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 向上突围的要素
引言
顿悟时刻
“弟弟,快,”妈妈说,“我们很快就能远离战乱,到达安全的地方。”
安全。大家总用这个词来解释各种行为。我的狗维拉也想跟着,我只得狠心拒绝。但它压根儿听不进去,因为它知道我们要离开了。我还记得最后一次见到它的场景:它低垂着尾巴,蜷成一团,发出呜咽声。由于我不忍心,因此妈妈亲自把门关上了。
“弟弟,如果他跟着,那我们就没法确保安全了。”妈妈边擦着我的眼泪边说。
祖母与我拥抱,在我耳边轻声说:“这是我的家、我的祖国,那些愚蠢的发动战争的儿子、侄子和孙子们,绝不能把我从这里赶走。记住这一点。”
“我不会战斗的,绝不。”我对她用了“孙子”这个词感到惊讶,挣脱了她的怀抱。
她笑了,捏了捏我的脸颊,但没有下重手。“你不必去战斗,你得去安全的地方。”
又是安全这个词。我们得趁夜色离开家,才能确保安全。我们得穿过刺鼻的淤泥滩,前往更安全的房子。我们得离开城镇,甚至可能离开祖国,去安全的地方。爸爸会先行一步以确保安全。我们得把维拉留下,这样才能安全。
只有成年人才知道,要确保安全就要遵守许多规则,而且他们在不断改变这些规则。确保安全是一个缓慢和无聊的过程,意味着要等待很长时间。然而就在一瞬间,安全到来了,迅速得让人感觉那么痛苦和可怕。然后,我们周而复始,重新回到确保安全这个缓慢和无聊的过程中。
我们身后,有个年轻人跳起来喊道:“船来了!”
我和其他等待的人转向潟湖,看着驳船从远处驶来,每个人都兴奋地站起来。只见驳船喷着烟雾逐渐驶近。当它靠近码头时,空气中弥漫着蒸汽和汽油混合的气味。对我来说,那是迷人而自由的味道。随后,码头工人开始拉出登船板。
“站在原地别动!”有人通过扩音器用英语急促喊道。只见四名士兵坐着吉普车,尖声嚷着停在码头旁,两名士兵手持步枪从车上下来,开始搜查人群。
士兵们经过我们身旁,搜查了我们的包。我能闻到他们身上的香烟味,那种味道令人厌恶。我想要大喊一声,或者重拳出击,或者跳起来,或者逃跑。一切总是发生得如此之快,我想更快一步。在士兵们经过我们时,妈妈搂着我轻声说:“安静点儿,弟弟。低下头。记住我们现在的处境。不要让他们找到任何理由(对我们不利)。”
我在学校的最后几天听说了当时的情况。许多人在潟湖上被枪杀,船上满是男人、女人和儿童的尸体,士兵们用脚将他们踢入水中。我看着水面,想象尸体仰望着我的模样。
驳船随着潟湖水的涌动缓缓地上下摇晃,如同动物在喘气。我模仿它的呼吸,就像我以前对维拉做的那样,这能让我感到平静。
我们排队上船,士兵们站在那里,手持步枪,看着我们登船。我没有回头看无法登船的人,也不去想他们。
最后一个人上了船,士兵们也上来了。所有乘客,包括我的家人,就像被赶着的羊群一样挪动:想要尽量远离士兵们和他们的武器。驳船启动时,两名士兵站在我们对面,占据了船上整整一半的空间。其他人全挤在另一半的空间,就像维拉一样蜷缩着。
那些士兵开始抽烟。就连他们的打火机看起来都很吓人。我听过一些士兵用打火机来干坏事的传闻。在他们抽烟时,我盯着晃动的烟。突然,我发现他们的手在颤抖。他们居然也害怕。原来即使有枪,他们也会害怕。
我豁然开朗,心想:“妈妈很害怕,和我们在一起的人都很害怕,士兵们也害怕,但我不必害怕。如果我不害怕,其他人也不应该害怕。我们都可以感到安全。”
我甩开母亲的手臂,穿过拥挤的人群向士兵们走去。母亲发出了一声奇怪而惊恐的低声尖叫,其他人也让我回去,但我没有回头。我一步一步地继续向前。那些士兵突然抬起头,为我离他们如此之近而感到惊讶。
“能看看你们的枪吗?”
