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7章 贾元春·虎兔相逢大梦归
《红楼梦》中“三春”是个有特殊寓意的词汇,第一回贾雨村中秋作诗时,脂批有这样一段话:
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意思是说全书一首一尾的两首诗,都是在中秋节所作(也就是说80回后的最后一首诗也在中秋所作),中间起诗社也是在秋季。整部书咏叹的是“三春”,却以“三秋”作为诗文的关键
——可见《红楼梦》整部书的主旨就是“叹三春”。
“三春”的字面意思是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三春”也就代指整个春天。
那么“三春”这个词有什么特殊寓意呢?在《红楼梦》中有解释:“三春过后诸芳尽”,这句应该是化裁于白居易的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意思是农历三月过后,各种花就凋落了。
但细细推敲,桃花、杏花、柳花这些在春季集中开放的花卉,在三月过后、初夏之时仍时常可见,正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牡丹、芍药、芙蓉、石榴......这些夏季花卉也会相继盛开。
所有常见花卉中,三春一过,唯有梅花会彻底消失。
梅花绽放于冬末春初,其花期最晚不会超过阳历四月中旬,立夏前一定会消失殆尽。梅花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傲雪。而“雪”在《红楼梦》的语境中,又有着非常明确的意义:满清。
于是傲雪的梅花,就象征着华夏民族抗击清军的傲骨,象征着华夏民族对满清侵略的坚决抗争。“三春过后诸芳尽”,真正灭尽的是梅花,也就是抗击清军的意志和傲骨被灭尽。
《红楼梦》其实就是用“三春”喻梅花从绽放到完全凋落,喻指从满清入关到抗清斗争完全被平息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也就是喻指整个“南明”时期。
于是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红楼梦》有关“三春”的诗句了: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这句出自薛宝琴作的《西江月》,薛宝琴影射的人物是郑成功,明月就是指朱明王朝,梅花就是喻抗击满清,于是这句实际的喻意是:恢复华夏的事业已付之东风;驱除鞑虏恢复朱明,已成为遥远的梦。
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这句出自惜春的判词,就是说看到南明的抗清斗争不可能持久,于是穿上僧服遁入空门。
三春争及初春景
这句出自元春的判词,脂批加了个点评“显极”。
三春喻指南明,那么初春就是南明刚开始的时候,也就弘光朝。弘光时期南京都城还在,还有望与满清划江而治,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收复中原,“争及初春景”可以理解为南明的抗争目标就是恢复弘光时的版图。
古代诗歌中“争”字也通“怎”,这一句也可以理解为弘光过后,国都丢失、政权分裂,无论是版图还是实力,都远不及弘光时期了。
贾元春是金陵十二钗里地位最尊贵的人物,通过解析她的判词,我们会发现她影射的并非某个具体人物,而是“三春”所代表的整个南明历史,整个华夏民族的抗清斗争史。接下来我们逐句解析:
1、二十年来辩是非。
笔者是这样解开这句判词的意义的:
明末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年份无疑是1644年,这一年崇祯自缢,弘光建元。
那么二十年后的1664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此时永历政权已经覆灭两年,抗清斗争几乎完全被平息,这一年似乎并未发生特别值得一提的历史事件。但是这一年死亡的人物中,我发现有几个人特别眼熟:钱谦益、张煌言、李来亨。
钱谦益的投影是李纨,张煌言的投影是史湘云,李来亨是夔东十三军的领袖,于是我突然明白了,朱以海、朱由榔、李定国、郑成功,都走在了他们前面,南明抗清运动中那些重要的风云人物,这一年全部退出历史舞台,金陵十二钗,以及薛宝琴、香菱、晴雯、袭人......她们所影射的人物在这一年之前就全部过世了,或者说这一年就是空空道人说的:“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的时间。
二十年来辩是非,就是说从满清入关以来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已经完全落幕,是非功过任人去评说吧!
2、榴花深处照宫闱
石榴花有两个特点,一是红艳,二是在夏至前后的仲夏集中开放,故叫做“五月花”。
南明的历史,开始于1644年的农历五月十五日,朱由崧正式登基称帝,南京政权建元,朱明王朝新的时代开启。
3、三春争及初春景
这句在前面已有解释,喻指整个南明都在力图恢复初期的版图;又或喻南明后来诸政权的版图和实力都不及南明初期的弘光。
4、虎兔相逢大梦归
1662年是虎年,这一年永历皇帝朱由榔被绞死,李定国、郑成功都悲愤而亡。
1663年是兔年,这一年清军攻破了郑氏在大陆最后的据点厦门,郑氏只能退缩于台湾,张煌言组织的义军全军覆灭,夔东十三军被剿灭殆尽。
这句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抗清领袖人物在虎年纷纷离世,民间抗清力量在兔年全部被消灭,恢复朱明再无希望。
这句话还可以有一种理解。朱由榔死后,鲁王朱以海是唯一还有可能扛起抗清大旗的宗室,他也于1662年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他逝于虎年冬至以后,冬至是汉代以前历法中一年的伊始,至今南方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到立春这段时间也可理解为虎年兔年交汇之时,虎兔相逢时南明最后一个君王朱以海离世,恢复朱明的梦想再无希望。
那么元春判词前“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又是什么意思呢?
“橼”谐“元”,喻指贾元春,亦喻南京政权“建元”。
弓,则是指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在昆明五华山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政权终结。
“弓上挂着香橼”就是指南明历史开始于在南京建元的弘光,终止于被弓弦勒死的永历。
与元春对应的判曲《恨无常》又作何解呢?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元春并不是影射真实人物,而是以这个形象概括整个南明历史,所以元春并没有判曲!
有点出人意料的是,这首《恨无常》其实是写隆武帝朱聿键。
在探春的图谶和判词中,朱聿键与鲁王朱以海是合在一起的,图中“一片大海”是指朱以海,“一只大船”是以“舰”谐朱聿键;判词中“才志精明志自高”是说朱聿键,“千里东风一梦遥”是说朱以海。
但探春判曲《分骨肉》中有明确指示意义的“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等句都在说朱以海抛弃被清军虏获的家眷、在东南沿海漂泊、最终在东南海岛度过余生的经历,没有一句能代表朱聿键。
隆武作为南明重要的帝王,必然要在判曲中有所体现,于是就安排了《恨无常》用来咏叹隆武帝。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说的是隆武政权仅维系了十四个月就灭亡了。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说的是隆武政权崩溃后,朱聿键仓惶向江西撤离,半路被俘,死于路远山高的闽南。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天伦”指胞弟绍武帝朱聿鐭,意思是他非帝君之才,当及时“退步抽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