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章 燕王英武类朕,立之如何?
朱允熥这一觉睡的很舒坦,是以前不曾有过的那种。
外头不是吕氏的人,不用时时刻刻的被人盯着。
睡到半夜,还能迷迷糊糊的感受到有人进来打搅他。
现在完全没有了。
“朱七!”
朱允熥喊了一声。
“卑职在。”
外头传来瓮声的回应。
响起三皇孙的声音,站在王景弘身边的一个太监,都不用他开口,马上就飞跑出去。
这是杜安道身边的人。
“进来吧。”
两人进去,随后准备好的一众宫女,捧着洗漱的东西入内。
“你一夜都守在外边?”
朱允熥一边更衣,一边由宫女洗漱,随口问道。
“卑职寸步未离。”朱七低头说道。
王景弘听在耳里,记在心里。
自己在殿下心目中的地位,还没这个朱七高。
身为侍奉殿下的身边人,连一个侍卫的地位都赶不上的话,他这个近侍是不合格的。
看来自己还要更加努力,争取博得殿下的信任,拉近关系才行啊。
太子爷薨逝没办法改变,没了主子,对他来说,就在宫里没了靠山,是无根浮萍。
他明白宫中的险恶,要是找不到新主子,处境会很凶险的。
“王大监,也陪着卑职……。”朱七顺带上王景弘,顿时博得王景弘的好感。
自己说肯定会有邀功之嫌,反而会令殿下厌恶,但从朱七口中说出来,就不会显得突兀。
朱允熥不置可否的点头。
“王大监,文华殿那边没什么事吧?”
朱允熥问了一句。
“殿下,倒是有一事,在殿下睡下没多久,太子妃就去文华殿,找了黄子澄……。”王景弘说道:“除此之外,就没什么事了。”
朱允熥有些惊讶,这王景弘虽然落魄了一阵,但到底之前是跟在老爹身边的大太监,能力关系网是没的说的。
也很懂事,自己该干什么。
“本王知道了。”
刚洗漱穿衣完毕,朱允熥对着铜镜整理了孝服。
杜安道就领着几个太监,提着食盒来了。
“殿下。”
杜安道解释道:“陛下今日用的是小粥,还有清水豆腐蘸酱……。”
说话间,东西就摆放在桌子上,清一色的素食。
服丧期间,素膳是必须的。
“嗯。”
朱允熥也没说什么不对,不可能服丧之时大鱼大肉,那是给自己找麻烦。
他简单的吃完,就出门了。
从东宫出来,直扑文华殿。
时间还早,没有多少人,朱允炆还守着。
“老二。”
朱允熥神不知鬼不觉的出现在朱允炆身后,唤了一声,吓得朱允炆一个激灵。
“允熥!”朱允炆双目通红,眼圈很重,声调不是很高。
“吃了没有?”朱允熥问道。
“还没……。”
“去吃点东西吧,我在这里守着。”
朱允炆也不推辞,起身出殿去吃东西。
但一会儿又进来跪着了。
朱允熥知道,这小子肯定是在等老头子到来。
果然,在一众叔叔等到了没多久,老朱就到文华殿来了,又是一番感伤哭诉,连带着大家伙也跟着流泪伤悲。
哭不出来都要哭,必须要流马尿才行。
老朱在众人的劝慰下,才悲伤的离开。
讲道理,看着老朱落寞的背影,朱允熥有些同情他。
早年丧父,中年丧妻丧孙,晚年丧子。
这种悲惨的遭遇,落在普通人身上,早就崩了。
晚年啊,悉心栽培几十年的继承人,突然死去,六十好几的老头子,多少人能承受这样的打击。
疯了都算好的,就怕的是一蹶不振,紧随而去。
要不说老朱能成为帝王呢,就这抗压能力,就非同常人。
……
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初七。
皇太子朱标薨逝十二日后,百官除服。
根据古礼,百官服齐衰十二月,老朱下令,采取变通的方式,以日易月,十二月变为十二日。
在十二日期间,百官要着丧服办公。
十二日后,为除服日,在礼部主持下,集体行‘释服礼’,去麻衣改传素服,即白色无纹常服。
百官除服,不代表嫡子孝子除服,东宫属官,嫡子孝子仍许继续着孝服二十七日。
当然,就算二十七日后,孝子依旧需着孝服。
老朱本来也该除服的,毕竟有嫡孙承重,不用服斩衰。
但他不知道怎么想的,不愿除服,非要等到二十七日后。
没办法,帝王这么想,群臣也无可奈何。
随着除服,朱标的丧礼也算告一段落。
百官正常上朝后,一些事情就不得不提上日程。
老朱在谨身殿召群臣议事。
“陛下。”
“太子薨逝,举国悲恸,天下痛心。”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国本不可一日高悬。”
有礼部官员上奏,道:“如今储君之位高悬,人心思动,天下不宁。”
“还请陛下尽早定下储君,以正国本,以安民心。”
该来的肯定会来。
储君之位,一日没定,这朝野就不可能安静太平。
老朱年龄太高了,年近七十,身体也越发不如从前。
又经历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
别说文武百官担心,就是老朱也害怕自己会不会突然之间,还来不及安排后事,定下储君之位,就撒手人寰。
偌大的大明江山没有继承人,最后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咱也觉得迫不及待。”
老朱点头,问出石破天惊的话语来,道:“燕王英武,跟咱很像,立他如何?”
轰!
殿内哗然一片。
不敢相信这话是从陛下的口中说出。
群臣着急上火,怎么可能立燕王?
可一时间,众人害怕老朱的威严,却是没有人敢立马开口反驳。
不过,他们都在飞快的交换眼神,黄子澄与齐泰等人更是心头大乱。
怎么会牵扯到燕王呢?
燕王合适吗?
绝对不行。
他一个喜欢舞刀弄枪的,怎么会是一个好皇帝。
更别说,不是他们支持的对象啊。
“怎么办?”
就在他们急剧思索,如何打破僵局,举荐朱允炆的时候,就听到有人说道:“陛下,立燕王是什么道理?”
“皇孙年轻正好,乃是太子之子,儿子薨逝孙子继承,不正好对应符合礼法吗?”
“立燕王为太子,那置秦晋二王于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