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中国俄苏文学学人群体考察
我国俄苏文学研究自20世纪初发端以来,经过几个时期的发展和积淀,至今成果已蔚为可观。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学者队伍日益壮大,同时出现的成果越来越丰富。这一领域的蓬勃发展局面是数辈学人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的结果。他们以独特的治学方法和研究视角,为俄苏文学研究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因此对学者及研究方法的关注应该成为俄苏文学学术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903年,黄和南就为普希金的小说《俄国情史》撰写了700多字的“绪言”,介绍小说的人物和情节等。之后,寒泉子、王国维、辜鸿铭等人纷纷撰写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评论文章。周树人、周作人和李大钊等人也相继发表文章评论俄国作家。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和李大钊的《文豪》等文章,“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立场出发涉及俄国文学,这些文字不仅是中国学者对俄国文学最初的评说,而且体现了介绍者本身的旨趣和精神追求,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尚和变革趋势,它的意义超出纯学术的范畴”[1]。但是,此时的评论者大多是旁及俄苏文学,并未形成俄苏文学研究的专业队伍。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真正意义上的俄苏文学学人队伍并没有完全形成。此时的俄苏文学研究者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往往兼具译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而且主要侧重于翻译。如丽尼、巴金、瞿秋白、鲁迅等大多是从俄苏文学翻译渐渐走上俄苏文学研究道路的。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俄苏文学课程并出现了相关的研究刊物,随着俄苏文学学科的形成,俄苏文学学人的专业队伍也真正形成。1978年以来,俄苏文学学人焕发了勃勃生机,各种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相继诞生,并涌现出一些年轻的学者。通过这些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俄苏文学研究取得的成就超过以往研究的总和。本书试图对1978年以来的俄苏文学学人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梳理。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俄苏文学学者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沪等地的各大高校,以及各省市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为了论述方便,这里从地域分布的角度,大致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域:北京地区、沪苏浙地区、北方其他地区和南方其他地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