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生逢乱世

狂风暴雨伴随着陆游降生,似乎预示着北宋的江山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陆宰听从友人的建议,率全家老小逃难至东阳投奔陈彦声,在东阳山中避难。

北宋时,北面边界地带就已经岌岌可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契丹部族建立的辽政权与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雄踞北方。北宋前期,辽国日渐强大,南下侵略宋朝几十余年。真宗景德二年(1005),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北宋求和赔款。同时,女真族部落也在辽国长期控制下的夹缝中求生存。北宋后期,女真族逐渐强大起来,完颜阿骨打成为首领。北宋政和五年即金收国元年(1115),阿骨打称帝,建立政权——金,是为金太祖。金政权崛起而辽政权衰落,于是,宋、金两国趁着辽国衰落,联手攻辽。

宣和七年(1125),金灭辽,成为北方势力最强大的政权。随即,金国看出宋政权虚有其表,遂将目标转向北宋,开始策划分兵两路、直逼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军事行动。五月初,完颜阿骨打在蔚州(治今河北蔚县)柳甸举行大型阅兵式。五月十八日,女真部落即完成了在平州(治今河北卢龙)、云中(治今山西大同)等府路的屯兵部署;接着又在蔚州、飞狐(今河北涞源)等地屯兵,聚集粮草。当时的北宋,表面上歌舞升平,一派繁华景象。实际上,是以徽宗赵佶为首的统治者贪图享受、腐败无能,一味地以妥协纳贡来换取的暂时安宁。国力日积贫弱,百姓不堪重负,统治集团内部也矛盾重重,北宋政权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灾难即将降临。陆游的父亲陆宰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奉命去东京述职的。

此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官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正偕家眷北赴都城东京,官船行至淮河航段,陆游便出生了。庆元元年(1195),陆游在山阴时回忆自己的出生情景,《十月十七日予生日也孤村风雨萧然,偶得二绝句。予生于淮上,是日平旦大风雨骇人及予堕地,雨乃止》二首其一说:

少傅奉诏朝京师,舣船生我淮之湄。

宣和七年冬十月,犹是中原无事时。

在诗中,陆游描述了降生时的场景。“少傅”即指陆宰,时年三十八岁,已有二子:陆淞和陆濬。陆游后来在诗中多次提到自己的生日,《赠童道人,盖与予同甲子》:“吾侪之生乙巳年。”《书南堂壁》自注:“予生于宣和乙巳岁。”乙巳,即宣和七年。《十月十七日……雨乃止》二首其二又回忆道:

我生急雨暗淮天,出没蛟鼍浪入船。

白首功名无尺寸,茅檐还听雨声眠。

狂风暴雨伴随着诗人降生,似乎预示着北宋的江山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陆宰进京后,调任京西路转运副使,主要负责供应泽州(治今山西晋城)、潞州(治今山西长治)一带的粮饷。这时,北方战事紧迫,已不太平。陆宰把夫人唐氏和尚在襁褓中的陆游等家眷,安顿在荥阳(今属河南),自己独自轻装赶赴新任。

宣和七年十一月,金人分东、西两路向北宋扑来。十一月二十八日,蓟州(治今天津蓟州区)失守。十二月初,宋郭药师降,燕山府(治今北京)沦陷。十二月十八日,北方重镇太原被金兵重重包围。面对如此危急形势,陆宰仍然尽心尽力奔赴于泽州、潞州两地,调遣军粮,补给太原战场。十二月二十三日晚,面对突如其来的虎狼之师,徽宗赵佶却惊慌失措,没有皇帝的担当与沉稳,匆匆颁布诏书,将帝位传给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第二年便改元靖康。战争并未因钦宗上位而结束,金兵一路南下。

靖康元年(1126)正月二日,金兵攻占浚州(治今河南浚县)、汤阴(今属河南)。由是,金兵渡过黄河,占领滑州(治今河南滑县)。正月初四,徽宗仓皇南遁。正月初七,金兵长驱直入,直抵东京,兵围城下。刚即位不久的钦宗本也有逃跑想法,但碍于主战派一再呼吁,于是留在东京抗金。他任命主战的尚书右丞李纲为亲征行营使,保卫东京。因为李纲有勇有谋,抵挡住了金兵的多次进攻。不久,全国各地将士前来联手救驾。金国有所顾虑,于是提出停战。钦宗赵桓一听,不管不顾,连忙派遣使臣前去求和,开启了宋朝不断求和的屈辱历史。金国不仅提出割地赔款的条件,还要求宋朝以子侄辈侍奉金国,并以肃王赵枢、少宰张邦昌为人质,护送金兵过黄河。这些要求,宋钦宗一口应下,只求停战。至二月十日,金人抢掠满足后,始退兵渡黄河北去。

