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沪苏浙地区的俄苏文学学者概览
除了北京以外,俄苏文学学者会集的另外一个地区是沪苏浙地区。这一地区中的部分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也有着俄苏文学研究传统,拥有一批优秀的俄苏文学学者,并形成一些独特的研究领域。
一 上海的俄苏文学学者
上海的俄苏文学学者主要集中在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96]
复旦大学的俄苏文学学者包括:夏仲翼、翁义钦、袁晚禾、张介眉、劳修齐、程雨民等,以及较为年轻的李新梅、汪海霞等。
夏仲翼的研究兴趣比较广泛,其中既有对俄罗斯古典作家的研究,也有对当代苏联作家的评述。他翻译了苏联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和《牧童和牧女》。此外,他还和刘宗次合作翻译了苏联作家雷巴科夫的《阿尔巴特街的儿女》。夏仲翼对俄罗斯文学研究的贡献在于,他是将巴赫金引进中国的第一人。早在1981年,夏仲翼发表《窥探心灵奥秘的艺术——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创作散论》[97]一文,同时在文章中提及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并作简要介绍,他在对“复调”的注释中明确注出了巴赫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1982年,夏仲翼在《世界文学》上发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和评论界对它的阐述》[98],这是巴赫金正式进入中国的标志。同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在夏仲翼所撰写的《外国文学卷》(二)“陀思妥耶夫斯基”条目的俄文注释中列出了巴赫金的名字。所以,夏仲翼在巴赫金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他是将巴赫金引入中国学术界的第一人。
李新梅的研究方向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著有《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文化思潮》[99]等。其中选取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分析其中体现出的虚无主义、宗教文化思潮、反乌托邦思潮和大众文化思潮。著作将文化研究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相结合,在展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同时,深入解读当代的俄罗斯社会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的俄苏文学研究传统历史悠久,研究力量相对强大,学者主要分布在中文系和俄语系。近30年来比较活跃的有:余振、倪蕊琴、王智量、冯增义、朱逸森、曹国维、徐振亚、干永昌、陈建华、王圣思、田全金、贝文力、王亚民、陈静等。
倪蕊琴是列夫·托尔斯泰研究和中俄文学比较研究的知名学者。早在1959年,倪蕊琴就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文章《列夫·托尔斯泰和中国》,其中简略地介绍了列夫·托尔斯泰与中国的关系。80年代以来,她又开始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进行俄苏文学研究,进一步对托尔斯泰与中国哲学的关系做了具体深入的论述,主要成果有《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100]《列夫·托尔斯泰比较研究》[101]等。她主编的《论中苏文学发展进程》[102]和《列夫·托尔斯泰比较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列夫·托尔斯泰比较研究》有意识地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考察托尔斯泰及其创作,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观念更新和方法突破,给这本书带来了不少新意。《论中苏文学发展进程》一书也具有开拓性。该书不乏精彩之作,其主要价值在于首次把论述的重点放在当代中苏文学关系这个极为重要但又缺少认真研究的领域”[103]。在2011年,倪蕊琴推出了新著《俄国文学魅力》[104],将自己多年研究中的成果收入其中。
早在20世纪50年代,王智量已经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他以托尔斯泰研究奠定了在俄罗斯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之后陆续推出俄罗斯文学方面的学术专著《论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105]和《论19世纪俄罗斯文学》[106],主编《俄国文学与中国》[107]和《托尔斯泰览要》[108]等。译著主要包括《叶甫盖尼·奥涅金》《安娜·卡列尼娜》《贵族之家》等。这些译作,一部分译自俄文,一部分译自英文,都是“老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在中国翻译学界,能够同时熟练运用两大语种进行翻译的并不多。王智量在学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他成为我国俄苏文学研究和翻译的佼佼者。
