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追高来村基本状况及农村贫困特征
一 追高来村基本状况
追高来村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延伸的最后一个山脉,是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县和省级层面深度贫困县这三重范围内的典型贫困村庄。追高来村基本情况如下。
(一)自然条件具有高寒山区特征
包括追高来村在内的腊尔山镇具有高寒山区的特征。一方面,凤凰县是山区县,境内多山,其山属云贵高原延伸部分,系武陵山南支山脉,自西北向东南呈三级台阶递降地势。凤凰东部及南角的河谷丘陵地带为第一级台阶,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气候较温暖。东北到西南的中间地带为第二级台阶,海拔在500~800米,以中低山和中低山原为主,地势较平缓开阔,谷少坡缓,气候适中。西北部中山山原地带为第三级台阶,腊尔山镇就处于该台阶,海拔在800米以上,最高点为腊尔山的梳子坡,海拔1117米,边缘地带峰峦连绵,谷深坡陡,为中山类型,气候比较寒冷。另一方面,凤凰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但西北部中山山原却有北亚热带的性质。由于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差异,凤凰县气候分为西北高寒山区(腊尔山区和山江区的北半部,海拔800米以上)、较暖区(吉信区和城郊区的南部地区)、其余地区(界于上两类之间)三个类型。[13]
(二)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腊尔山属山区,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其一,腊尔山河流坡降较陡,植被条件相对较差,汇流时间快,引起洪水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大。其二,腊尔山地处高寒山区,每年12月至次年2月经常出现冰冻积雪,往往出现连续5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严重冰冻天气。比如,1981年1月24~31日,冰冻严重,凤凰县城至腊尔山的车辆停开6天,导致人畜受灾、农作物受损、交通中断。其三,腊尔山平均每两年遭遇一次因暴雨而发生的山洪灾害及其他地质灾害。其四,腊尔山属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有溶洞塌陷、泥石流等。[14]
(三)地理位置偏远,生产生活条件较差
追高来村虽然距腊尔山镇政府只有1.5公里,但距离凤凰县城39公里,距离湘西州州府40多公里,远离经济社会活动中心(大城市),接受的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其所处的腊尔山镇人流量相对较小,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完备度不高,道路通达度一般。虽然腊尔山镇有到凤凰县城的公共班车,但每天只有两趟往返,遇到下雪冰冻天气,就有可能无法通行。
直到2017年上半年,追高来村尚未修通自来水;除了村委会和15户村民自己通过移动通信联通网络,村里未整体开通互联网、有线电视、有线广播;还有1.5公里通村道路没有硬化;虽然手机移动信号全覆盖,但通信信号不稳、不太强。[15]
(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追高来村辖9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寨。2017年初,全村有276户1343人,其中劳动力804人。[16]2015年,追高来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03元,在腊尔山镇19个村中排第15名,相当于腊尔山镇平均水平的78.7%,相当于凤凰县平均水平的48.1%,相当于湖南省平均水平的31.9%,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7%。[17]
截至2017年1月,追高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3.5%;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6人,占全村总人数的36.9%。[18]
(五)该村属于苗族聚居村落,苗族文化底蕴深厚
追高来村所属的腊尔山,是中国东部苗族的核心地区,属明清边墙外的“生苗区”,原来是红苗集中的地方,所以又被称为红苗故里。腊尔山民风淳朴,苗族文化底蕴深厚。2017年初,追高来村有276户,绝大部分为苗族户;[19]1343人,97%以上为苗族。年长的苗族农民均用苗语相互交流,有过外出打工、经商经历的人,可以用普通话交流。苗族农户喜欢以苗歌传情交流、以花鼓会友。
追高来村所在的苗区至今仍保持不少苗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如同姓禁婚、出远门忌讳农历初五、十四、二十三;石家建灶在进屋时左边一间,吴家火堂一定建在进屋右边一间;出丧时,死者脚先出;病人住院回家,未断气的脚先进屋,已断气死了的头先进屋;见血而死或死于屋外,苗语称“打将”,意为恶鬼,此类死法不准入屋内;石家不准吃狗肉;正月初,辰巳日不准挑水进屋(意为和龙抢水将遭天谴);正月戌日不准扫地(意为扫地会多跳蚤);正月初一不准吃饭(意为吃饭会多蚊子);农历一月、七月不准办婚事;药师(即苗族草医医生)不准吃狗肉,吃了狗肉后药方不灵等。苗家重要节日有春节、重阳节,其次还有七月半、元宵节、清明节等。[20]
