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5章 利刃出鞘

距离第一支改良型63式步枪在06车间诞生,又过去了大约两周时间。

这两周里,06车间几乎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

工人们三班倒,人歇机器不歇,吃饭睡觉几乎都在车间旁边的临时休息棚里解决。

王厂长动用了他所有的权限,将厂里最好的资源——无论是相对优质的钢材、优先的电力供应,还是从其他车间抽调来的熟练钳工和检验员,都一股脑地倾斜给了06车间。

姜晨就像一颗钉子,牢牢地钉在了生产一线。

他不仅要亲自监督枪机、机匣等核心部件的加工精度,还要不断处理各种因设备老化、操作误差而产生的突发问题。

他绘制的关键工序指导图、优化的加工参数表、简化的检验流程,贴满了车间的墙壁。

他那双曾经主要用来握笔和操作精密仪器(在前世)的手,如今也布满了油污和细小的金属划痕,但眼神却愈发明亮、坚定。

老师傅们彻底放下了矜持,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生产攻坚战中。

王师傅的热处理炉火几乎没有熄灭过。

他凭借几十年的经验,精确控制着每一个零件的淬火温度和时间,确保其达到最佳的机械性能。

络腮胡子的老虎钳下,一个个零件被精细地打磨、修锉,配合间隙被控制在极其微小的范围内。

眼镜则带着几个年轻的检验员,拿着放大镜和各种量具,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成品零件进行着近乎苛刻的检查。

整个车间的氛围,紧张、疲惫,却又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一种创造历史的兴奋感。

他们知道,自己正在生产的,可能就是决定未来战场胜负的关键武器。

这天上午,一辆军绿色的嘎斯69吉普车卷着尘土,直接开到了06车间的大门口。

车门打开,跳下来的正是来传达任务的陈参谋。

他依旧穿着一身笔挺的军装,但脸上的神情却带着几分难以置信和掩饰不住的急切。

陪同他前来的,还有两名挎着56式冲锋枪的警卫员和几名后勤部门的军官。

王厂长和姜晨早已等候在门口。

“老陈,你来了!”王厂长快步上前,热情地伸出手。

陈参谋用力握了握,目光却已经越过王厂长,投向了车间内那片被临时清空、堆放着一排排崭新墨绿色木箱的区域。

“老王,小姜同志,你们说的…第一批货,已经准备好了?”

他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惊讶,甚至是一丝怀疑。

算算时间,从上次他离开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就十多天。

在他看来,龙阳军工厂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克服设备老旧、技术储备不足的困难,完成图纸消化、工艺制定、工装准备,并试制出几支样枪,就已经算是创造奇迹了。

现在。

他们居然说“第一批货”都准备好了?

这速度未免也太惊人了!

难道是……为了赶进度,牺牲了质量?

“是的,陈参谋。”

姜晨上前一步,语气平静而自信。

“幸不辱命。在全车间同志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下,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批改良型63式步枪的生产任务。”

“这么快?”

陈参谋眉头微蹙。

他没有立刻表示赞许,而是径直走向那堆放得整整齐齐的木箱。

这些木箱都是崭新的,用厚实的松木板钉成,外面刷着一层标准的军绿色油漆。

箱盖用铁皮条加固,并用铅封封死,侧面用白色油漆喷涂着统一的编号和“63改”的字样,以及一个向上的箭头,表示堆放方向。

“打开一箱,不,打开两箱,随机抽检!”

陈参谋毫不客气地对身后的后勤军官下令。

“是!”两名军官立刻上前,拿出撬棍和钳子,“哐当哐当”几下,熟练地撬开了其中两个木箱的箱盖。

箱盖打开,露出了里面紧密排列的步枪。

每箱十支,枪支之间用涂满防锈油的油纸包裹,并用木质的卡槽固定,防止运输途中的碰撞。

一股浓郁的枪油味道弥漫开来。

陈参谋俯下身,目光锐利地扫过箱内的步枪。

他没有急着去拿,而是先仔细观察了枪支的整体码放、油封状况,确认没有明显的磕碰或锈蚀。

然后,他才伸手,小心地拿起一支。

步枪入手,感觉沉甸甸的,带着金属特有的冰凉和坚实感。

陈参谋掂量了一下,重量和手感与他熟悉的标准63式略有不同,似乎更加趁手一些。

他仔细察看了枪身的表面处理,幽蓝色的磷化层均匀细致,没有明显的瑕疵。

木质枪托和护木的打磨也很光滑,拼接严密。

他眼神一凝,看到了机匣侧面那个与标准63式不同的快慢机选择钮。

这正是改良型的重要标志之一,用于选择单发、连发和保险状态,解决了原版63式在连发时精度急剧下降的问题,并增加了点射功能的可行性

(虽然点射机构可能更复杂,但至少快慢机是基础)。

他熟练地将快慢机拨动到保险位置,然后用力向后拉动枪机拉柄。

“哗啦——”

一声流畅、清脆的金属摩擦声响起。

枪机向后运动,然后在他松手后,在复进簧的作用下迅速复位,发出“哐”的一声轻响,将模拟的子弹(空膛)推入枪膛。

整个过程顺滑无比,没有丝毫的卡顿或涩滞感,甚至比他接触过的许多保养良好的现役步枪还要顺畅几分。

陈参谋眼神中的怀疑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惊喜和专注。

他又连续拉动了几次枪栓,感受着机件之间严密的配合和顺滑的动作。

这绝不是粗制滥造、赶工出来的产品!这种顺滑感,代表着零件加工的高精度和良好的装配质量。

他将枪口再次指向安全方向,将快慢机拨到单发位置,深吸一口气,手指搭上扳机,缓缓扣动。

“咔哒!”

扳机行程适中,阻力均匀,击锤释放的瞬间干脆利落,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感觉。

他甚至能从这细微的反馈中,感受到扳机组零件的精良。

“好!好啊!”陈参谋忍不住低声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