冯增义是著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专家和翻译家,主要译作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忏悔录》等。2011年,他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论稿》,该书属于作者的论文自选集,收录了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数十篇论文。[109]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论述深入,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朱逸森是著名的契诃夫研究专家,他的专著包括《短篇小说家契诃夫》《契诃夫——人品、创作、艺术》《契诃夫(1860—1904)》[110],并翻译多种和契诃夫相关的著述。其中《短篇小说家契诃夫》是20世纪80年代关于契诃夫的第一部专著,对于国内的契诃夫研究产生过较大影响。
陈建华致力于中俄文学关系及学术史研究,著有《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111]《阅读俄罗斯》[112]等10余种著作。主编《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113]《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114]等。其中《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共有12卷,500余万字,既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结项成果,又是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立项成果。这套12卷本的著作是中国国内第一部以国别研究为主要切入点的多卷本外国文学研究史著作,“从各自的角度对长达百余年的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进行了全面观照,在充分展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15],具有重要的开拓价值和意义。
田全金著有《言与思的越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白银时代俄国文化》等著作。贝文力有《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文化艺术》面世。王亚民的著述关注俄罗斯侨民文学,并有不少译著。
上海外国语大学拥有俄罗斯政府在中国建立的三个俄语中心之一,其俄语系师资雄厚,有着众多知名的俄苏文学学者,如江文琦、周敏显、廖鸿钧、金留春、黄成来、许贤绪、陆永昌、冯玉律、郑体武、刘涛、叶红、周琼、刘丽军、齐昕等。这些学者既有丰富的译著,同时也有研究著述。此外,谢天振在进行译介学研究的过程中也兼及俄苏文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江文琦著有《苏联二十年代文学概论》[116]等著作。廖鸿钧有合编的《苏联文学词典》和关于高尔基等作家的研究著述。金留春有合著《托尔斯泰作品研究》[117],同时译著非常丰富。
许贤绪在俄苏文学研究方面成果丰富,他的著作有《当代苏联小说史》《20世纪俄罗斯诗歌史》[118]等。《20世纪俄罗斯诗歌史》论述了从20世纪初到80年代俄罗斯的诗歌流派及诗人,其中专节论述的诗人有47位。全书采取了客观而全面的态度,以翔实的材料和明确的观点,介绍了20世纪俄罗斯诗歌中的重要流派及诗人。《20世纪俄罗斯诗歌史》是俄苏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著作之一,使读者对20世纪俄罗斯诗歌有了更加全面清晰而深刻的理解。
冯玉律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对俄罗斯侨民文学和俄罗斯侨民诗人蒲宁的关注。其中《跨越与回归:论伊凡·蒲宁》“是国内蒲宁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地研究蒲宁的专著”[119]。在这部著作中,冯玉律首先论述了伊凡·蒲宁的一生,接着分析蒲宁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并深入分析造成蒲宁创作风格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作者认为“蒲宁是个人道主义者。他目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和旧俄社会的黑暗,便想从人性、道德等方面来为种种危机寻找根源。这位作家曾经追随过托尔斯泰,也受到东方哲学,特别是佛教思想的熏陶”[120]。冯玉律的蒲宁研究在俄苏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郑体武的研究重点是俄国现代主义诗歌,著作包括《危机与复兴:白银时代俄国文学论稿》[121]《俄国现代主义诗歌》[122]等,译著有《俄国现代派诗选》《叶赛宁诗选》等。《俄国现代主义诗歌》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论述象征主义的产生、两次浪潮的发展及特点、象征主义的危机,具体探讨勃洛克、别雷等诗人的诗歌创作及艺术风格;中篇论述阿克梅主义的崛起,以及古米廖夫、曼德尔施塔姆和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创作;下篇结合马雅可夫斯基等诗人的创作,探讨未来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上海师范大学的俄苏文学学者包括杜嘉蓁、王秋荣、朱宪生、田洪敏等学者。杜嘉蓁和王秋荣在俄苏文学领域都有不少著译。田洪敏关注当代文学研究,著有《弗·马卡宁1990年代创作研究》等著述。
朱宪生是知名的屠格涅夫研究专家,著有《论屠格涅夫》[123]《俄罗斯抒情诗史》《天鹅的歌唱:论俄罗斯作家》《在诗与散文之间:屠格涅夫的创作和文体》[124]《走近紫罗兰:俄罗斯文学文体研究》[125]等。他在屠格涅夫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莫斯科大学的屠格涅夫专家普斯特沃依特教授、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的屠格涅夫专家沙塔洛夫博士,他们把朱宪生的著作作为中国学术界的代表性成果向俄罗斯学术界介绍,并委托有关人员将朱宪生的《时代与个性》一文译成了俄文。”[126]关于《论屠格涅夫》,陈燊先生指出“在屠格涅夫研究中,他总是力图把历史的批评和美学批评相结合,既不追随靡然成风的‘新’方法(主要是形式主义的)的‘内在批评’而重视作家作品的思想的研究,又力求克服前此一些研究者只谈内容而不及其他的偏颇倾向而致力于‘艺术形式’的探索”,“它是我国屠格涅夫研究的新成就”[127]。这是国内学者系统研究屠格涅夫的第一部专著,涉及屠格涅夫创作的许多方面,尤其是其中涉及屠格涅夫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