苗族是一个十分信奉祖先的少数民族,相关节日和仪式有清明、祭祖仪式。一般办祭祖仪式的原因有五种,分别是连年不顺、经常得病、财运不佳、求子、欠祭。仪式请地方苗族道士来主持,仪式相当隆重,需大请客、大花钱。祭祖礼品比较丰盛,需一头三年以上的公羊、一头120斤以上的黄花黑母猪、三只一年以上的大公鸡、30斤以上的年糕、香纸300斤以上等。祭祖时间要满三天三夜。另外,苗族人很重视苗族节庆,每逢隆重节日如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他们会相聚在一起庆祝。腊尔山素有“龙灯之乡”的美称,每年春节都要举行舞龙灯活动。
苗族人有团结互助习惯,平时生活中小到农忙农事,大到结婚宴请村民都相互帮忙。不过近年来,这种互助行为逐渐减少,农忙农事基本需要花钱请零工了。
(六)有一定发展潜力和后劲
一方面,追高来村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具有高山特色农产品开发优势。全村总面积4.48平方公里,耕地1890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126亩),园地面积258亩,林地面积673亩,人均耕地1.41亩。[21]由于地处高寒山区,没有工业污染,具有开发绿色生态特色农产品的先天条件。另一方面,追高来村苗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潜力。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公共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落后,追高来村农民与外部连接受阻,长期处于欠发展状态,富饶与贫困并存。
综上所述,追高来村地处凤凰县第三台阶,属于高寒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差等原因导致其发展经济机会不足,限制了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民收入较低,贫困面较广。可以说,追高来村是国家扶贫攻坚武陵山片区内深度贫困县核心区域的少数民族深度贫困村,具有特殊集中连片区域的贫困缩影特征,在深度贫困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图1-1 追高来村景色
(吴剑生、刘诗谣拍摄,2018年9月)
二 追高来村贫困状况、主要特征
(一)贫困状况
受历史、地理、生态、区位、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追高来村所在的腊尔山镇经济社会一直欠发展,因此,中央、省、州、县一直特殊关怀腊尔山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1994年3月,国务院制定和发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决定力争在20世纪最后七年,集中力量,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同年9月,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支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意见》,举全省之力支持湘西扶贫攻坚。12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下发《关于实施“六六温饱脱贫工程”的意见》,把凤凰的腊尔山、两林、禾库等7个乡镇列为州特贫乡镇。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确定腊尔山、两林、禾库等19个乡镇为省“八七扶贫攻坚”重点乡镇。此后,包括追高来村在内的腊尔山镇一直是扶贫重点乡镇。
表1-1报告的是2013~2016年凤凰县各乡镇的贫困人口分布情况。2013年底,腊尔山镇贫困发生率为34.6%,是凤凰县17个乡镇中贫困发生率第三高的乡镇,比凤凰县平均的贫困发生率高7.2个百分点。腊尔山镇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的比重为6.8%,比其农村人口占全县农村人口的比重(5.4%)高1.4个百分点。2016年初,腊尔山镇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的比重为7.5%,比2013年初的该比重高0.7个百分点。说明腊尔山镇相对其他大多数乡镇,不仅贫困面广,而且脱贫难度大,凤凰县贫困人口有继续向包括腊尔山镇在内的“两山”地区集中的态势。
表1-1 凤凰县各乡镇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续表

追高来村是凤凰县贫困村,也是腊尔山镇贫困村。从表1-2可以看出,2013年底,追高来村贫困发生率为36.9%,是腊尔山镇19个村中贫困发生率第11高的村,比腊尔山镇平均贫困发生率高2.3个百分点,比同一镇的夺西村贫困发生率高11.2个百分点。追高来村贫困人口占全镇贫困人口的比重为7.4%,比其农村人口占全镇农村人口的比重(6.9%)高0.5个百分点。2016年初,追高来村贫困人口占全镇贫困人口的比重为6.9%,比2013年初的数据低0.5个百分点。说明追高来村在腊尔山镇的贫困状况比较严重,但减贫效果相对其他部分村要好。
表1-2 腊尔山镇各村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二)贫困特征
如上所述,追高来村是国家扶贫攻坚武陵山片区内的深度贫困县的核心区域的少数民族深度贫困村,具有特殊集中连片区域的贫困缩影特征。其贫困特征与其他农村社区相比,既有共性,又具有特殊性。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七点。
1.贫困主要呈现为“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
