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微区位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 理论层面
20世纪以来,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全球热点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新人本主义、新城市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新福特主义、新经济地理学等为代表的城市经济发展思潮兴起,并深刻扭转了传统空间实证主义的研究路向。泛科学主义认为其能够解决所有关乎人类生存的社会问题,泛人本主义认为空间的意识论应是“浪漫”的而且不是唯一的。因此,新人文主义的出现对传统空间诸学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集中在对区位价值的现实理解和诠释上。
受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区位相关研究的学科具有了社会科学的意蕴特征,并使那些研究传统物质形态空间的学科开始转向寻求与社会科学的整合,并着力揭示人和区位之间的空间关系。尤其是区位格局中的社会人文化特质,形成了经济与社会环境分析的相互耦合关系,并用行为主义的解构方式去重构区位的组织规律。因此,现代区位论研究应在哲学基础上开展区位价值的多元化探究。现在大多数学者(人文地理学者、新经济地理学者、行为经济学者)都承认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在“区位”研究上相对于实证主义来说更具有说服力,也认识到了人的社会文化情感在区位选址与布局中的重要性,并主张科学分析社会人文因子对区位的感知能力,尤其关注区位的人本感知和文化认知体验。这样,由区位感知到区位行为,伴随社会经济和区位价值观的演化,世界空间的建成景象则由不同进程的“微区位”景观所建构。
新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微区位观就是把人作为有思想的灵魂,进而研究由人所建构的生态区位组织规律。通过人的真实生活空间体验来说明社会空间结构内部的区位组织演化规律,并能够提出从机制意义上进行社会改革的对策和方法。因此,现代区位论研究应走向“科学的人本主义”和“人本的科学主义”。所以,新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微区位观强调“经济地理区位”的演进以及“人文生态区位”的时空内涵。微区位观倡导人对区位的感知和基本体验,在区位获取平等、机会与自主的基础上向社会文化生态区位的机会、自由和平等过渡,从物质距离的区位向与文化并重的人文生态区位转向,从区位的成本需求向区位的价值诉求—尊严诉求—获得诉求—社会需求等方面深化。微区位是城市空间结构创新研究的基础。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集合构建了“行为—社会—文化转型”的基本理念,使传统的区位理论抛弃了经济最大化效益论,转向经济的社会公平价值论方向(Soja,1999)。微区位所追求的集经济性、空间性、文化性、生态性与精神性(社会性)于一体的社会—经济—行为文化耦合的空间结构体系,恰好是行为经济学及经济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分析其研究对象的空间载体。同时,微区位解构城市空间结构的体系也是其他空间研究学科分析“真实问题”的理念和出发点;微区位的研究实践建立了解构新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该框架不但构成了“新”的区域—城市空间研究的核心,而且为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出发点(Johnston,1986)。
因此,以“微区位”作为基本原理进行研究是透视城市社会经济结构体系“环境伦理—公平公正—尊严获得—价值保护—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微区位的建构性研究不仅是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方面,而且是营造充满特殊“人情味”空间环境的基本诉求,也是当代行为经济学的基本价值诉求。当前微区位研究还处于学术争论阶段,该理念还为构建公平的城市经济空间体系提供了基础、原理和方法。
二 现实层面
从当前经济地理学、行为经济学、行为地理学等多学科综合角度来看,微区位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起初主要是少数学者对微区位进行介绍和引进性的评价分析研究,如国内学者王兴中教授运用微区位原理进行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结构的场所解构研究,白光润教授运用微区位原理进行应用区位的实证分析研究等。总体来看,在微区位的理论活化层面主要集中在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强化对区位尺度、区位感知、行为区位、区位尊严和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有些还采用实证主义的分析方法,诸如针对商业微区位、娱乐休闲微区位、居住迁移微区位、公司区位论等进行建构性分析,进而探寻人文生态区位的生成过程和形成规律,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空间研究的理论价值,而且可以丰富行为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参与区位研究的内容,能够为区位的“人本化”研究提供科学的发展思路。
著名人文地理学者吴传钧教授在论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规律时强调,要研究城市的日常生活规律,应注重社区(群)的行为活动区位的研究,尤其是行为区位、生活设施区位,包括犯罪区位规律等。伴随经济地理学、行为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等区位相关研究学科体系的日益完善,中国的经济区位理论研究也进入了明显的与社会化、人文化相耦合的发展阶段,区位分析的“社会—行为文化转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乡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建立中国本土特色的微区位研究体系,从而加强对城乡经济社会问题的分析,不断拓展区位论研究的领域。
总体来说,微区位是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也是当代新人本主义研究的前沿。伴随城市空间经济发展带动政治、文化等社会上层建筑演进并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探讨微区位的构成及其演化规律已经成为当代行为经济研究的必然,即表现为物质区位特性—行为文化区位—社会结构区位的逐渐深入演进。微区位原理的完善与成熟与否,可以透视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社会学、行为经济学等多学科综合性发展的水平。微区位的核心是对城乡空间进行解构,是从宏观的区域经济空间到微观的日常生活空间进行再认识,在空间研究中可引申到对城乡“行为—文化空间”构造问题的探讨。
三 核心目的
微区位所涉及的“区位感知”“行为区位”“区位行为”“区位价值”“区位公平”“区位可获”“区位剥夺”等亚理论单元在城市与区域经济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书研究的目的在于从不同语境(国内外文献挖掘、国内外案例提取、不同学科的结合、多类型区位解析等)中,提取微区位原理的核心主张,并以特定的方式阐释和解构区位。作为彰显“区位获得公平”“区位尊严与公正”的微区位论是在批判传统区位论和国际化带来的现实区位行为文化意义缺失的背景下提出的,重构微区位需要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所出现的城市、社区、建筑等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现象,旨在发掘“微区位”的时代属性、理论重构框架及其应用活化维度,并尽可能结合各种区位类型,进行应用活化分析,从而使微区位焕发光彩,贡献中国在微区位研究领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