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对阿卜杜胡·哈勒的研究成果不多,而且研究也不够深入,见诸的成果主要是两篇学术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邹兰芳教授在《2010年阿拉伯小说布克奖尘埃落定》一文谈到哈勒获得阿拉伯小说布克奖的情况,开启了国内对阿卜杜胡·哈勒的研究之维。北京外国语大学薛庆国教授在《乱世中的阿拉伯文学盛宴》一文中也谈到哈勒获得阿拉伯小说布克奖的情况,进一步拓展了国内学者对哈勒的研究视野,但是这两篇论文只是将哈勒的作品作为例证佐证其研究观点,尚未对其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也未能提及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方法等问题。
阿拉伯学术界对阿卜杜胡·哈勒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以评论性文章和部分学术论文为主,在阿拉伯世界研究全文数据库、Al Manhal阿拉伯语电子期刊、阿拉伯语电子书(KAEL)等数据库中尚未见诸专著出版。沙特吉赞大学文学和人文学院麦基迪·哈瓦基博士认为小说《“淫乱”》中的恐惧元素是基于对人物、语言、时间和空间的构建,具有社会现实的指向性。叙利亚作家、文学评论家穆罕默德·里巴尼在研究了小说的叙事结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后,探讨了沙特石油大发现前后沙特女性地位问题。摩洛哥伊本·图法勒大学文学评论家祖胡尔·克拉姆分析了小说中的战争元素,探讨了也门人与沙特人、旅居沙特也门人与也门本地人以及阿拉伯人与西方人之间的自我和他者身份转化的问题。沙特阿卜杜·阿齐兹大学阿丽亚·巴克尔从空间及其指向性、宗教形象和文本与死亡关系三个方面探讨小说中的宗教命题。该校穆罕默德·哈奇在其硕士论文中从后现代他者理论出发研究小说中的战争、爱情和死亡问题。这些研究主要从叙事学和后现代理论出发对文本进行分析,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小说的叙事艺术。但是由于哈勒的小说属于现实主义的文学范畴,准确说,应该属于一种新的现实主义。沙特前劳工部大臣、诗人、小说家贾齐·古赛伊比认为:“一个人能够通过小说淋漓尽致地折磨你、磨砺你,那他一定是一个天才小说家”(古赛伊比,2004),哈勒借助于文本批判性的主题反映社会现实,揭露人性的黑暗和丑恶,从而引发读者的反思,因此哈勒的小说叙事现实性是其创作的核心元素,有必要对哈勒小说的叙事主题、叙事手法及其现实指向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许多阿拉伯学者关于沙特小说发展历程的专著中,对阿卜杜胡·哈勒及其作品也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研究小说的叙事手法。沙特阿卜杜·阿齐兹国王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哈桑·尼阿米认为《黏土》无论在小说主题还是艺术手法上,都是沙特小说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作者论述了小说中的童话和神话叙事结构,但是没有继续深入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艺术手法特点,造成文章说服力不足。沙特文学评论家塔米·萨米利尽管从小说的主题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探讨了阿卜杜胡·哈勒笔下的乡村记忆、女性角色的特点、战争文学以及宗教形象等问题,但是作者过于求全责备,使论述全而不精。
总之,国内学者对阿卜杜胡·哈勒的研究尚未起步,而国外学者尽管对哈勒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从叙事手法、后现代理论等方面展开研究,从而确立了哈勒在沙特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哈勒的作品多涉及沙特社会的敏感问题,因此阿拉伯学者,特别是沙特学者往往忽略对哈勒作品的叙事主题的探讨,未能深入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指向性问题,缺乏对历史建构和人文主义关怀等问题的探究,也就难以发掘哈勒在小说创作中的真正意图和创作模式,因此对于阿卜杜胡·哈勒小说创作现实主义的考察,特别是现实指向性和批判性成为本论文研究的核心,同时对小说叙事主题的深入探讨也展现了哈勒在推动沙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