他们盯着我。我指着枪又问了一次。他们笑了起来。
“我侄子跟你年纪差不多。”一位士兵说道。
“我8岁了。”我说。
“我侄子现在9岁了,”他回应,“好久没见他了……”他停顿了一下,冲我微笑。
“我比你侄子高吗?”我问。
“是的,”他说,“你很高。”
另一位较年轻的士兵正要点燃下一支香烟,跟我对话的那个人说:“别在孩子面前抽烟。”
他们相互看了看,笑了起来。其中一名士兵伸手抚摸我的头发。我们继续交谈。我听到身后越来越多的谈笑声,转过头去,却只看到母亲在一旁哭笑不得的样子。
看我和士兵们玩得很开心,大家顿时都放松下来。乘客开始四处走动,彼此交谈。驳船变得更加热闹、舒适。在所有人下船时,士兵们向我和家人挥手告别,我们继续踏上寻找安全之所的旅程。
我很清楚,这段经历的走向原本绝不是这样的。许多有关斯里兰卡残酷内战的报道,描述了在那段时间、那个地方、那些船上发生的事情,足以证明我们当时有多么幸运。我也从不认为我在改变事情走向方面做了多大的贡献。在冲突地区的经历教会我,片刻的恻隐之心并不足以改变交战双方的命令或意图,因为他们执着于用暴力解决问题。
但我的童年经历指引着我去思考几个问题,正如本书接下来所述,这些问题最终都引向我在人生中以不同方式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挣脱母亲“安全的”臂弯?为什么无视母亲让我回去的恳求?是什么驱使我走向手持枪械的士兵,并请求看看他的枪?
在那个顿悟时刻,到底发生了什么?
倒U形曲线
我所经历的那种顿悟时刻会在各种情境中上演——从飞行员完成着陆到通勤者应对突发事件,再到儿童间的打架游戏,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顿悟时刻。
以工作为例,如果让你想一想在工作中经历的压力时刻,你可能会叹口气,想到以下某些或全部场景:专横的老板、苛刻的客户、效率低下或麻木的同事、冷漠的初级员工、抱怨不断的合作伙伴,以及行动慢到难以忍受的供应商。
现在想象一下,如果我问,工作中的压力在什么时候是有益的呢?我敢肯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记得一些亮点。也许你曾被迫熬夜解决棘手的问题,却突然间有了突破性的想法,能用在整个项目上。也许你曾遇到同事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你一开始感到受挫和愤怒,但后来,你通过一些意想不到的沟通方式,让所有人相互尊重,建立了令人难忘的伙伴关系。一旦开始思考,你必定能在职业生涯中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表明压力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并促使你获得顿悟时刻。
实际上,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是关于压力何时能促进表现的。[2]这样的例子涵盖人类经验的方方面面:从中国的体操运动员到德国的室内设计师;从加纳的机场工作人员到美国的士兵;从乌干达的市场交易员到英国的临床医生。其中,很多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管理学学者带头对真实世界进行了观察性研究,并得到了大量的实验性评估的证明。“压力在什么情况下是有益的?”这是近年来个体和群体心理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这个问题在很多场合被反复提及。在寻求严谨、可靠的答案的过程中,我收集了大量的数据,涵盖了全球成千上万的个体和团队。
现在,再回想一下那些无效的工作压力。你大概率会回想到受威胁的感觉,你想躲避风险,只遵循老一套的思考方式,整个人失去了动力和目标。压力越大,这些问题就会变得越糟糕。许多人都亲身经历过,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压力不仅会影响工作,还会影响健康。即使在新冠病毒疫情暴发之前,职场压力也被视为接近流行病所带来的压力。2018年,仅英国就有超过1 500万个工作日是由于压力而被浪费的。[3]
