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边”区的贸易、教化与行政
冯氏衰落后,唐中叶至宋代,广东西南一带再没有一个土酋的家族可以取而代之。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这个地区经历了一段文献相对“空白”的时期。当这个家族淡出朝廷的视野,整个地区也沉寂于史家的笔端。
盛唐时代,南方土酋对皇权的臣服与归属主要体现在定期“令子入侍”。在那个时代,虽然冯盎之子可以在高祖与太宗面前吟诗作赋,并得到赞赏,但是,没有迹象表明士大夫的道德与秩序在土著社会教而化之。也就是说,上层土酋家庭的个别子弟直接进入了宫廷生活,但是,王朝没有在地方社会建立一套正规的机制普及儒家的伦理、道德与学说。在文化上进行移风易俗的努力开始于宋代。
要了解宋代广东西南的开发进程,需要将这一区域置于整个岭南的历史发展脉络下进行讨论。北宋时期,侬智高起义改变了朝廷对于岭南的认识,不宿重兵的两广地区,变成了抵御安南的边陲。朝廷将广西与广东西南诸州划分为“沿边”与“次边”,设计建立地方自保的军事机构和组织。
如果将这个区域置于更广阔的经济交流地图中,可以发现,广东西南一带尤其是海南正处于广州至阿拉伯的长程贸易路线以及沿北部湾内海贸易网络中。[1]宋代,朝野对于香料的渴求使得深藏于黎峒之中的名贵香料进入了朝廷的赋税体系,也诉诸时人的笔端。[2]这个岛屿由于贸易、迁客以及官员的努力,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