如上所述,包括追高来村在内的腊尔山镇是扶贫重点乡镇,得到了凤凰县各种扶贫政策的支持,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贫困人口稳定减少,贫困程度得到有效缓解,“吃不饱、穿不暖、住不上”类型的绝对贫困现象已经基本消灭。目前的反贫困已经从以解决低层次温饱问题为特点的消除“极端贫困”“绝对贫困”,转变为以缩小收入差距为特点的消除“转型性贫困”[22]、“相对贫困”。目前,追高来村的贫困不是缺衣少食的“绝对贫困”,而是发展能力不足导致的“相对贫困”。也就是说追高来村扶贫已经从以实现温饱、巩固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进入一个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提高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的新时期。另外,追高来村的贫困不仅呈现收入低的特征,还表现为教育、健康、资产、生活标准等多维贫困。
2.人力资本贫困特征明显
2017年2月,课题组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在追高来村共选取了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31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问卷调查。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包括家庭成员163人,31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包括家庭成员164人。下面,我们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对追高来村贫困状况进行分析。
从表1-3可以看出,追高来村人口患有长期慢性病、大病或残疾的比重为17.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该数据比整体的略高,为18.4%;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该比重比整体的略低,为16.0%。显然,追高来村人口身体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更差。
表1-3 追高来村农村人口身体健康状况情况

从表1-4可以看出,追高来村超过一半的人口是文盲或只上了小学,超过六成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是文盲或只上了小学。
表1-4 追高来村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情况

从表1-5可以看出,追高来村接近三成的劳动力是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无劳动能力但有自理能力或无自理能力的,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劳动力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但有自理能力或无自理能力的占比最高,达到29.5%。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追高来村贫困人口身体素质较差、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能力较低,因此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追高来村不仅贫困人口身体素质较差、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能力较低,非贫困人口在这些人力资本方面也不容乐观,其与贫困人口的差异并不大。因此,要实现追高来村整体稳定脱贫,防止新增贫困人口或脱贫人口返贫,必须在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的同时,普遍提高村民的身体素质、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
表1-5 追高来村农村劳动人口劳动能力情况

3.贫困人口主要经营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增收渠道较窄
历史、地理、生态、区位、文化等因素限制了追高来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产生活基本呈现这样的图景:年轻力壮的村民基本都外出务工、经商,老人、小孩、病人、残疾人、妇女留在村里从事传统农业。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为务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的份额都较小,村民的增收渠道较窄。
表1-6、表1-7与表1-8分别报告了2016年追高来村农户收入和收入构成情况。从表1-6、表1-7与表1-8可以看出,追高来村家庭收入及收入来源具有一定的阶层差异。建档立卡户家庭收入及家庭人均收入相对非建档立卡户或村平均水平,都比较低。虽然追高来村村民家庭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但建档立卡户家庭对转移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的依赖更大,且建档立卡户转移性收入水平大大高于非建档立卡户。