这还只是故事的冰山一角。我们同样认识到,如果压力太小,我们会缺乏参与感,失去动力,没有成就感。美国中年调查是从1995年起持续开展的一项全国抽样研究,它衡量了影响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4]其中一个与工作场所有关的有趣发现是,工作中缺乏刺激会对员工的长期认知能力产生影响。这可能不符合直觉,因为我们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减少对自己的挑战。许多人为了保护精神状态和总体健康,会自然而然地寻求更简单、更轻松的任务和职业。但情况恰恰相反:缺乏刺激和有益的压力,实际上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并降低峰值表现。
一百多年来,很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压力太大和太小的影响。1908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和约翰·多德森设计了一项实验,测试了压力对表现的积极和消极影响。[5]如今,他们的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可以用倒U形曲线表示(见图1)。
美国中年调查发现,该曲线适用于所有受试者:如果不断学习新技能和接受新挑战,则能够提升受试者的认知表现,这在其步入老年时尤为明显。成千上万的有关“超级老年人”的神经科学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这类人在智力和身体上的表现相当于年龄比他们小一半的人:秘诀在于定期迈出身体和思维的舒适区。

图1 倒U形曲线
这明显证明了压力对我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多个职业中,如战斗机飞行员、工程师、医护人员、警察等;还存在于许多日常活动中,如体育锻炼、发表公共演讲,甚至参与体重管理计划,等等。
这种现象无处不在,因此倒U形曲线开始在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医学中得到普遍认可,并得以不断发展、强化和广泛应用。
该曲线的右侧表示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承受过多压力时,我们会负荷过重,感到难以组织想法和掌控局势,还可能想要屏蔽并逃离压力源。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反应。这个过程被脑科学家称为“向下降格”:面对威胁,大脑会采取保护性的神经抑制机制,将思维从认知、反思和创造性的区域转移到以生存为导向的原始区域。
相反,该曲线的左侧表示处在无聊、麻木和缺乏动力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的人并非屏蔽一切,而是完全松懈了,停止了学习和成长。如果我们在婴儿时期经历过多“负荷过轻”的情况,未来的认知表现就会受到影响。
我们在两者之间会感受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即心理学家所称的“良性压力”。[6]
从将压力视为挑战而不是威胁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开始从左侧或右侧的低水平表现区间进入中间的峰值表现区间,即经历顿悟时刻后进入向上突围的状态。
心态、创新、目标
在经历顿悟时刻时,大脑会进入更高层次的认知过程,推动我们提出新想法,找到新的关联和解决方案。
你可能会说:“啊,需求才是发明之母!”虽然这确实是向上突围的一部分,但并不全面且常常具有误导性。有很多证据和经验都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由迫切需求引发的压力,反而会导致我们循规蹈矩,而不是大胆创新。面对压力,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安全的、经过验证的方法。更准确(也不那么文绉绉)的说法可能是:“需求可以推动发明创造,但必须满足一些特定条件和基本要素。”
通过《向上突围》,我们可以了解如何变压力为挑战,化危机为创新。本书将带着各位读者环游世界,了解各行各业人士如何到达并利用向上突围的最佳平衡点。
我们将了解到这些人将需求转化为发明创造的底层模式:他们是如何处理和利用压力的?他们是如何通过创新应对危机的?
