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6章 时差情书
纽约的冬夜比江午想象中更冷。
他站在公寓窗前,哈出的白气在玻璃上晕开一小片雾。电脑屏幕亮着,显示一封刚写完的邮件:
「子初,
今天在布鲁克林桥下看到一片柳絮,卡在生锈的栏杆缝里。纽约不该有柳絮的,可能是哪个旅人衣角带来的。这让我想起你总说柳絮像雪...」
光标在句尾闪烁。江午的手指悬在删除键上方,最终还是按了保存草稿。这已经是第37封没有发出的信。
书桌上的手机震动起来,是工作室助理发来的行程表。他扫了一眼,目光停在“《东亚独立音乐人》专访“那行——采访记者:景子初。
咖啡杯从手中滑落,褐色的液体在地板上蔓延。五年了,他收集过所有她写的音乐评论,却从未想过会以这种方式重逢。
---
“半杯“咖啡馆打烊前,林悦风风火火冲进来:“你绝对猜不到谁联系我做专访!“
景子初正在擦拭咖啡机,头也不抬:“除非是江午...“
“就是江午!“林悦把平板电脑拍在吧台上,“他新专辑在北美拿了独立音乐奖,点名要《音乐志》做独家!总编把任务派给你了!“
抹布掉进水池。景子初看着屏幕上那张熟悉的侧脸照,喉间泛起咖啡的苦涩。他们上次见面时,他是不是已经认出了她?那杯刻意没加糖的美式,是不是某种试探?
“推掉。“她转身去关音响。
“推不掉!“林悦调出一封邮件,“看,他特意备注希望由'对东亚独立音乐有研究的景记者'负责。“
音响正在播放《十二小时》,那句独白在空荡的咖啡馆里格外清晰。景子初的指尖掐进掌心,那里还留着当年玻璃碎片的疤痕。
---
视频连线的瞬间,江午的呼吸停滞了。
屏幕里的景子初剪短了头发,鼻梁上多了副细框眼镜。她身后咖啡馆的墙上,挂着那幅他见过的柳絮水彩画,只是现在旁边多了一张专辑封面——他的《水星与柳絮》。
“好久不见。“她说,声音比记忆里沉稳。
采访进行得出奇顺利。他们聊新专辑的创作理念,聊北美独立音乐市场,甚至聊到柳絮过敏的治疗新方法。就像两个真正的专业人士,默契地避开所有私人话题。
直到最后时刻。
“最后一个问题,“景子初低头看笔记,镜片反光遮住了眼睛,“《十二小时》里那句独白,是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监控器里,江午看到自己喉结滚动了一下。十二小时是纽约与北城的时差,是每天昼夜交替的距离,是当年她坠河时,他疯狂拨打却始终无人接听的十二小时。
“只是句台词。“他轻声说。
景子初突然摘下眼镜。这个动作让江午脊椎窜过一阵电流——她哭的时候最讨厌被看见眼睛。
“你知道吗,“她用指腹抹了下眼角,“我收到过最奇怪的礼物,是某个匿名者每月寄来的过敏药。包装上永远写着'柳絮季备用'。“
江午的嘴角动了动。那些包裹是他托国内朋友寄的,每次都要强调用最普通的牛皮纸包装。
“我猜...“他转动摄像头,对准书架上那排《音乐志》杂志,“寄件人可能是个忠实读者。“
镜头里,最新一期杂志封面正是景子初的专栏。她突然笑了,那个笑容让江午想起很多年前,她第一次听他唱《静悄悄》时的模样。
“下个月我要去多伦多做音乐节报道。“她说得很慢,“如果...某些读者想当面交流...“
窗外的雪停了。江午保存了37封的草稿箱里,第38封信终于点击了发送。
「子初,
纽约的柳絮化了。
要不要来看看真正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