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章 初作文章
中午放学,方原、虎子、方存义三人结伴而行。
当方原拿出二两碎银子时,不但虎子两眼放光,难以置信,方存义也发出灵魂拷问:这世道的银钱都这般容易赚了吗?
方原分出一两给侄子:“存义,这钱给你,你的伤不能白受!”
方存义张大了嘴巴,平日爹娘也就给过他几文钱,哪敢想过要支配一两银子,忙摇头不要。
方原却硬塞给他:“你也不小了,该存些贴己钱,等你爹娘寿辰时,偷偷给他们置办些礼物孝敬,岂不更好?”
方存义眼睛一亮,孝敬父母着实不错,便收下了。
至于剩下一两,方原给了田虎。
“给我置办些肉干,余下的钱你留着。”
虎子咧嘴笑道:“你想吃肉了?”
方原摇头道:“吴先生课后还要教我作文章,我怎能不表示?这肉干权做束脩了。”
虎子笑呵呵道:“放心吧阿符,我肯定叫我爹给你挑最好的。”
方原笑着跟虎子告了别,方存义跟在身后,望着方原背影有些发呆。
他这个叔叔是越发与众不同了,举手间就散去银钱,自己不留分毫,单这份气度就不是常人能比的。
傍晚,方原照常留下开小灶。
吴先生的草庐内环堵萧然,甚是简陋,除了一床一几一案一箱笼外,别无他物。
方原自顾自的沿床边坐下,一点也不生分。
吴先生没好气地摇了摇头,跟方原熟悉后,才发觉这孩子聪慧是聪慧,就是有时没大没小。
不过也好,两人的师徒情谊反倒是更近了一些。
吴先生道:“你可想好定哪一经为本经?”
方原笑了笑:“这有什么好选的,老师治何经,我便选哪个。”
吴先生笑骂:“你倒是省事,为师治《书》,不过书经佶屈聱牙,你当真要选它?”
方原专精古代文学,翻阅过太多的前人著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难又何妨?
当然话可不能这么直白说出,方原故作郑重:“《书》乃王道之学,所谓治国齐家平天下,是为小子之念。”
吴先生愣住了,恍惚间似看到自己求学时挥斥方遒的模样。
只是他科举多年,困顿场屋,如今又远离家乡,屈就乡塾,心早就有些冷了。
“少年人有志向,总是好的,那便上课吧。”
吴先生顿了顿道:“昨日我便给你说过,一篇四书经义文分破题、承题、入题、讲题、结尾几个部分,想要作好一篇文章,重在阐明义理,而明理又首在破题。”
方原点点头,这些他都知道。
而且他还知道,讲题部分(文章的阐述环节),如今还没出现排比对偶、接连而八的形式,换言之八股文还没出现。
历史上八股文首次出现在成化十一年会试,而之前历年考试中,压根就没有八股文章。
现在即便有八股也是小范围存在,还没达到士人皆习的高度。
吴先生还提点道:“从太祖太宗定制以来,百年间经义文章皆恪遵传注,体会语气,谨守绳墨,尺寸不踰。你切记经义万不可追求险怪,当以正为体,至于文风也当效法前代不可妄变。”
经义作文当以正为体,方原是深表赞同,但文风他却认为应当求变。
经义文章本就是阐发经义的议论文,受当世文风影响很大,要不然也不会被举子称呼为“时文”,即当下之文。
国初,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思想文化上也亟待统一,而程朱理学满足了当道者专制需求,被推定为官学。
太宗时又专门修编《四书五经大全》为官学教材,完全固定了经义的传注,这才有吴先生所说,百年来举子时文都恪遵传注,谨守绳墨,尺寸不踰。
但时移事迁,国初至今百年时间,官学积弊,单一沉闷的文化压抑,让思想界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夜。
而文风的变革,便是首当其冲!
天下士子苦台阁体久矣!
成化时期的茶陵诗派,率先反击,而弘治、正德时期的前七子,又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迅速风行天下。
成化中期以后八股文能够在科举中独领风骚,也是因为它以古文为时文,融液经史,使题之义蕴隐显曲畅的原因。
方原在后世曾看过,弘治名臣谢迁所作的八股文,糅合古文之章法、骈文之排偶,排比铺陈,骨力雄俊,文学可读性很高。
经义文章博采了古文之长,演变成八股,形成了有形式优美、又格式化的说理文体,故一经问世,不仅士林美誉,举子考官皆以为便。
后来的举子将八股文称为制艺,当作一种艺能,也不是没有缘由。
也正是源自文风上的复古,也逐渐使得举子在文章义理书写上,不再恪遵传注,反倒给了士人更大诠释空间,客观上促进了隆万时期思想界的百花齐放。
方原将心中所思所想说出,分析了当今文风之弊,直言现在的世道就处于变革的前夜,科举文风也必将大变。
吴先生听后目瞪口呆,本想呵斥方原乱言,但一想起京中好友所传出的诗文,似乎还真是有迹可循!
“这些你都是听谁说的?”
方原含糊道:“我自己瞎琢磨的。”
吴先生难以深究,感慨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于弟子,先贤诚不欺我!”
转眼月上枝头,今日补课时间可有点长了。
临别时,吴先生给方原出了道四书义。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令方原试作一篇,三百字以上即可,明日上学带来。
方原在回去的路上,便在琢磨如何破题。
这道四书题,出自《论语》雍也篇,意思很简单,说的是孔子认为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教授高深学问,而资质在中人以下的,就不可教授高深学问。
此句前后也没有相关联系,都是孔子对于向学的一些看法,所以只需刨析此句便可。
那就简单了,提炼中心要义,实际就是因材施教。
两句话破题:惟人之才学不能无高下,故人之教人当随其高下。
既然已破题,后面阐述义理就可慢慢作文了。
方原暗道,看来老师也是体谅自己初作四书文,有意先从简单的练习啊。
四书经义题说难也不难,关键在于诀窍的掌握,这就体现了老师的重要性,一个好老师可以让你在科举之路上,少走太多弯路。
毕竟科举考试试错成本太高,大考三年才一次,一不小心就可能蹉跎一生。
科举其实也大不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