需求可以刺激我们采取行动,是顿悟的催化剂。但我发现,充分利用需求要满足三个要素。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完成向上突围。
这三个要素同样适用于家长管理每周预算,办公室员工应对职场压力,以及救灾人员应对战区工作的情境。我甚至还借助它们来深入理解自己8岁那年在驳船上的行为。
回想一下你在工作中经历的有益压力,你可能会记得,突然有那么一瞬间,你感到或许可以利用这些压力,把它们当作挑战,而不是威胁。
在我的记忆中,士兵手里晃动的香烟让我意识到,尽管我们截然不同(他们意味着士兵、武装、控制),但也有相似之处——他们也会害怕。
那晃动的香烟让我灵光一闪,转变了心态,将令人痛苦的威胁转变为令人振奋的挑战。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当威胁被重新评估为挑战时,我们会重新评估整个形势及其局限性,以及会出现的可能性。
这样的顿悟时刻能打开向上突围的认知和情感之门。但我们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克服更多挑战,也就是要利用在压力下产生的创新想法和方法。
当年,与我聊天的士兵在上船时根本不会想到会与流离失所的孩子有任何互动。就某种程度而言,那是战前时代一次纯粹的交流。在聊天中的某个时刻,我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各自的处境,看到了同为人类、同处一个空间、同在安全之所的处境。因此,整个事情发生了意外的转变。
此外,要实现向上突围,变压力为挑战,化危机为创新,还需要有共同的目标。
我和士兵完全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他们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必须服从军令,在内战的前线冲锋陷阵。我还是个小孩,天真无邪,来自对立的种族。士兵的侄子让我们建立了联系:我们的年龄和身高接近,或许也同样顽皮。
回首当年,他阻止同伴在我面前抽烟,就是共同目标的第一步:都认识到要保护我的安全。然后,我们一起谈笑风生,建立了共同的安全感,接着又将这种安全感传递给驳船上的每个人。
以上就是向上突围的三大要素:心态、创新和目标。[7]
我相信自己在儿童时期就经历了几次向上突围,这些时刻是我成长过程中刻骨铭心的记忆。其中大多数都是寻常的情况,比如家里没人,我自学了骑自行车;打败哥哥们在学校遇到的霸凌者。在这些事迹中,那艘驳船上的经历是如此鲜明,是我在孩童时为数不多的能够记得当时的想法和感受的时刻。我并非在迷雾中想起这段久远的经历,而是能够清晰地捕捉和描绘这段记忆。
在斯里兰卡的冲突中求生和逃难的童年经历一直笼罩着我,还影响了我的一些重要人生决策。20岁出头时,我曾与最好的朋友一起穿越印度,在路途中,我碰到了来自斯里兰卡的难民,他们和我的家族在20年前几乎同时离开了斯里兰卡,但他们依旧生活在金奈市郊贫民窟的锡皮屋里。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全家尽管经历了逃离战争、背井离乡的苦难,但又是多么幸运。
我陷入了极度的沮丧,但最终,我意识到我们尽管在逃离中受到了伤害,但仍有必要努力去帮助那些与我们家当年的处境相似的人。自那时起的三年间,我重新进行了职业规划,投身到冲突解决和灾害应对中。
现在,我与红十字会、联合国和无国界医生等组织合作,为这些组织提供咨询建议已经有20年之久。我致力于在极端事件的国际响应中注入创新和创造力。
在此期间,我前往全球多个发生了灾难的地方,包括:发生海啸的印度洋和日本;遭受地震的巴基斯坦、海地和尼泊尔;被飓风攻击的孟加拉国和缅甸;受到洪水袭击的印度尼西亚;受冲突影响的加沙地带、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阿富汗、叙利亚和乌克兰;流行病蔓延的海地和西非,以及受冠状病毒影响的其他地区。
与许多危机应对领域的从业者一样,我从中学习到:极端事件拓宽了可能性的界限。这些事件固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不可名状的心碎,但在破坏和毁灭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见证了不同类型的人展现出的心态、创新和目标,这推动他们去做更多的事情,拯救更多的生命,让更多地区得以重建。在撰写本书时,我超越了危机应对的范围,考察了各种不同的背景。从军事到航空航天,从体育运动到艺术,在人类奋斗的每一个领域,我都看到了深刻转变所需的相同要素和顿悟时刻。
以下是近年来最有名的向上突围的事例之一。
萨利机长的顿悟时刻
2009年1月15日美国东部时间15点24分,纽约拉瓜迪亚机场的塔台调度员批准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4号跑道起飞。[8]这架由切斯利·萨伦伯格(萨利)机长驾驶的空中客车A320在起飞后朝东北方向飞行。大约2分钟后,在3 200英尺[9]左右的高度,副机长杰夫·斯基尔斯注意到右侧的天空中飞来了一大群鸟。
在15点27分,雷达显示飞机被撞击(事后发现是一群大雁)。在驾驶舱内,挡风玻璃染上了深褐色的血,整个机舱内回荡着巨大的撞击声。