具体而言,建档立卡户家庭总收入、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追高来村平均水平的81.3%与95.1%,相当于非建档立卡户的66.2%与89.8%。[23]建档立卡户家庭人均农业经营收入水平相当于村平均水平的90.4%,只相当于非建档立卡户的80.9%;建档立卡户家庭人均非农业经营收入只相当于村平均水平的32.8%,更是仅相当于非建档立卡户的18.0%;建档立卡户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相当于村平均水平的82.9%,相当于非建档立卡户的68.6%;建档立卡户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仅相当于村平均水平的26.0%,更是仅相当于非建档立卡户的13.6%。但是,建档立卡户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水平,大大高于村平均水平(相当于村平均水平的142.1%),更是大大高于非建档立卡户的水平(相当于非建档立卡户的294.0%)。
表1-6 2016年追高来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情况

包括建档立卡户、非建档立卡户在内的追高来村农户家庭收入来源,按份额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也就是说,包括建档立卡户、非建档立卡户在内的追高来村农户都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农业经营收入只占家庭总收入的5%~7.6%,非农业经营收入只占家庭总收入的1.4%~8.2%,而财产性收入的份额就更小了,不到1%。
表1-7 2016年追高来村家庭收入构成情况

但是,建档立卡户与非建档立卡户的收入来源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其一,虽然工资性收入是贫困户最大的收入来源,但建档立卡户工资性收入份额比村总体低6.4个百分点,比非建档立卡户的更是低了11.5个百分点,建档立卡户工资性收入的优势大大小于非建档立卡户。我们在村里访谈的时候了解到,虽然有些建档立卡户也有人在外务工,但因为他们受教育水平低、没技能,只能干建筑工地小工或季节性到洞庭湖割芦苇等收入较低、稳定性差的工作,有些建档立卡户的劳动力因为家里有老人、病人需照料,不能外出务工,只能在家附近间歇性地打零工。这些都是建档立卡户工资性收入不高的原因。
其二,转移性收入同样是非建档立卡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建档立卡户转移性收入份额比村总体高11.9个百分点,比非建档立卡户更是高21.5个百分点,建档立卡户转移性收入的份额大大高于非建档立卡户。这部分说明目前政府主导的精准扶贫的瞄准率是比较高的,减贫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其三,建档立卡户与非建档立卡户的农业经营性收入份额差异最小,但非农业经营性收入的份额差异又比较大。建档立卡户农业经营性收入份额比村总体低1.4个百分点(是村总体的78.1%),比非建档立卡户低2.6个百分点(是非建档立卡户的65.8%)。建档立卡户非农业经营性收入份额比村总体低3.8个百分点(是村总体的26.9%),比非建档立卡户低6.8个百分点(是非建档立卡户的17.1%)。这是因为追高来村村民拥有的土地资源、农业实用技术、农业生产固定性资产等农业经营要素的差异不太大,或者说追高来村村民大多还在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而建档立卡户在需要资本、人力、经营能力的非农业经营方面劣势凸显,其与非建档立卡户的非农业经营收入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其四,建档立卡户与非建档立卡户的财产性收入份额都很小,但非建档立卡户财产性收入份额约是建档立卡户的7倍。
同样,家庭人均收入构成情况与家庭总收入构成情况基本一致。
表1-8 2016年追高来村家庭人均收入构成情况

综上所述,2016年,追高来村建档立卡户主要依赖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农业经营收入也是其重要收入来源。但由于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差异,相较于非建档立卡户,建档立卡户在打工、经商以及从事非农经营方面都处于劣势;而在获得政府资助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在农业经营方面,与非建档立卡户的差异较小。也就是说,追高来村建档立卡户原本收入来源主要为经营农业和外出务工,且外出务工的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增收渠道较窄。正是由于政府转移性收入的大力支持,建档立卡户的收入才得以有目前的水平。
4.“橄榄形”贫困问题突出
如上所述,从收入水平看,追高来村建档立卡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相当于追高来村平均水平的95.1%,相当于非建档立卡户的89.8%。显然,追高来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呈现一定的阶层差异,但建档立卡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与全村平均水平差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这一方面说明,追高来村贫困的认定,不仅遵循收入贫困的标准,还遵循“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多维贫困标准。另一方面也说明,追高来村徘徊在收入贫困标准边缘的人口占据了相当比重,呈现“橄榄形”贫困。