除上述高校以外,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处也有不少俄苏文学研究者,如包文棣(笔名辛未艾)、草婴、冯春、浦立民、宋大图、耿海英等学者,也在俄苏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二 江苏的俄苏文学学者
江苏的俄苏文学学者主要集中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同时东南大学的宋秀梅、凌继尧和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冯玉芝、薛兴国等学者也在从事俄苏文学或文论的研究。
南京大学的俄苏文学学者包括陈敬咏、余绍裔、袁玉德、余一中、王加兴、董晓、段丽君、赵丹、赵杨等。
陈敬咏著有《当代苏联战争文学评论》和《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小说史》[128]《邦达列夫创作论》[129]等。其中《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小说史》获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因其题材新颖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评论认为“这部书是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第一部外国战争题材文学史,这个课题的研究本身就具有拓荒意义”,在体例上,“本书采用综合性概述与作家作品评介相结合的方式;在评论方法,采取社会历史批评与美学批评相结合的方式”[130],完整而清晰地呈现了苏联战争文学的发展规律和基本风貌。
余一中的研究集中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代表性成果是《俄罗斯文学的今天和昨天》[131],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发表的论文。其中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几篇评论文章,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争论。这些论文包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好书吗?》《再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好书吗?》《“大炼〈钢铁〉”炼出的废品——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视连续剧文学本》《历史真实是检验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再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余一中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给予了重新评价,他从时代与作品的真实性、保尔的形象、作者及其编辑加工、小说如何被接受和小说的所谓中文全译本等五个方面论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一本好书的理由,观点非常独到。正如蓝英年在序言中评论的,“他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不随波逐流,勇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几十年形成的牢固观念”。虽然个别论述有点激进,但是余一中的这种对于文学苦苦思索、认真思考及一丝不苟的方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此外,余一中对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俄罗斯文学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董晓的专著包括《走近〈金蔷薇〉:巴乌斯托夫斯基创作论》[132]《契诃夫戏剧的喜剧本质论》[133]等。在《契诃夫戏剧的喜剧本质论》中,作者指出契诃夫戏剧的独特喜剧性,以及这种深刻的喜剧精神对20世纪戏剧产生的重要影响。
王加兴著有《俄罗斯文学修辞特色研究》[134]等,研究特色在于将修辞学和俄罗斯文学研究相结合,运用文学修辞学理论对普希金、果戈理、契诃夫、肖洛霍夫等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展开分析,揭示这些作家创作中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为俄罗斯文学研究开拓了更为多样的视野。
段丽君、赵丹、赵杨三位年轻学者均关注当代文学,并出版多部专著。段丽君的《反抗与屈从:彼得鲁舍斯卡娅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135],赵丹的《多重的写作与解读: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命运线,或米拉舍维奇的小箱子〉》[136],赵杨的《颠覆与重构: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乌托邦性》[137]和《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乡土意识与民族主义:以拉斯普京创作为例》[138]等,都是关于俄罗斯当代文学的研究著作。
南京师范大学的俄苏文学学者主要有张杰、汪介之、康澄、王永祥等。
