言、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仍保持着基本的共同特征,分布在与中国交界的高平、谅山、广宁、河江、宣光、老街等省的平坝、丘陵地带。岱依人迁入越南的时间较早,受京族的影响较深;侬族在宋代已迁入交趾,但后来有一部分侬族人迁居越南的时间较晚,有的至今不过八九代人,约二三百年的历史,他们与中国壮族的共同性更多一些。③泰族(傣族),越南泰族与中国傣族同源,有着相近的民族特征。约从公元11世纪开始,从中国云南迁入越南,主要分布在莱州、山萝、河江等省的河谷平坝。越南泰族内部分白泰、黑泰、红泰三大支系。白泰,迁入越南的历史最早。黑泰,10世纪后从云南西双版纳迁入红河三角洲。红泰,是由黑泰和白泰中的一部分人融合而成的。④赫蒙族(苗族)。公元16世纪以来,先后从中国云南、广西和贵州迁居越南。内部分为白苗、黑苗、红苗、花苗等支系。分布在河江、宣光、高平、老街、莱州、山萝、北太等省的山区。⑤瑶族。公元13世纪以来,先后从广西、云南、广东、海南和贵州迁入越南。内部根据服饰特点又分为红瑶、白裤瑶、蓝靛瑶等支系,其语言、风俗习惯与中国瑶族基本相同。居住地域较广,分布在越中、越老边界以及越南北部沿海的一些省份。⑥倮倮族(彝族)。公元15世纪,从中国云南迁入,与中国彝族有亲缘关系,其语言和习俗与中国彝族基本相同,居住在河江省的同文县和高平省的保乐县。⑦哈尼族。公元15世纪,从中国云南省金平、绿春两县迁越,语言和习俗与中国哈尼族相同,主要聚居于老街省和莱州省。⑧拉祜族。公元18世纪,其祖先从中国云南省的金平、绿春两县迁越,内部分为黄拉祜、黑拉祜、白拉祜三个支系,聚居于莱州省。⑨布依族。其祖先系公元18世纪从中国贵州经云南迁越,分为布依、都(热)依两个支系,居住在河江、老街、宣光和安沛省。由于人数较少和居住分散,其布依族已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并成为新的民族,如热依族,就是从布依族中分化出来,融合其他民族而形成的。⑩仡佬族。起源于中国的仡佬族,在公元16世纪,开始从贵州经云南迁入越南,居住在河江省。
五 中越两国学者对跨境民族的论述
公元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相继提出“跨境民族”“跨界民族”和“跨国民族”等概念,用以指称跨越国界而居的“同一民族”。
(一)中国方面:李安山教授认为:“概而言之,‘跨界族体’与‘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其区别在于,前者是民族学和社会学中的学术名称,后者是华侨华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名称:前者的涵盖面大,是通用的学术用语,可以描述世界各地跨境而居的族体,后者涵盖面小,是从‘中华民族’和‘华侨华人’这两个概念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概念;前者指在边界地区(如中国与邻国)跨境而居的族体,他们的起源地并不一定是中国;后者,特指世界其他地区居住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即参与了国际迁移的中国少数民族及其后裔。两者的联系显而易见。其一,由于‘跨界族体’和‘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一个民族可以具有两重性,他们可以既是跨界族体,也是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其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中,特别是在中国的边境省份,始终存在着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与“跨界族体”并存、融合与转化。其三,一些从中国迁出的少数民族群体在邻国定居并取得当地国籍后,逐渐适应居住国的社会与习俗,他们的跨界族体性逐渐增加,但这并不能消除其从中国迁出这一历史事实和‘少数民族华人’的特性。其四,就跨中国与西南邻国(含越南)边境而居的一些源自中国的少数民族而言,他们中相当部分既是跨界族体,也是少数民族华人。”[13]向大有认为:从发展轨迹和总体势态分析,中越跨境民族,绝大部分是中国宋代(越南丁朝)以后形成的。