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本书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第一,多维度构建了电动汽车消费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讨论了各因素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效应,系统探讨了各因素的作用路径及各因素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对已有电动汽车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相关模型进行了修正和补充。第二,基于政策文本量化统计方法准确识别了私人需求侧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政策存量和政策结构,发现了现行政策的变化规律和演变趋势,明晰了不同类别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为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三,围绕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心理和行为响应,引入联合分析法,依据消费者对不同政策组合的评价,分析了消费者的政策偏好情况;将各类激励政策纳入面板数据模型,识别了它们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效应。这为相关政策实施序列和政策组合策略的完善提供了借鉴,丰富了个体消费领域和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内容。第四,提出了一个包含现有激励政策、环境税和排放权交易的全新政策优化体系,构建并界定了以经济激励为基础,以环境意识和心理账户为补充的三维政策作用机制,拓展了现有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框架体系,为各类能源环境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体系参考。第五,构建选择实验,将现有激励政策、环境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内化为实验中电动汽车的属性,对所提出的政策优化体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和计量分析,科学模拟和预测了各类政策的效果,丰富了电动汽车激励政策乃至其他公共政策研究的分析范式。
[1] 刘坚、高世宪:《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障碍与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第2期。
[2] 李岚淼、李龙国:《城市雾霾成因及危害研究进展》,《环境工程》2017年第12期。
[3] 丁志华等:《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性影响研究》,《资源科学》2014年第12期。
[4] 唐葆君、马也:《“十三五”北京市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潜力》,《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5] Nienhueser,I.A.,Qiu,Y.,“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Providing Renewable Energy for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A Choice Experiment Study”,Applied Energy 180,2016.
[6] Tang,B.,Wu,X.,Zhang,X.,“Modeling the CO2 Emissions and Energy Saved from New Energy Vehicles based on the Logistic-curve”,Energy Policy 57,2013.
[7] 唐葆君:《新能源汽车:路径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5。
[8] 田鑫:《新能源汽车模块化及对产业价值链的影响——基于产品架构理论的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15年第1期。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07。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2006。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5。
[12] 魏淑艳、郭随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工具选择》,《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21期。
[13] Zhou,Y.,Wang,M.,Hao,H.,“Plug-in Electric Vehicle Market Penetration and Incentives:A Global Review”,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5),2015.
[14] Li,W.,Long,R.,Chen,H.,Geng,J.,“A Review of Factors Influencing Consumer Intentions to Adopt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78,2017.
[15] Zhang,X.,Xie,J.,Rao,R.,“Policy Incentives for the Adop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across Countries”,Sustainability 6(11),2014.
[16] Zhang,X.,Xie,J.,Rao,R.,“Policy Incentives for the Adop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across Countries”,Sustainability 6(11),2014.
[17] 武玉英等:《京津冀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