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案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郭淑芬[1]

资源型地区是以资源开发与相关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一类地区。在我国,有多个层次的资源型地区存在,如资源型城镇、资源型县域、资源型城市、资源型省份等。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确定了262个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这类地区作为一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也极大地满足了全国经济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的巨大需求,保障了国家的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

然而,多数资源型地区在发展中出现了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环境质量下降、资源枯竭等问题,造成区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矿产资源型地区是其中的典型,众多地区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从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来看,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开采的推进会逐渐枯竭,本身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同时,在制度和技术条件的局限下,资源型产业可能会表现出明显的负外部效应。比如,在采掘、加工、运输等环节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在政府规制缺位的情况下,资源开发企业可能会忽视或者逃避环境保护的责任,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资源型企业选择的技术路径不科学,也会直接导致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就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来说,单靠廉价的天然生产要素难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以资源产业为基础的比较优势非常脆弱,难以持续发展,需要通过转型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并驱动实现新发展。

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做了有益探索,比如德国鲁尔区、法国洛林区等,且基本完成了经济转型,积累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在中国,也产生了辽宁阜新、河南焦作等成功案例。实践证明,资源型地区能够而且必须通过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作为典型资源型省份,长期高强度资源开发所导致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较为突出。而且,近年来正在发生的世界能源格局的若干重大转变与清洁能源转型的持续发展,必将对中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带来深刻冲击。能源需求迈向新阶段,致使煤炭减量化成必然趋势。这就势必要求山西经济加快转型发展。

多年来,山西省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转型路径。2010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10〕2836号),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题的、全省域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验区建立以来,全省上下不断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路径,涌现出孝义市、大同市等取得较突出转型成效的地区。

本成果面向全球,选择典型资源型地区(或曾经的典型资源型地区)如英国“海煤之城”纽卡斯尔、德国“能源之都”鲁尔区、美国传统能源城市匹兹堡、中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煤城阜新以及典型因资源而衰竭的云南东川等进行案例研究,旨在深入剖析这些地区转型的历程,提炼其转型经验或教训,为山西省深入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以及我国其他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同时,基于经济主体资源型企业转型的重要性,选择海亮集团进行了案例研究。

通过众多案例研究发现,资源型地区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经历多个阶段、多次转折。政策导引、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自下而上”的分散决策模式能够提高转型效率,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机遇。要实现资源型城市功能的完善与发展,邻近城市间的联动、产业重组具有重要性,资源型企业着力培育动力能力是其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

本成果共计十一章。第一章到第五章主要是对国际上一些典型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历程、做法与经验,运用规范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从历史视角、政策视角、体制机制视角等进行多角度分析;第六章到第十章主要是对国内的一些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成功转型经验或失败教训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炼梳理出对我国其他资源型地区转型的启示;第十一章对基于企业层面的转型进行研究,案例企业选择了海亮集团,运用纵向案例分析法对该企业的转型做法进行了深入挖掘,可为我国类似资源型企业深化转型提供借鉴。


[1] 郭淑芬,山西财经大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