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的社会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现状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学理依据和相关法律规范、档案业界的实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研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知识本体库是较为理想的方式。

(1)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学理依据和相关法律规范、档案业界的实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吴品才(2012)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档案化保护。档案化保护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档案的共同属性、隐性知识的显化、文件资源组合理论、口述历史档案化理论和文档生命周期理论等。徐欣云(2013)指出,新来源观体现的是后现代档案思维,即档案来源的过程化、多样化和非集中化,这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民间性与无中心性相契合。这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张继(2010)首先回顾了国际法律中规定的非遗档案式保护的具体条款,并提出了档案式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为工作基础。罗宏炜(2015)指出档案管理在非遗保护的指导过程中的作用,建议非遗保护应遵循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同时加强与档案文献研究的结合。何永斌(2008)指出档案与非遗之间有内在的、天然的联系,非遗保护对档案学研究主体、客体具有深刻的影响。覃凤琴(2007)提出之所以要实现从“非物质”到“外化物质再现”,是因为原有的农耕文明逐渐被削弱乃至部分消失以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必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是国家法律法规中提出的重要方式之一,并且在现实中具有可行性,即通过建档、保存、传播、保护等方式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李珊珊、周耀林、戴旸(2011)指出,档案式管理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方法之一,文章在分析了非遗信息资源目前的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非遗信息资源档案式管理的瓶颈,并从建立建档协调工作组、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标准与实施细则、重视档案部门参与等方面提出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档案式管理瓶颈的方法。叶鹏、周耀林(2015)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属于档案研究和应用领域,档案工作的实践基础和经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效支持。需要扩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其实现机制、行为导向、内部协调和环境适应是构建非遗档案化保护制度的关键。建立非遗档案保护协调工作组的具体措施为以科技部门为主导,建立跨学科的合作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档案保护。覃美娟(2007)从档案的角度研究如何以建档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将无形变有形的创造,对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相关探讨,并提出一些设想。Song等(2011)以韩国开展的非遗建档实例为基础,讨论了保护和存储非遗文件的意义和方法、非遗文件建档的准备以及非遗文件的现场记录方法。

(2)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理论。周耀林、程齐凯(2011)指出,当前中国非遗档案管理主体较多,但互相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应考虑提出基于Malone群体智慧概念和实施模型的应对措施,以实现非遗档案管理体制的创新。王云庆、赵林林(2008)提出要及时建档的原则,包括及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档,以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的管理理念和做法。赵亚敏、王云庆(2006)首先对我国非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非遗的特点和保护的必要性,重点阐明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中的重要性和路径。谭必勇、徐拥军、张莹(2011)指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文化事业机构支持的多元化非遗档案管理机制。何永斌(2009)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原则,包括资源安全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整体生态、效益原则等。Munjeri(2004)从立陶宛历史资料的散佚情况研究入手,对遗产的真实性做了具体的论述,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实行非遗档案化管理可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知识本体库构建的研究。徐晨飞、倪媛、钱智勇(2015)采用分级、分步的方法进行本体构建,具体做法是以Protégé为开发工具,采用OWL描述语言,通过构建相应文献资源知识本体库,分析核心概念群及其内在联系,实现了相关文献资源的本体化数据库的构建。黄永(2016)的文章采用个案研究法,指出民族手工艺类非遗资源本体库构建的难点,并对相关影响要素进行了实际论证,最终设计并实现了融合文本和图像的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周耀林、赵跃、孙晶琼(2017)首先整理分析了关于本体化构建的非遗保护资源检索研究,使用本体理论和信息资源检索技术,完成了基于本体理论和语义学架构的非遗资源建设及基本框架研究。贾凤旭(2015)从计算语言学视角切入,以《周易》及其注疏文献为研究对象,使用XML语言对《周易》知识结构展开本体化建设。翟姗姗、刘齐进、白阳(2016)借助信息空间理论,对非遗资源数字化现状、资源描述、语义关联和揭示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将本体构建方法作为语义表达的主要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谈国新、侯西龙、庄文杰(2017)从非遗多媒体资源组织现状入手,进而论述基于本体的非遗多媒体资源组织现状,从而为非遗多媒体资源本体模型构建奠定基础,分析语义描述工具、领域概念集,并通过“度戒”进行实例分析与应用,从而指出本体在非遗多媒体资源组织中的可行性和价值。蔡璐、熊拥军、刘灿姣(2016)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非遗主体、客体、过程、成果和环境五大基本要素,运用本体理论的方法构建了非遗概念模型。Hassan(2013)探讨了尼日利亚Yorùbá世居民族文化遗产的本体化建设和知识结构。

综合国内外关于非遗建档保护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目前研究的几点趋势。一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建立档案的方法去保护,已有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法律法规及政策层面指出了建档保护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有学者提出把档案学的基本理论作为非遗建档保护研究的理论基础,目前提出的档案学理论主要有新来源观理论、口述档案保护与开发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横向运动理论等,而目前从社会记忆的视角开展非遗建档保护的研究较少,关于档案在新时代的记忆属性和档案解释与建构属性的研究也不是很多。二是对于非遗的认识,档案学者已经一致地将其视为档案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非遗档案管理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比如对其管理原则、体系、建档环节、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这种特殊的档案在建档流程及各环节中并没有依据档案学科建档规范和档案学基本理论去开展建档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稍显薄弱。三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保护方面,目前已有学者利用本体方法构建非遗资源知识本体库,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框架模型,因此,有必要对非遗建档保护从建档流程和利用本体方法实现非遗档案数字化的角度进行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