靖康元年四月,太上皇徽宗回京师。在宋与金“修好”的过程中,最想要妥协求和的是太宰李邦彦和少宰张邦昌二人,围绕在二人身边的主和派远远超过主战派。随后,主战派的爱国将士李纲、种师道、吴革等皆受到贬谪、革职等处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陆宰的职位虽然不高,但很重要,作为主战派,他愈发尽心尽力,和李纲等一起守卫太原。但同样在四月,陆宰却因莫须有的罪名被罢官。《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载:“八日,直秘阁、京西路转运副使陆宰落职,送吏部……以臣僚言,河阳、郑州当兵马之冲,宰为漕臣,未尝过而问。”陆宰以玩忽职守之罪被徐秉哲弹劾而落职。九月,东京保卫战的头号功臣李纲也被贬出京城。主和派迎来掌权的机会,以为换得了长久的和平。

靖康元年秋,陆宰落职后,准备带领全家南归故里,他从荥阳接回家眷团聚,然后离开京城,暂时回到原先寓居的寿春(今安徽寿县)。他一边处理家事、酬别亲朋,一边打点行装。淳熙元年(1174)七月,陆游时在蜀州(治今四川崇州),作《太平花》回忆当时情形:

扶床踉出京华,头白车书未一家。

宵旰至今劳圣主,泪痕空对太平花。

“扶床”“踉”皆是指儿童时期。当时,金兵卷土重来,再度南侵,长驱直入,北宋局势一片混乱。闰十一月,东京沦陷。第二年,钦宗向金人投降,金人掳徽、钦二帝北去,中原沦陷,北宋宣告灭亡,史称“靖康之难”。这场灾难,历来常出现于有识之士的诗、词、文、赋中。

中原陷落,陆宰一家亦陷于逃难的队伍中。陆游后来有《三山杜门作歌》写道:

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

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

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

呜呼,乱定百口俱得全,孰为此者宁非天!

兵荒马乱,仓皇奔走,夜里听见金兵战马嘶叫,立即惊慌地连夜逃跑,为避敌兵,往往整日躲在草丛中,靠一点儿干粮充饥,哪里还敢生火做饭呢?惨痛的逃难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诗人到了七十四岁的晚年,还写下这首诗,真切地描述了这段“儿时万死避胡兵”的生活经历。《诸暨县主簿厅记》也有类似记载:

建炎、绍兴间,予为童子,遭中原丧乱,渡河沿汴,涉淮绝江,间关兵间以归。

渡淮水,过运河,历尽千辛万苦,陆宰一家终于在靖康二年(1127)初,辗转回到山阴故里。这年,陆游三岁。故乡的山水治愈着父亲陆宰,也治愈着陆游。然而,平静仅是短暂的,战争的硝烟不久后又再次袭来。

靖康二年五月,宋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高宗,改元建炎,北宋王朝彻底宣告灭亡,南宋王朝建立。此时,金人得寸进尺,觊觎黄河以南地区,并再次挥师南下。这次,高宗赵构起初虽然起用著名抗金将领李纲,以岳飞为将,宗泽为东京留守,准备与金国一战,但又向金人求和。他罢免了主战的李纲,提拔主和的黄潜善、汪伯彦为左右相。留守东京的老将宗泽先后二十多次上疏,要求南宋还都东京,稳固民心,以收复失地,但都被高宗拒绝。不久,宗泽忧愤而死。

建炎三年(1129),金军渡过长江,高宗吓得一路逃窜。二月,高宗逃往临安(今浙江杭州)。五月,高宗逃至建康。十月,又逃至临安。十二月,金人占领临安,高宗早已逃往越州(治今浙江绍兴)。之后,金兵犯越州。高宗又仓皇而至明州(治今浙江宁波),直至率百官由定海(今属浙江)入海逃亡至温州(今属浙江)。

建炎四年(1130)二、三月间,金人撤兵北返,高宗才开始慢慢回到越州,主持局面。次年正月,他又改元绍兴。同年十月二十六日,下诏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二年(1132)正月中旬,高宗回到临安。

建炎四年,各地百姓纷纷自发奋起抗金,聚集了一些民间武装力量。在东阳(今属浙江),就活跃着这样一支义军,其首领陈彦声,名宗誉,东阳瑞山乡人,以躬耕致富,在当地颇有声名。陆宰听从友人的建议,率全家老小再度逃难至东阳投奔陈彦声。避兵在东阳山中的这段时间,陆游作《陈君墓志铭》回忆道:

建炎四年,先君会稽公奉祠洞霄。属中原大乱,兵祲南及吴、楚,谋避之远游……奉楚国太夫人间关适东阳。彦声越百里来迎,旗帜精明,士伍不哗。既至,屋庐器用,无一不具者,家人如归焉。居三年乃归。彦声复出境饯别,泣下沾襟。

由墓志铭可知,陈宗誉所组织的乡兵是一支素质比较好的地方武装,在乱世中保境安民。陆宰一家,则受到陈宗誉的热情欢迎和周到安置。

就这样,陆游从一个六岁的孩童成长到九岁,开始习字读书。直到绍兴二、三年间,时局逐渐稳定下来,陆宰全家才离开东阳回到山阴闲居,陆宰也再未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