另外,从我们的问卷调查数据可以得出,2016年追高来村建档立卡户家庭人均纯收入高达9649.5元,远远超过2016年国家贫困线(2952元左右,各地略有差异,相当于2010年可比价的2300元),其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我们了解到扶贫部门和统计部门测量收入时的口径是不一样的,可能我们调查问卷测量收入的口径和统计部门也有差异。扶贫部门在测量收入时,对于政府转移性收入中的一些项目是不计入的,其理由是有些政府转移性收入不是经常性收入项目,比如一些临时性救助项目的补助及一次性补助等。各地的政府转移性收入的项目是不同的,各地扶贫部门测量收入时的口径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在问卷调查时,将被访户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按不同细项分类相加汇总后得到的家庭收入和家庭人均纯收入,会远远高于扶贫部门测算的收入。
其二,我们问卷调查时,被访户各项收入的细项,基本按照被访者报告的计入,有些被访者记不住的,我们就按照被访者报告的内容计算、整理后再计入。比如农业经营性收入,我们按照被访户在2016年经营的土地面积、种植农作物、单产、单价计算毛收入,然后扣除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得到被访户农业经营收入。这是由农户回忆得出的结果,与统计局样本户记账式得到的相关收入数据相比,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但这种偏差,应该不会影响我们对追高来村居民收入及贫困问题的总体分析。当然,我们调查的2016年追高来村建档立卡户家庭人均收入远远超过2016年国家贫困线,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凤凰县在中央脱贫攻坚行动的统一部署下,所做出的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各种努力和扶持措施的成效。
5.贫困的代际传递和“贫困的代际逆传递”现象凸显
追高来村不仅具有比较明显的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还具有“贫困的代际逆传递”现象。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指在一定的地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复制、延续,使子代重复父代的贫困境遇。[24]“贫困的代际逆传递”指的是父代基于自身的人生任务、对子代的价值期待和情感寄托,通过自我剥削的方式将资源无条件地输送给子代,以此来完成家庭再生产,帮助子代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等,从而造成代际压力不断向父代传导、资源不断流向子代、养老空间被不断挤压的社会现象。[25]
一方面,受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和农民人力资本积累程度低等内部因素的影响,追高来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贫困程度较高,贫困脆弱性明显,进而出现贫困代际传递发生率高的特征。另一方面,家在追高来村村民心中具有无法取代的意义,维持家庭的再生产是他们人生首要的任务。在家庭再生产过程中,父辈或是欠下巨额的债务或是以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和老年生活为代价,为子女读书、结婚和照顾孙辈而辛勤劳动、节衣缩食,通过自我剥削的方式将资源输送给子代。在贫困家庭中,出现这种明显的“贫困的代际逆传递”现象。
6.追高来村“特殊贫困群体”较多
我们调研发现,追高来村存在较多的贫困光棍汉和老人、留守儿童。村里目前有30多个30岁以上仍未成家娶亲的光棍汉,这些光棍汉大部分是因为家里穷而娶不上亲。另外,由于“贫困的代际逆传递”,追高来村存在部分老人贫困群体,他们的子女或外出打工或成家另立门户,留下孤独的老人自己耕种田地艰难度日。还有,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经商、务工了,那些贫困家庭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一般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在身边抚养、上学,只能将孩子留在村里请爷爷奶奶辈的老人照看,孩子也就成了留守儿童。
7.追高来村“客观贫困”与“主观贫困”存在一定偏差
2017年2月和8月,我们在追高来村的两次调研发现,追高来村的“客观贫困”与“主观贫困”存在一定偏差。据我们入户访谈的情况来看,部分建档立卡户在接受访谈时,一边对政府扶贫政策表达感恩,一边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并对今后的生活有比较好的预期。例如,一个有三个孩子正在外面接受高等教育的建档立卡户告诉我们,他家享受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包括产业扶贫(优质稻、稻花鱼、养殖等项目)、危房改造(他家属于危房重建)、教育扶贫(三个孩子上大学时的一次性资助)等。虽然三个孩子在外上大学费用较高,目前家庭经济情况紧张,但他在外打工,他老婆在家务农,他觉得生活很幸福,没太觉得自己有多苦有多穷,咬咬牙三四年过后,孩子毕业工作了,他就轻松了。当然,也有部分非建档立卡户会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情况比部分建档立卡户还要困难,自己没有享受扶贫的优惠政策,村里的精准识别(也就是“客观贫困”识别)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