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以农业分工为理论支撑,采用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沿着“认知-意愿-行为”的路径构建决策模型,从外包程度选择、外包选择行为和外包个体响应三个方面分析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响应,在分析过程中,以小麦种植户为分析单元,重点分析以下四个部分。
1.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响应的理论分析
以农户为研究单元,以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响应为研究对象,将农户追求家庭总福利最大化的理性动机与分工理论相结合,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引入农业生产的四要素——土地、资本、劳动、技术,在归纳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响应机理的基础上,揭示要素密集度划分后的生产特征,以及外包的决策机理,建立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响应的理论体系。本书主要运用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提炼出研究的理论假设(有待实证验证)。农业生产环节要素禀赋和外包供给市场是影响农户外包认知、外包意愿和外包行为的因素,小麦种植户选择不同生产环节外包受认知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的影响,且外包供给市场的主体特征、服务质量、价格以及小麦种植户外出务工特征是影响小麦种植户外包的诱致性因素,进而引起农户外包认知、外包意愿与外包行为的不同,最终对小麦生产水平和家庭收入产生影响。
2.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发展历程、出现的动因与现状特征分析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总结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发展历程,依据农业生产过程中作物种植资本、劳动与技术要素需求的变化,将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动因,农户选择外包的最终目标是家庭总福利效应的最大化;在实地预调研的基础上,说明本研究的区域范围划定和样本统计抽样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说明调查区域小麦种植户生产环节外包的现状特征。
3.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响应实证检验
从农业生产要素需求的纵向主线出发,依据土地要素、资本要素、劳动要素和技术要素,分析从农户不同要素密集环节视角出发的外包行为响应问题。横向主线采用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在外包程度选择分析的前提下,概括农户外包决策的内在机理,包括外包认知、外包意愿、外包行为。
以实地调研数据为支撑,研究全国冬小麦主产区的外包情况,以要素禀赋理论和农户的外包决策理论为指导,决策包括计划行为理论、农业分工理论、范围经济理论与规模经济理论等。横向主线主要从三个层面来研究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响应,如图1-1所示。

图1-1 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响应的框架
第一,基于农户农地产权结构认知的视角,分析农户农地产权认知与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选择的影响关系,构建农户农地产权结构认知-外包的产权效应认知-外包程度选择的理论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理论框架的真伪性,得出产权认知与外包程度的关系。分区域比较产权认知对外包程度影响的差异,并对老龄化和非老龄化户主分组比较产权认知对外包程度影响的差异。
第二,对于资本密集环节与劳动密集环节的划分,考虑在机械水平的发展过程中要素密集环节的转变路径,即资本要素对劳动要素的替换,分析现有农业生产状态下的资本密集环节和劳动密集环节的划分结果。分析农户资本密集环节和劳动密集环节外包的选择行为,设计影响农户资本密集环节和劳动密集环节外包选择行为的理论基础和测量框架,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和IV Probit模型,在资本密集环节,主要分析资本要素对小麦生产的资本密集环节外包选择行为的影响,以及资本要素内部的影响关系,通过比较考虑资本禀赋内生性和不考虑资本禀赋内生性的结果,找出资本要素在资本密集环节外包选择行为中的作用,分析高交易成本的资本要素如何通过外包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本密集环节的规模经济效应。在劳动密集环节,通过比较考虑劳动禀赋内生性和不考虑劳动禀赋内生性的结果,找出劳动要素在劳动密集环节外包选择行为中的作用。
第三,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范式,研究农户技术密集环节外包个体响应的理论机制,构建认知、意愿和行为的个体响应机理模型,运用OLS模型分析外包意愿的认知交互效应和地区调节效应,并分析技术密集环节外包意愿的影响因素。运用多元Probit模型和Poisson模型分析外包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分别估计未加入外包意愿的认知变量和主要控制变量对农户技术密集环节外包选择行为的影响,加入外包意愿的意愿变量、部分认知变量以及主要的控制变量对农户技术密集环节外包选择行为的影响,通过比较两个模型的不同,判断模型的稳定性,得出农户技术密集环节外包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四,从农户外包的视角出发,构建农户农业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和家庭生产范围经济实现的理论模型,再通过熵值法、OLS模型和有序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在利用熵值法测算产权认知、外包的产权效应认知和外包程度综合得分的基础上,分别分析农户农业产出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家庭收入的范围经济效应的实现情况,对农业规模经济效应进行测量,分析农业规模经济实现的影响因素,以及技术要素对规模经济实现的调节效应;另外对家庭范围经济效应进行测量,并对范围经济实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农户家庭总福利效应最大化目标下的最优劳动力配置,以及验证外包程度选择结果的现实合理性。
4.完善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体系的政策建议
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对外包程度选择、外包选择行为和外包个体响应的实证分析,得出农户不同要素密集视角的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响应的参考意见。通过分析农户的外包认知、意愿与行为,以农户的农业收入、家庭纯收入、获得闲暇的三个理性动机为指导,给出农户家庭总福利最大化的外包方案。在“三权分置”的农地政策指导下,应如何构建有效的产权实现方式,以稳定产权,提高土地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在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为政策制定者提出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书在运用规范分析归纳总结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决策机理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实地调研方法、统计和计量等实证分析方法,对不同要素密集环节的农户外包行为响应进行综合分析,具体的主要研究方法概括如下。
