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与遗产:第二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陈飞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它跨越中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8省区,经蒙古、俄罗斯最终通达欧洲其他国家。从17世纪开始到20世纪初,中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个产茶省份的红茶、黑茶通过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大商道销往蒙古、俄罗斯及欧洲各国,随着一条条运茶驼道的延伸,欧洲的文明与中华文明在这里交汇,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和欧洲借这条商道交换着物质与文明。

为了推动万里茶道申遗工作,让外界了解宜红茶及其茶道的历史、线路、文化遗迹及其特殊价值,为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供学理和资料支持,2017年9月22日至24日,由湖北省鹤峰、五峰和湖南省石门三县人民政府以及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三峡大学民族学院联合举办的“线路与遗产: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鹤峰县走马镇召开。来自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武汉大学等21家文博、科研单位和高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会议围绕万里茶道研究、宜红古茶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容美茶的历史与文化挖掘等主题进行学术研讨。此次研讨会共收到41篇论文,收录专家发言5篇。集结印制本《线路与遗产:第二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论文集共分专家发言、宜红古茶道文化遗产研究、宜红茶历史与文化研究、“容美茶”历史与文化研究、万里茶道研究五个部分。

专家发言部分共收录有5篇发言文稿。为助推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专家们从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研究内容上专家指出:宜红古茶道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遗址点,应聚焦在古茶园、作坊、工厂、店铺、运输方式、相关联的城市、聚落、文化景观,以及与茶文化交流相关的人物、风俗、事件的保护和利用之上。同时,人类在受到自然环境制约与影响的同时发挥强大主观能动性,通过特定的族群文化与智慧改造自然要素为己所用,最终与自然环境形成良性互适、和谐有序、持久延续的状态,所以在研究思路上,学者们要加强万里茶道上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组合型遗产点的整体价值大于内部单个遗产要素简单相加的总和,相关的学术研究和遗址保护则应紧紧围绕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来开展。

宜红古茶道与宜红茶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两部分,共收录26篇专家论文。论文博古通今,用历史的眼光看现在的宜红茶与宜红古茶道。文中指出宜红古茶道是武陵山区东北缘连接五峰、鹤峰和石门三县的一条重要的贸易与文化线路,是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明宜红茶的起源、宜红古茶道和宜红茶的价值、宜红古茶道文化遗产对万里茶道的支撑作用是深入万里茶道研究的重要举措。

容美茶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收录有7篇专家论文,探析容美茶的历史文化。阐释鹤峰是万里茶道重要的茶源地之一,历史以“容美茶”著称于世。作为明清时期容美土司的生息之地,鹤峰现存有承载着容美茶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实物遗存和文字资料。部分学者依据这些实物遗存和文字资料探讨了容美茶的贸易形式、衰落原因、内涵价值等问题。

万里茶道研究为论文集的最后一部分,收集有9篇有关万里茶道相关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以各自的视角,用历史的眼光探析容美土司在万里茶道中的特殊性与不可替代性。从宜红古茶道的盛衰看万里茶道的历史变迁,以“宜红”品牌形成历史及其市场扩展的影响,见证茶源地对国际茶业贸易的巨大贡献,从而以万里茶道申遗与保护工作为契机,积极主动地促进地方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

论文集在鹤峰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结集成册,承蒙相关单位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以及作者的辛勤耕耘,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作者系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