张杰主要关注俄苏文论,在巴赫金研究和洛特曼符号学方面成果突出。著有《复调小说理论研究》[139]、《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史》(合著)[140]、《张杰文学选论》[141]等。
汪介之的重点集中在高尔基研究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在高尔基研究中,代表著作包括《俄罗斯命运的回声:高尔基的思想与艺术探索》[142]《高尔基研究:作家的思想探索与艺术成就》[143]等。在中俄文学关系研究中,代表著作有《文学接受与当代解读:20世纪中国文学语境中的俄罗斯文学》[144]等。其中《文学接受与当代解读:20世纪中国文学语境中的俄罗斯文学》是一部从流传学视角研究俄罗斯文学的著作,分别从客体俄罗斯文学和接受主体两个向度将俄罗斯文学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语境中进行考察,为中俄文学关系研究注入了许多新的观点。
康澄的研究方向是洛特曼的符号学,著有《文化及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145]。书中通过比较和考察洛特曼前后期语言观和文本观的本质区别,揭示了洛特曼思想的发展变化历程,是洛特曼研究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苏州大学的俄苏文学学者包括蒋连杰、陆人豪、陆肇明、李辰民、朱建刚、李冬梅等。
陆人豪的主要著作有《回眸:俄苏文学论集》[146]和《阿·托尔斯泰的生平和创作》[147]等。《回眸:俄苏文学论集》收录了作者历年发表在《俄罗斯文艺》《当代苏联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的文章,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论述了20世纪俄苏文学,中篇论述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俄罗斯文化,下篇收入了施瓦尔茨的剧本《蛇妖》等三篇译文。
李辰民长期关注契诃夫,著有《走进契诃夫的文学世界》[148]。其中解读契诃夫小说的现代意识、文体与叙事结构等特点,同时分析契诃夫戏剧的革新和独幕剧,最后采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式,将契诃夫与莫泊桑、欧·亨利、鲁迅和曹禺进行比较,重点对比分析《樱桃园》和《北京人》。该著作在契诃夫研究中角度新颖,进一步丰富了契诃夫研究的视角。
朱建刚的研究集中在俄国文学与俄国思想史,有专著《普罗米修斯的“堕落”:俄国知识分子形象研究》[149]和《十九世纪下半期俄国反虚无主义文学研究》[150]等。《十九世纪下半期俄国反虚无主义文学研究》选取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反虚无主义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斯特拉霍夫、卡特科夫、列斯科夫、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创作,力图展现19世纪俄国反虚无主义文学的发展线索,其中关于斯特拉霍夫、卡特科夫的研究介绍,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除了上述三所高校外,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冯玉芝,研究重点集中在马雅可夫斯基、肖洛霍夫及帕斯杰尔纳克。她的著作包括《肖洛霍夫小说诗学研究》《帕斯杰尔纳克创作研究》等多种。东南大学的凌继尧、江苏省文化厅的马莹伯等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并非俄苏文学,但也有《苏联当代美学》和《别车杜文艺思想研究》等著作。
三 浙江的俄苏文学学者
浙江的俄苏文学学者主要在浙江大学等高校和出版机构,包括飞白[151]、陈元恺、沈念驹、吴笛、王永、周露、陈新宇等。
飞白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诗歌,他的诗歌研究以富于开拓性和视野广阔著称。其中与俄苏文学研究相关的成果包括《诗海:世界诗歌史纲》《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马雅可夫斯基诗选》等。
陈元恺擅长从比较文学角度切入俄苏文学研究,代表作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世界》[152],该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中俄文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一部分包括“蒲松龄与契诃夫”、“吴敬梓与果戈理”、“贾宝玉与聂赫留朵夫异同论”,利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中俄作家和文学形象的差异。第二部分包括“普希金与中国”、“屠格涅夫与中国”、“托尔斯泰与中国”、“契诃夫与中国”等。一方面,利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阐述了俄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概括了中国近代及五四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这部著作内容新颖,为俄苏文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
吴笛的研究和译介领域较广,其中涉及俄苏文学的有《世界名诗导读》《世界名诗欣赏》[153]等。同时编著有《普希金全集》(8卷集)[154]。2012年底,由他和沈念驹主编的10卷本《普希金全集》[155]出版,受到学界的一致好评。
此外,杭州师范大学的李莉著有《左琴科小说艺术研究》,浙江公安大学的陈瑕有《时代与心灵的契合: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与前期创造社文学之关系》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