以下是从驾驶舱记录仪的转录文稿中摘录的内容,描述了撞击后60秒内发生的事情,以及我对萨利机长出现顿悟时刻的解释。[10]飞机的呼号是Cactus 1549(对话中提到的1529或1539是口误)。
塔台调度员#1:Cactus 1549,左转270度。
切斯利·萨伦伯格:啊,这是,嗯,这里是Cactus 1539。我们被鸟撞了。两台引擎都失去了推力。我们正在转回拉瓜迪亚。
塔台调度员#1:好的。是的,你需要返回拉瓜迪亚。左转220度。
切斯利·萨伦伯格:220度。
塔台调度员#1:塔台,停止起飞操作。我们有紧急折返的飞机。
塔台调度员#2:是谁?
塔台调度员#1:1529,他——啊——被鸟撞了。所有引擎都失去了推力。他在紧急返回。
塔台调度员#2:Cactus 1529,哪台引擎?
塔台调度员#1:他说两台引擎都失去了推力。
塔台调度员#2:明白了。
塔台调度员#1:Cactus 1529,如果可以,你能否尝试在13号跑道降落?
切斯利·萨伦伯格:做不到。
塔台调度员#1:好吧,Cactus 1549,左转到31号跑道。
切斯利·萨伦伯格:做不到。
塔台调度员#1:你想试试去泰特伯勒(机场)吗?
切斯利·萨伦伯格:好的。
塔台调度员#1:Cactus 1529,右转280度。你可以在泰特伯勒1号跑道降落。
切斯利·萨伦伯格:我们做不到。
塔台调度员#1:好吧,你想在泰特伯勒的哪条跑道降落?
顿悟时刻来了!
切斯利·萨伦伯格:我们要在哈得孙河上降落。
塔台调度员#1:抱歉,再说一遍,Cactus……Cactus 1549的雷达失联……
塔台调度员#3:我不太确定。但我想他说的是要在哈得孙河上降落。
在雷达失联后,萨伦伯格和塔台调度员之间没有进一步的通信。15点30分,1549号航班在哈得孙河降落,这被誉为航空史上最成功的水上迫降。在进行所有交叉检查,以及迅速疏散乘客到飞机机翼上后,萨伦伯格机长在机舱内来回检查了两次,确保没有人留在机舱里。
关于萨伦伯格和那大约三分半里发生的事情,我们看到了很多报道和他本人的描述。在获救后,他接受了无数次采访,有一次,他提到了“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三个因素。[11]
在遇到惊人的意外时,我的身体做出了强烈的初始生理反应。我在头几秒内就意识到了意外的发生。我的血压和脉搏飙升。压力让我的感知视野变得狭窄,这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干扰了我的思维过程。
首先,萨伦伯格机长马上采取行动让自己平静下来,进入了迎接挑战的心态,全然不顾身体发出的“这是威胁!”的尖叫声。
(我必须)迫使自己冷静下来。我们学会从内心某处唤出一种专业的冷静,与其说这是冷静,不如说是自律,它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清晰,专注于手头的任务……这很难做到,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在另一次采访中[12],他谈到了当时的自信心:
我知道自己能找到办法。尽管这个意外事件从未在具体的训练中出现过,但是我相信可以从职业生涯的培训和经验中迅速找到方法,然后进行调整。
其次,他做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我们突然面临着人生中的大挑战……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我们遭到鸟击到失去引擎推力,再到迫降,我们只有208秒,不到三分半的时间去解决从未遇到的问题……
尽管我们从未专门受过这方面的培训,但基于所受过的培训和经验,我(必须)迅速提取现有知识,并以一种新的方式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再次,他必须绝对专注于目标:
我必须让工作量可控。我只选择做最重要的事情,而且要做得非常好。然后,我迫使自己忽略没时间做的其他事情,否则我可能会分散注意力。
他在另一次采访中做了详细说明[13]:
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永不放弃,始终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努力解决问题,以某种方式改善局面。总会有其他行动方案可能会稍微增加成功的概率。所以,在阅读驾驶舱语音记录仪的转录文本时,你可能会发现,在着陆之前,我对杰夫说:“有什么想法吗?”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轻率的行为——当然不是。杰夫在那种情况下完全理解我在问什么,那就是:“我已经绞尽脑汁思考了所有可能有用的方法。你有没有想到我们可以做的能稍微增加成功概率的其他事?”他的回答是否定的。尽管他的回答看似非常随意,但是他并非接受了可能的命运。我们一直在竭尽所能地拯救每一条生命,一直到最后。他之所以那样回答,是因为在那个时候,他明白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萨伦伯格认为以上三点对迫降事件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他的描述完整而有力地证实了向上突围的三个基本要素。
