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国外智库论中国与世界之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印度的战略困境:“四方安全对话”既脆弱又必要的原因

Dhruva Jaishankar[1]

原文标题:India's Strategic Dilemma:Here's What Makes the Quad Both Valuable and Necessary

文章框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向欧亚大陆和印度洋地区提供了由国家支持的融资;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政府都开始认识到与中国接触的局限性,并寻求其他方式更好地应对中国的崛起。

观点摘要:

1.和许多其他国家一样,印度正在接受中国崛起。中国的崛起十分迅速,并在许多方面对全球经济有利。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向欧亚大陆和印度洋地区提供了由国家支持的融资。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做出的一个回应就是加强其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其他三个海上民主大国——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战略关系。印度与这三个国家的接触通常是双边或三边的,包括“四方安全对话”和海军演习。但事实证明,这四个国家走到一起的想法具有惊人的争议性。印度、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国家对话被广泛地称作“四方安全对话”。“四方安全对话”的优点已经被广泛讨论了十多年。但很多人对“四方安全对话”是什么、如何演变以及其成立的意图仍存在许多误解。

2.在成立初期,“四方安全对话”实际上包含两项活动。一项是2007年5月在马尼拉举行的一次东盟地区论坛对话,四国的外交部官员参加了这一对话。另一项是2007年9月在孟加拉湾举行的一次海军演习,包括四国以及新加坡在内的五个国家派出25艘军舰和2万名军事人员参与了此次演习。对此中国做出严厉回应,认为这是对中国发展的遏制。这些举动在印度引发了许多争议,左派政党举行了抗议活动。最终澳大利亚叫停了这一活动。2008年2月,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宣布不再对“四方安全对话”这一论坛感兴趣。这四个国家的政府曾探讨过与中国达成和解的可能性,有时是以牺牲与其他三个民主大国之间更深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为代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四个国家的政府开始认识到与中国接触的局限性。这就是“四方安全对话”再次启动的原因。2017年11月,四国外交部官员再次在马尼拉举行会晤,印度外交部将此次会晤称为“印太磋商”。


[1]Dhruva Jaishankar,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驻印度研究员。来源: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美国智库),2018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