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背景
一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三部委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1]。该文件共分8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建设“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旨在通过“一带一路”连通经济高度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圈。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是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的通道,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的通道,以及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的通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一带一路”被写入党章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中国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重大国策。它首先是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综合性、跨领域的顶层设计,其次是带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秩序的宏伟构想。作为长期国策的“一带一路”倡议是经济、政治、外交、军事、文化相互配合,中央、地方、企业、社会多层互动的全局规划。
“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和地方提供了有益的发展建设方案,对进一步开展多边、双边区域经济贸易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经济实力将成为亚欧地区乃至世界的贸易增长源,而且“一带一路”这种以线带面的合作模式将进一步提升沿线整体的合作水平,并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全球贸易格局重构。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为30.6%,其中,东南亚十一国GDP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的比重为10.8%,人均GDP水平略低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均值,属于中等收入偏下国家;南亚八国、西亚北非十五国、中亚五国、中东欧十三国、南欧九国、高加索三国、蒙古国GDP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比重分别为11.9%、13.6%、1.3%、12.0%、1.9%、1.0%和0.05%,南亚八国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地区,西亚北非十五国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亚五国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东欧十三国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南欧九国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加索三国属于高收入国家,蒙古国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一带一路”促进了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完善、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自贸区实践将从根本上改变区域贸易状况,使沿线区域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区域合作并不是相关国家经济力量的简单加总,而是通过合作产生协作力使经贸合作以加速度的方式推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世界将形成以亚欧为核心的全球第三大贸易轴心,推动全球贸易重构。而且,中国将位于太平洋和亚欧两大贸易轴心的中间位置,在未来全球贸易格局中发挥引领性作用[2]。2018年有60多个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累计同122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0份政府间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一带一路”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各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积极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对接。经济领域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目标来看,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有赖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融合、产业协同的维系。
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2011年,中欧班列全年开行仅17列,年运送货物总值不足6亿美元;2018年,累计开行突破1.2万列,年运送货物总值达160亿美元。2018年,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开通356条,国际航线增加403条,与沿线43个国家实现直航,每周约4500个直航航班。货物由最开始的电脑、手机等电子用品,逐步扩大到服装鞋帽、粮食、葡萄酒、汽车及配件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目前,中欧班列线路主要分布在德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波兰、白俄罗斯等国家[3]。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2013~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64691.9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4万个就业岗位,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5000亿美元,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82个,对外直接投资超过800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累计20.1亿美元。数据显示,中国与亚洲、大洋洲的贸易合作水平较高。2017年,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俄罗斯等国是中国最主要的“一带一路”贸易伙伴。截至2018年12月,亚投行成员已经达93个,来自“一带一路”的国家超过六成。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4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65家银行。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多边、双边投融资机制和平台发展迅速。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截至2018年4月底,我国与6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结成了1023对友好城市,占我国对外友好城市总数的40.18%。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旅游来往日益密切。2013~2017年,中国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境游游客由2013年的1549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2741万人次,年均增速达15.34%,同期沿线国家赴中国旅游数量由2013年的903万人次增加为2017年的1064万人次[4][5]。文莱、阿塞拜疆等1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游客开放落地签或免签。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国际旅游收入3851亿美元,其中约30.82%由中国大陆游客贡献。文化旅游相融合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2019年“欢乐春节”活动在包括5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的396座城市举办演出、展览、庙会等1500多项活动,例如,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继续与泰国旅游和体育部等合作开展第15届“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促进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交流交融、互学互鉴。