《向上突围》的内容和撰写本书的缘由
我基于自身的直接经验和广泛研究写下本书,目的在于向大家展示如何能发现和理解向上突围并学会驾驭它。
我见证了人们如何实现向上突围,我与这些人共事,为他们做到向上突围而感到振奋。我也曾是向上突围团队的一员,还帮助和指导过其他人。
本书接下来将提到各种完成向上突围的人,对其中的很多人而言,本书中的向上突围时刻也是他们人生中的巅峰时刻。他们在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取得的成功塑造了其思考自我、人生和工作的方式,同时也对周围的人产生了连带影响。有些人甚至尝试将这个过程变成可重复进行的实践。
我想要通过本书来记录我的所见所闻,分享我有幸了解到的那些不可思议的人和事迹,包括处于全世界最艰难境况中的那些人。
我描绘他们如何进行向上突围的事迹,不仅是为了向他们的成就致敬,还希望并相信了解他们的经历,有助于你踏上自己的向上突围之路。我学到的有关如何重复向上突围的过程的内容,全都记录在本书中,希望能从此将偶然发生的事件转变为大家都能学习和发展的技能。
这就是本书的内容。我撰写本书是因为越来越确信,这些想法和原则与生活中面临各种挑战、各行各业的人息息相关。在这个危机重重的时代,我们不仅要生存,还要不断成长,这就需要在个体和集体层面实现向上突围,拥抱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亚伯拉罕·林肯有一句名言:“过去的静态教条并不足以应对风雨飘摇的当下。现状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面对新局势,我们必须转变想法和行动,我们必须解放自我。”[14]这段话十分接近《向上突围》所阐述的核心奥义。
创意学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其有关幸福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敏锐地观察到:“在我们可以学到的所有美德中,最有用、对生存最重要、最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就是将逆境转化为愉悦的挑战的能力。我们如果能够欣赏这个品质,就意味着我们能够注意到拥有这个能力的人,从而有机会在需要时效仿他们。”[15]
在探讨和记录压力与表现、危机与创新的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我希望本书能够作为一份实践指南,供大家探索米哈里提到的基本美德、特质和能力,并认真思考和关注展现出这些品质的杰出人物。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描述了向上突围的三大要素——心态、创新和目标;第二部分描述了我发现的六种向上突围的人格,将有助于大家了解自己以及其他人的人格。
有人认为压力会对表现和创新产生负面影响,而我在本书中的基本目标是对这种假设发起挑战,展示最极端的条件下实则存在着更多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我会提出有必要做出的两个改变。
首先,我想普及一个观点:将压力转化为挑战是我们都拥有的能力,我们都可以学习并不断改进该能力。
其次,我希望让大家了解可以运用该能力的更多情境和环境。
为了达到以上两个目的,我想从一架损坏的钢琴谈起。
[2]Francesco Montani et al., “Examining the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load and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The Role of Work Engagement and Mindfulness,”Human Relations 73, no. 1 (2020): 59-93;Carmen Sandi,“Stress and Cognition,”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Cognitive Science 4, no. 3 (2013): 245-61; Adrian Hase 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llenge and Threat States and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Sport, Exercis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y 8, no. 2 (2019): 123; and Jenny J. W. Liu et al., “The Efficacy of Stress Reappraisal Interventions on Stress Responsivity: 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Existing Evidence,”PLoS One 14,no.2(2019):e0212854.
