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1章 发展的问题(求追读)
“圣孙,我想到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之法了!”
朱允炆刚回到大本堂里,就看到方孝孺高兴地跳起来,兴奋地对他说道,
这个三十岁儒士的脸上写满了一种难题求解成功的喜悦,一把抓住了朱允炆的手,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圣皇.......”
“你先吃点东西吧。”许三一脸嫌弃地将他从朱允炆身前推开,拿出了两个油纸包着的烧饼,塞到方孝孺的手上,“指挥使大人怕你没吃饭,给你带的饼。”
朱允炆关切地问道:“你没吃午饭吧。”
“不急,不饿的。”方孝孺将烧饼放在桌子上,手舞足蹈地说道,“解决之法,便是社学!”
“没错。”
朱允炆很是欣慰地点点头,
尽管他离开之前已经提醒得很明显,但还是为方孝孺的思考而感觉开心甚至振奋,
第二个病根的答案,就是朱元璋在洪武八年开设的社学,
他发布诏令,要求每五十家开办一个社学,招收八到十五岁的适龄孩童,
教学《三字经》,《百家姓》等基础课程,兼修律令以及礼仪知识,
社学的核心思想虽然依旧是“儒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但对百姓的思想开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他循循诱导,
“那么,问题所在呢?”
“问题所在?圣孙的意思是,虽然圣皇有人人识字,礼敬圣人,逼近圣人的宏愿,但却无法做到的原因吗?”方孝孺脸上的笑容霎时间僵住了,沉默着回想,随后回应道,“我想,也许是,有些地方根本没有社学?”
“对,京都的适龄孩童几乎都识字,而且会书写自己的名字,甚至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但远在你的家乡台州府,却没有几所社学,更多的是本地的地主或官员开设的私塾,对否?”
“是也。”方孝孺狠狠地点头,“在首善之地,的确多有社学,百姓聚居之处,皆有朗朗读书声,但在台州,即便是最为繁华的临海县,也是府学人气较为兴旺,而社学好似并不受欢迎。”
“为何?”
“据我所知,社学由地方正官直接指派教学,或许,地方官若看重教育,则社学兴旺,府学发达,若地方官不重视教育,则.......”
方孝孺看着朱允炆的表情,感觉自己好像又说错了,吞咽了一下口水,
“圣孙,我说错了吗?”
“也不完全算错。”
万恶的官本位思想啊.....
大明,乃是绩效学的始祖啊,
就连朱元璋都如此看重绩效,为何你不能继续往“政绩”上面想呢?
方孝孺,怪不得你的经史之学成绩那么好,策论却差成那个样子!
朱允炆深深叹气,这个回答不能说错,但局限性太大了,
“社学在各地发展不平衡,实际上是各地发展不平衡所导致,一方面是赋税,一方面则是文化。”
“各地发展不平衡。”方孝孺咀嚼着这个词语,感觉脑袋里好像有一个开关被打开了,“社学乃良政,科举选举培养出来的官员都愿意做。
但越有钱的地方,地方官也愿意花钱兴办社学,而培养出来的读书人越愿意反哺地方社学。
而越贫穷的地方,地方官当然不愿意花钱去做一件利在长远的事情,更愿意花钱在提升赋税上。”
“对,即便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以钱生钱,提升本地经济仍是良性循环,无可指摘。
台州府临海县相对于其他地方已足够富有,无论是社学府学县学均较为发达,可相比于京都首善之地,依旧是相差甚远。
社学有半强制性的特点,但还是以因地制宜为主,毕竟是地方财政花钱,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除了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地方教育发展不平衡。
很多地方几十年没出过举人,即便是他们受到强制派遣,改善当地教育环境,也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
但这已经是理想情况,实际上大多数真正迈入县学,自小在私塾受大儒教学甚至考上了举人的学子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考取功名,入翰林做官上,而对强制指派的教育任务,大多数秀才.....”
朱允炆嘴角噙笑看着方孝孺,
“大多数秀才并没有太多真才实学,即便是费心费力地教学,也限于水平,离真正会读书的读书人相差甚远,更别提会教学了,承担开蒙的义务已经足够,但承担不起更高的义务,毕竟是少数。”
方孝孺没有感觉到被冒犯,反而当成了嘉奖,笑着说道:“确然,圣孙说的是。可地方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解决之法吗?”