二 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
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宣布启动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在经贸合作方面的协定谈判。自2016年10月开展首轮谈判以来,双方通过五轮谈判、三次工作组会和两次部长级磋商,于2017年10月1日顺利实质性结束谈判。2018年5月17日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经济论坛期间,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傅自应与欧亚经济委员会执委会主席萨尔基相及欧亚经济联盟各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6]。2018年12月6日,欧亚经济最高理事会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会议决定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及其成员国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正式生效[7]。
“欧亚经济联盟”计划最早来自俄罗斯在2014年3月提出的跨欧亚发展带构想[8],试图以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和加工基地、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为依托,以西伯利亚大铁路、东方石油管道、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为主干,吸引欧洲和亚洲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形成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成从欧洲大西洋到亚洲太平洋的交通、能源、电信一体化的发展带,以此为抓手实现对西伯利亚和远东最大限度的开发。
2014年5月2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白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订了“欧亚经济联盟”条约,2015年1月1日起该协议正式生效[9]。“欧亚经济联盟”三个成员国之间将会取消签证限制,在这一区域内可以自由旅行,中蒙双方对“欧亚经济联盟”的重要性都做出充分肯定,积极寻求三者之间战略决策的契合点。针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俄罗斯积极响应,寻求跨欧亚发展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相应制定了专门针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发展的战略纲要和规划,通过具体落实欧亚铁路建设组建欧亚经济联盟,作为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平台,完成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开发的崭新布局。
欧亚铁路建设作为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的重要手段与目标,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催生旺盛的市场需求。俄罗斯铁路保障了其86%以上的货物运输(不包括管道运输)和约32%的旅客运输,中国铁路同样承担着规模庞大的货物和旅客运输任务。俄罗斯政府认识到铁路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于2008年6月批准了2030年前俄罗斯联邦铁路运输发展战略,提出了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方向以及评价指数。按照该战略,计划建设超过2.07万千米的新铁路(货运铁路、具有重要战略和社会意义的高速旅客运输线路),同时,铁路网密度将提高24%,消除铁路通行能力的限制。渝新欧(重庆)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主要组织重庆(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杜伊斯堡(德国)的定期铁路集装箱运输。2013年,重庆—杜伊斯堡国际铁路开行集装箱列车30班次,运输集装箱2792标箱,比2012年下降了12%。2014年前4个月,该铁路开行集装箱列车6班次,运输集装箱495标箱,比2013年同期增长21%。2014年5月俄联邦总统普京访华时签订的重要文件体现了上述中俄合作方向。访问期间,中国铁路总公司与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计划发展中俄边境铁路通道,加强铁路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铁路通行和运输能力,扩大中俄铁路国际旅客和货物运输规模。双方将进一步完善运输组织流程,优化口岸工作。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合作制订和实施铁路专用无线通信系统(GSM-R)、宽带通信系统(eLTE、LTE-R)、音频和视频会议系统开发计划,提高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的现代化水平。以建设西伯利亚大铁路为依托,有利于带动石油和天然气运输管道的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群与现代科学工业园区的建设,这有利于俄罗斯发展突破性新技术,如热核能源、太阳能、纳米材料、复合材料、激光机床、航空发动机、生物光子技术和磁悬浮运输系统等,这些高新技术将有利于推动“欧亚经济联盟”的实现。
三 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
早在2008年,蒙古国就通过了《基于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全面发展战略》,要求不仅要建成同中俄两个邻国相连的欧亚跨境运输线路,而且还要租用其他国家港口开展海上运输。2011年蒙古国政府还通过了国家铁路网规划,要建设“三纵一横”铁路网,将俄罗斯与中国过境运输公路连接到一起。蒙古国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滞后,这与交通基础设施不发达、缺少出海口有很大关系。中蒙俄间目前有五条跨境交通走廊,其中最早、最重要的一条是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出发经蒙古国的乌兰巴托、扎门乌德,经中国内蒙古的二连浩特,终点是天津。这条线路为蒙古国提供了太平洋出海口,有利于其搭乘亚太经济快车,利用亚太经济蓬勃发展的机遇。然而,天津港现在运输任务繁忙,已经大大限制了对蒙古国货运转运的能力。蒙古国现在在国内修建了几条铁路,目的是要将开采、加工和出口连接起来,但尚无力扩大对外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因此,蒙古国需要新的出海通道,扩大矿产等资源的出口规模[10]。2013年,蒙古国提出要建设连接中蒙俄三国的铁路、公路、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五大通道”,通过互联互通实现三国乃至本地区贸易便利化,激活蒙古国的过境潜力,实现经济增长。
2014年,蒙古国把这“五大通道”正式升格为“草原之路”发展战略。蒙古国“草原之路”的建设目标之一是建设一条高速公路。从阿尔坦布拉格开始,向乌兰巴托延伸,最后连接扎门乌德,全长997千米。同时,还要完成1100千米电缆线路的铺设,以及天然气和石油运输管道的建设。建设工期为2~3年。参与建设的企业有大约1000家国内公司、30家国外公司,计划将会创建30万~40万个固定工作岗位和临时工作岗位。2014年进一步通过决议,将在与中国邻近的两段铁路采用与中国相同的标准轨,实现与中国铁路网的接轨。此外,蒙古国希望在天津建立专属经济区,同时打通乌兰巴托到天津港的出海通道[11]。据蒙古国经济发展部预测,“草原之路”项目一旦建设运行,将会在蒙古国全国范围内增加投资、扩展能源和矿业的发展空间,也将会提升蒙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2014年9月2日,蒙古国政府正式成立了“草原之路”专门工作组,负责推动“草原之路”项目的实施,将“草原之路”这个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计划。
2016年,蒙古国在“草原之路”倡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之路”纲要。该项目规划实施的内容包括发展蒙古国的交通运输、能源、通信、矿业、工业、旅游领域,通过与邻国互联互通,实现贸易便利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相比“草原之路”,“发展之路”突出的特点是注重经济多元化发展。第一,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农牧业产品加工园区;不局限于传统能源;注重生态保护。第二,不仅强调国内铁路与公路建设,而且对连通“亚欧大陆桥”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其中包括亚欧的信息互联网络。但是,蒙古国政府财政投入有限,国内人口密度低,人力资源匮乏,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难度较大,必然要寻求外部合作,核心的合作对象必然是中俄两个邻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