1.规范分析法
借鉴已有外包相关研究成果,依据农业分工理论,在整理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农户的技术水平、资本规模与劳动比较利益三个方面分析小麦种植户的特征,对生产环节外包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构建出包括“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响应理论基础分析→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发展现状特征与动因分析→产权认知视角下农业外包程度选择→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决策分析(外包认知、外包意愿与外包行为)→农业生产环节外包与经济效应的实现”的研究思路,以及有待检验的研究假设。
2.实地调研法
依据本书研究主题,分别设计小麦种植户生产环节外包问卷和小麦产区村级生产环节外包问卷,总计两套问卷。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中部的冬小麦主产区进行抽样调查,拟选择的地区包括河南和山西部分地区,在所选的所有地区中获得631份农户问卷,101份村级问卷。
3.统计分析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小麦种植户的各环节外包之间的趋势变动与结构布局。同时,对所取得的问卷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样本卡方检验、贝叶斯检验、F检验、T2检验(Hotelling’s T-square)、伴随概率P检验、组内相关系数检验(ICC)等统计学检验方法,以及中介效应检验、交互效应检验、调节效应检验等。采用SPSS 21.0、AMOS 22.0、Stata 12.0、R 2.11.1等软件进行实证统计分析。
4.计量分析法
计量分析法中,采用了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二元Probit模型、含内生变量的Probit模型(IV Probit模型)、多元Probit模型(Multivariate Probit Model)、Poisson模型、OLS模型、熵值法、有序Logistic模型(Ordered Logistic Model)。
(1)结构方程模型。在分析农户产权认知对生产环节外包程度选择影响关系的过程中,产权认知又包括产权结构认知和外包的产权效应认知两个部分。通过理论分析,在构建“产权结构认知-外包的产权效应认知-外包程度选择”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说,其中可能存在间接效应,所以适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SEM模型可以检验理论假设的正确性。SEM模型在允许测量变量存在误差的前提下,不但能够给出显变量的影响路径系数,而且能够得出潜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再通过分组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同区域组的结构系数差异,以及老龄组和非老龄组的结构系数差异。
(2)二元Probit和IV Probit模型。关于农户资本密集环节外包的选择行为分析,小麦生产的资本密集环节外包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二元选择模型,行为变量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所以适合选择Probit模型。在资本密集环节的自变量分析过程中,资本要素的内生性问题可以通过IV Probit模型进行分析,在分析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时候,可同时检验自变量之间的内生性假设,使得模型的估计效应得到提升。劳动密集环节外包的过程与资本密集环节类似,所以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
(3)多元Probit模型和Poisson模型。关于农户技术密集环节外包的个体响应的分析,采用多元Probit模型,该模型是在二元Probit正态假设的基础上,采用模拟的最大似然估计方法,不但能够估计出模型的影响因素,还能分析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即能够给出技术密集各环节的外包选择行为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估计结果的准确性。采用Poisson模型分析农户小麦生产环节外包的个数,环节外包数是一个计数模型,采用该估计方法能准确地反映农户总体的生产环节外包情况。
(4)OLS模型和有序Logistic模型。采用OLS模型分析农户技术密集环节外包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因素中的认知交互效应、地区调节效应;另外采用OLS模型分析以小麦单产测量的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要素的调节效应,以农户横向家庭纯收入测量范围经济实现的影响因素。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外包前后收入变化的家庭生产范围经济效应,因为家庭外包前后的纵向收入变化是一个有序变量,适合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且能够给出边际影响效应。
(三)技术路线
依据以上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整理得出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响应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2所示。

图1-2 技术路线
(四)拟解决的问题
(1)如何促进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衔接?通过分析土地政策与农户对政策的认知以及对外包程度选择的影响,可知资本要素、劳动要素和技术要素分别在农业生产各环节中具有重要支配作用。通过分析农业生产的资本密集环节、劳动密集环节、技术密集环节的划分依据和划分方法,资本要素对劳动要素的替代,以及劳动密集环节与资本密集环节的转换关系,得出小麦生产的资本密集环节与劳动密集环节划分结果;分析农户农业技术密集环节外包程度低的阻碍因素以及提高农户技术密集环节外包程度的策略。
(2)农业规模经济的实现途径是什么?家庭生产范围经济实现的有效方式是什么?该发展农业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还是“迂回”的环节规模经济,哪一种方式在中国农地细碎化、人口规模大、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背景下更具有适应性?“三权分置”的农地政策指导下,该如何更好地保持产权的稳定性、产权主体的明晰性、提高农户产权的“安全感”?如何让农户在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农地承包权具有稳定的控制性,实现农户农业收入保障性的理性预期,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家庭生产的范围经济效应?
(3)如何提高农户的家庭总福利效应(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的增加,农户的劳动辛苦程度的降低)?以行为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剖析“小农”的农业生产机制,构建农户家庭总福利最大化驱动机制下的农业生产模型,进一步分析农业生产、务工与获得一定闲暇效应的理论机制。以农户生产外包行为响应为前提,本书提出实现农户兼顾农业生产与非农务工的有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