“大明以农业赋税为主,几乎占据了中央财政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并且在逐年上涨后稳定在六十五到七十的区间,可农业的发展始终会遇到瓶颈。
第一个瓶颈是土地的情况,各地土地情况有太大的不同,有的地方肥沃,稻谷一年几熟。有的地方土地贫瘠,百姓辛劳一年也收获不了多少米粮;
第二个瓶颈是存储的问题,无论是运输还是放在官仓之中的食物,都可以视为存储起来的食物,即便忽略贪污的情况,损耗也是非常严重的,以运送到山东的粮食为例,十去二三视为正常,若无损耗,想必能救到更多的灾民。”
朱允炆叹了口气,
“第三个病根就是大明的交通真的很不发达,部分地区依靠水运,或南北通达,或东西通达,非常方便快捷。
但大部分地区无论是信函,官文还是,粮食,盐铁煤都运得太慢,
假如有更加方便快捷的道路体系,可以让资源更快地调度,各地不平衡的发展得到弥补,各地的优势也能得到凸显。”
方孝孺抢答:“这个问题解决之法我知道,便是圣皇从洪武初年便开始修缮的官道驿路。”
朱允炆说道:“皇爷爷的确有先见之明,洪武二年,滕州知州薛原义建滕阳驿、临城驿,北接界河驿,南至沙沟,有一百三十多里长。但道路的修缮只是一个方面,路上马力的提升,路面的平稳程度,沿途的安全情况也十分重要,这是一个综合复杂的问题......”
“太孙,你说到信息复杂度的问题,信息就是权力,也影响着各地的发展对不对?在越容易获取到中央信息的地方,发展越为迅速......”方孝孺还停留在前两个问题中,和交通问题贯通了起来,“信息即是权力,那么信息通达的速度就是权力下达的速度。”
“对,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
朱允炆按下了方孝孺“喷涌而出”的兴奋,
高兴于这个儒士终于靠推理,得到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和答案,
但这个问题复杂程度太高,涉及到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影响因素太多,
光是一个土地税收的核对情况就可以展开来讲一天,所以他暂且按下不表,
“其实,这三大病根都指向同一个问题,而这即是大明王朝的关键性问题。”
方孝孺看着朱允炆,他的目光落在自己放在桌面的烧饼上:“圣孙,你从信息的传达回到信息的传达,难道信息的交流与决策的下达不是问题的关键?”
“你桌上的烧饼是什么?”
“粮食。”
“错,是钱。”
“钱?”方孝孺眼神有些茫然,“为何是钱?”
“在大明,有什么商品是钱买不到的吗?”
方孝孺绞尽脑汁,终于摇了摇头。
“钱,连人都买得到。”
方孝孺点点头:“灾荒之后,卖儿鬻女的确有之。”
他私以为,权力才是一切的关键,
但他没有对太孙说,只是安安静静地听着,
因为钱,可买不到权力,
而权力,很容易生钱,
这么肤浅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钱,大明王朝的关键问题是钱,战乱之后,百姓休养生息,耕种农田,很容易恢复到战乱前的水平,随着各地的商业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也容易达到巅峰,随后就是瓶颈,甚至遇到天灾人祸时会走下坡路。”
朱允炆严肃地说道,
“在经济发展遇到瓶颈之后,社会向上的积极性便会停滞,无论是信息的通达还是读书人向上的渠道亦或者道路的发展,都会遇到瓶颈,届时,病根便会要命。
这些制度都是好制度,但由于交通不发达,信息交流滞后,地方政权掌握一手信息做大;读书人多的地区更会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最要命的事,是即便大明军力发达,届时因为交通不便,也难以镇压叛乱。”
“圣孙,你的意思是,这些治理病根的方法,都.....都无法长远,可各地有藩王,他们,他们拱卫皇室,道路相对于前朝,也有很大,很大提升。”
听到朱允炆又开始口出狂言批判洪武圣皇定下的制度,方孝孺开始发抖了,
“圣孙,请慎言。”
“治标不治本。”
方孝孺身体颤抖了一下,又一次地不敢接话了,
一切的问题怎么会落到经济的发展上呢,
经济的发展除了种地,还有什么方法呢?
读书人随着书学传家,知识会不断积累,他们做官之后会使得大明蒸蒸日上才对,
为何,没怎么聊到官员,没聊到贪污腐败,就是让他胆战心惊,难以自制呢,
因为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吗?
任何从初期看起来好的制度,总会滋生和以往一样的东西,
因为,发展遇到瓶颈,停滞了,
从这个逻辑下来,一切事情是那么顺畅,
就好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可这么说,不是在否定圣皇吗?
明明前面,都是在解读圣皇所做的一切才对啊......
方孝孺揉着自己的脑袋,感觉胸口突突地在跳着。手猛地抓起桌上的烧饼:“圣孙,我饿了。”
“吃饭吧。”
“你,你要不要来一块。”
“我吃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