由于中越之间已经形成国与国的关系,跨境民族已构成跨国民族,民族人口流向,虽然存在双向流动,但主要是由中国向越南迁徙,中国和越南两国之间的移民,属于国家之间的移民,按照国际惯例、政治规范和相关法规,此类跨国移民,不论其民族成分如何,均已由移民嬗变为侨民。但是,鉴于中越之间的历史环境和特殊因素,曾经长期存在郡县归属、宗藩关系,又同源、同文、同族,影响跨国民族的心理和观念。他们民族观念浓厚,国家意识淡薄。而且往往聚族而迁,聚族而居,重视民族,忽视国籍。历史上,中越双方封建朝廷,又长期缺失相关国民管理的政策和法规,对跨国移民,往往单纯按跨境民族相待。而在越方的跨境民族居民,大多在国籍上又已认同于越南。以中国的视角,按现行的法规政策,中国跨国迁徙越南的各族居民,可视为华人,分别称之为汉族华人、少数民族华人,或分别冠以具体族名的华人,如汉族华人、壮族华人、瑶族华人等。
关于中越跨境民族的跨国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中国学术界主要观点:其一,认为中越的“跨境(国)民族”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和平跨居”的状态,国界的分割并没有激发其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而是平静地或积极地参与了各自民族国家的构建运动,对于国家的认同感逐渐超越了“跨境(国)民族”之间天然的文化联系和原生情感。[14]其二,认为中越“跨境民族”受地区主义影响,已出现不断增强的“跨界民族主义”意识,即跨居两个国家和两个以上国家的同一个民族对跨界的现状及跨界交往有着强烈的地缘空间认同、生活环境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并逐渐形成一种跨界民族主义思想。[15]其三,认为“少数民族华人概念的模糊和跨界民族的存在是有很大联系的。东南亚地区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是历史上各个时期从中国迁移出去的,他们当中有的是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有的属于跨界民族(即和“华”没有直接或必然联系)。怎样才算是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怎样才算跨界民族。笔者认为只有满足现代意义上的华侨华人概念,即主要和国籍或边界划定挂钩,才可以当作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来研究”。“历史上各个时期中国各族人民都有向外迁移,但是由于封建时代中国和邻国的藩属关系,这个‘外’很难界定。……少数民族华侨应该是从清政府颁布国籍法或边界划定之后开始形成,至于少数民族华人,多数来源于少数民族华侨的后代(加入了所在国国籍),他们迁移的脉络清晰,有中华文化认同情结”,“清朝颁布国籍法之后或者国界确定之后整体或零散迁移出去的少数民族,则属于少数民族华侨(保留清朝国籍或中国国籍或双重国籍)或华人(加入所在国籍)”。[16]
(二)越南方面观点:认为,“骆越是越南京族的先民”,“岱族人与广西的壮人在语言和风俗习惯上更相近,岱人和广西壮人在历史上有密切关系”,“现今在越南的岱人和侬人与广西的壮人仍然把侬智高看成是本民族的领袖”。越南学者在论述侬族时说:“侬人的根在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各省”,“据初步了解,在谅山、高平、老街的一些地方,侬人移居到越南七八代人至四五代人之间(大约300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有相当多的侬人逃到越南躲避清朝封建者的迫害,有的人家移居越南才三四代人。许多侬人还有亲属亲戚在中国。侬人分为很多支,仍然带有中国故乡的名字,如万承侬,故乡在广西的万承州;州侬,故乡在龙州;崇善侬,故乡在崇善;英侬,故乡在龙英;雷侬,故乡在下雷;归侬,故乡在归顺。”越南史学家陶维英认为:“在从高平至芒街的越中边界两侧地方,虽已划入两国版图,但那里的居民都是少数民族……最重要的是岱人和侬人(以前为壮人)”。总之,越南学者认为,岱依人、侬人与广西壮人的渊源关系是明确一致的。但是,越南学者没有将中国迁入越南的少数民族纳入华侨华人范畴;只承认其为跨界民族,以越南的少数民族身份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