[3]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Health and Safety at Work:Summary Statistics for Great Britain 2018,October 2018,https://www.hse.gov.uk/statistics/overall/hssh1718.pdf.
[4]Joseph G. Grzywacz, Dikla Segel-Karpas, and Margie E. Lachman, “Workplace Exposure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During Adulthood: Evidence from National Survey of Midlife Development and the O*NE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American College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58,no.6(2016):535.
[5]Robert Mearns Yerkes and John D. Dodson, “The Relation of Strength of Stimulus to Rapidity of Habit-Formation,”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18(1908):459-82.
[6]Hans Selye,“Stress Without Distress,”in Psychopathology of Human Adaptation,ed.George Serben(Boston:Springer,1976),137-46;and G.Brulé and R. Morgan, “Working with Stress: Can We Turn Distress into Eustress,”Journal of Neuropsychology&Stress Management 3,no.4(2018):1-3.
[7]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讨论了这三个方面,相关引用出处将在相应章节进行说明。
[8]关于“哈得孙河奇迹”的文章、书籍和论文有很多,最可靠的来源是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撰写的报告:D. A. Hersman, C. A. Hart, and R. L. Sumwalt, Loss of Thrust in Both Engines After Encountering a Flock of Birds and Subsequent Ditching on the Hudson River: Accident Report NTSB/AAR-10/03 (Washington, DC: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2010), https://www.ntsb.gov/investigations/accidentreports/reports/aar1003.pdf.
[9]1英尺约为0.3米。——编者注
[10]这些内容摘自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就纽约航站交通指挥员与US1549号航班飞行员之间的互动文字记录。所有文字均未经编辑,但删除了一些次要的交流内容,以集中展示萨伦伯格与指挥员之间的交流。这些文字记录和录音可在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网站上查阅:https://www.faa.gov/data_research/accident_incident/2009-01-15/.
[11]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接下来的所有引文均摘自萨伦伯格机长于2012年10月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大会暨博览会上接受行业报纸《工业安全与卫生新闻》采访时的发言:“ISHN Exclusive Interview at NSC with Captain Chesley‘Sully’ Sullenberger III (Part 2),”Industrial Safety and Hygiene News,October 31,2012,https://www.ishn.com/articles/94407-ishn-exclusive-interview-at-nsc-with-captain-chesley-sully-sullenberger-iii-part-2.
[12]“‘Sully’ Sullenberger Remembers the Miracle on the Hudson,”Newsweek Special Edition:Amazing Miracles,September 11,2015,accessed July 4,2022, https://www.newsweek.com/miracle-hudson-343489.
[13]MSNBC.com. “Transcript: Captain ‘Sully’ Sullenberger: My Aircraft,” MSNBC.com, August 5, 2020, accessed July 4, 2022, https://www.msnbc.com/podcast/captain-sully-sullenberger-my-aircraft-n1235862.
[14]Abraham Lincoln, “Annual Message to Congress—Concluding Remarks:Washington, D.C., December 1, 1862,” Abraham Lincoln Online, updated 2020, https://www.abrahamlincolnonline.org/lincoln/speeches/congress.htm.
[15]Mihaly Csikszentmihalyi, Flow: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RandomHouse, 2013),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