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的现代诠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白蛇传:从宋话本到民初小说

宋话本《西湖三塔记》是白蛇传的发轫之作,明末冯梦龙编著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标志着白蛇传的基本定型。乾隆三年(1738年),黄图珌的《看山阁乐府雷峰塔传奇》问世,黄图珌将白蛇传改编为戏曲,促进了白蛇传的传播。伶人陈嘉言父女编写的梨园抄本《雷峰塔传奇》与黄图珌的不同,作者对白娘子的形象加以美化,对白娘子的命运报以极大的同情,渲染了白娘子对许宣的坚贞爱情,增添了白娘子生子得第、受封升天等情节,对白蛇传的进一步发展、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方成培编写的水竹居本《雷峰塔传奇》问世,方本是在梨园抄本《雷峰塔传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其情节更为完整,艺术上也臻于成熟,流布广泛深远,成为后世许多地方戏曲《雷峰塔》(《白蛇传》)的蓝本。

在戏曲雷峰塔的影响下,嘉庆十一年(1806年),玉山主人创作了章回体小说《雷峰塔奇传》。嘉庆十四年(1809年),陈遇乾的弹词《义妖传》问世。民国时期,梦花馆主根据陈遇乾的弹词《义妖传》及无名氏的弹词《义妖传后集》,先后“译”[1]成小说《前白蛇传》和《后白蛇传》。章回体小说《雷峰塔奇传》、弹词《义妖传》与小说《前白蛇传》在情节上更加曲折,描写得更为细腻,白蛇传(前传故事)已发展至“顶峰”,显得无可再写,于是写后传、续传似乎可以别开生面。弹词《义妖传后集》[2]与小说《后白蛇传》,属于“狗尾续貂”式的续传,写白娘子、小青与许仙重续旧好、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三人最后去西天参见如来。作品格调不高,思想腐朽、落后、庸俗,缺少对悲剧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白蛇传从萌芽到定型、成熟再到续传,虽然始终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左右,然而其在主题设置、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已臻于成熟。在这种情势之下,白蛇传的改写若没有现代意识的参与,承袭封建“正统”思想,是难以有所成就的。只有用现代意识来诠释白蛇传这一传说,才能打开其改写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