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9章 冤案
“今天去衙门里,锦衣卫里有人敢在我之前开口的,直接记下他们的名字。”
朱允炆渗渗地说道,
“我怕锦衣卫里有坏人呐。”
许三低声道:“指挥使大人,何以见得?”
“金陵城中有大小寺庙道观数十所,能在朝廷内外说得上话的,不到双手之数,其中三大寺我皆提点过,锦衣卫莫要贸然动手,能不动则不动,可如今,却有和尚告我锦衣卫,这不是闹了笑话吗?锦衣卫的权威何在?”
许三说道:“昨日指挥使大人要求我们在各处张贴公榜,和尚道士们颇有微词。”
“你的意思是我往他们身上泼邪教脏水?可我从没有说过,这些和尚和邪教有关。”
许三低声道:“自张榜以来,百姓们互相举报,咱们查询无果,白白浪费了兄弟们的力气。”
“兄弟们对我怨气很大?”
“不敢。”
“看来是有些人对我有话想说却不敢说啊。早知道将这些和尚道士全杀了,一群会吃会睡会唱会念,偏偏对咱们大明毫无用处的东西。”
许三抿着嘴:“指挥使大人说气话呢。”
朱允炆在心里想着:这不是什么气话,
如果有必要,他也想把锦衣卫的北镇抚司衙门给裁了。
和尚们能够为老百姓提供的心灵抚慰和心理支撑是封建的朝廷给不了的,
而且相比于推动社会识文认字教育所要付出的巨大辛苦和微弱成效,
和尚和道士在和平年代提供的维稳成果投入产出的性价比非常高,
但是,
如果杀几个和尚就能解决问题的话,世界上就不再会有邪教的存在,
锦衣卫目前对于皇室,也是一把好用的尖刀。
朱允炆到时,北镇抚司衙门内人声鼎沸,
但在林大露面之后,所有人都默契地看向他身后,全部闭上了嘴巴,
他们看着坐在许三肩膀上,一脸严肃的朱允炆,眼神中都渗出几分惶恐和惊讶,
昨日晚上才回去,今天这么早就醒了?
一个十岁的孩子,怎么精力这么旺盛?
许三身高不高,体型也不宽大,
可有朱允炆坐在他肩膀上,却带来了一股难言的压迫感,
他视线缓缓扫过众人,嘴角噙着微笑,
很好,大家都很好,没有人主动来攻讦,
能在锦衣卫里从事的,都是聪明人,
朱允炆掩饰不住脸上的笑容,笑眯眯地说道:“各位千户大人们辛苦,那几个和尚,帮我捉起来了吗?我要好好审问,还他们一个清白就是。”
衙门中几位千户面面相觑,有一人硬着头皮开口:“指挥使大人,和尚道士们都已经放归了,告.....闹事的和尚,都在僧录司中候着呢。”
“那几个和尚可有度牒?户籍都在何处?何时来京都传经,又是什么时候拿的度牒?”
一片沉默,
今日早些时候,锦衣卫收到消息就前去通报了指挥使大人,
另外呈送一份简报到了宫里,
从宫里到锦衣卫比从东宫到锦衣卫快的多,
然而宫里的指示还未到,指挥使大人就已经到了......
有些聪明的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猛地低头,不说话了,
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不说不错,
所以听到诘问,所有人都闭着嘴巴,一言不发,
“回话!是不知道,还是不想说?”朱允炆就这么坐在许三的肩膀上,声音不大不小,“这等最基本的信息都不曾帮我收集好,难道要我当面去问吗?!”
他声音清澈稚嫩,却震得人耳膜生疼。
“指挥使大人,那几个闹事的和尚有鸡鸣寺的高僧,一个人叫法源,一个叫法逢,还有三位大天界寺的和尚,不,不具姓名。”
“哪里人?何时来讲的法?”
“应该,应该都是金陵人士。”
朱允炆点点头:“哦,应该都是金陵人士,那日全城搜捕,我叫你们以礼相待,难道有人打杀了这两座寺庙里的和尚?”
“不曾,但......”
“但什么?”
那位千户深吸一口气,大声说道:“但僧侣之间多有来往,讲经说法,互通音信,因此搜捕之事造成巨大恐慌,影响深远。”
“哦,这是向我来兴师问罪了。
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等感情,真的是动人啊。
那就交出那几位动手杀人的校尉嘛,平息一下那几个秃驴的怒火,各位同僚认为可好?”
朱允炆笑眯眯地说道,
“各位有能做这个主的吗?或者说,我去呈报给圣皇加以定夺?”
人家在僧录司状告杀人的校尉,赌上了身家性命不假,
可他们要把人交出去顶罪,这不是折了皇家的颜面吗?
指挥使大人不是帮圣皇分忧的吗?
怎么又要呈报给圣皇?
到底怎么做,说了半天也没个章法,
却是一直在问罪北镇抚司的同僚......
那几个和尚就没有问题吗?
无论谁都能轻易听出,指挥使的言语之中多有相悖之处,可那千户却不敢提出,只是诚惶诚恐地回答道:“请指挥使大人裁断。”
“裁断什么?”
“那几人如何处置。”
同什么人,说什么话,
有些话和方孝孺说了,方孝孺能回嘴两句,
同样,另外有些话同方孝孺说了,他只敢闭口不言。
朱允炆逼问方孝孺,往往会主动给话口,
但对这些掌握着莫大权力的锦衣卫,
他却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不让他们有任何主动的思考,全部是被动的应对:“各位觉得如何?”
还是无人应答,
朱允炆这才从许三的肩膀上下来,收敛了笑容:“那一百多个和尚尸体,锦衣卫敛了,送到大天理寺去做一场法会。另外,将那五个和尚请来北镇抚司衙门一叙。”
“圣皇口谕。”
他话音刚落,便有锦衣卫冲了进来,大声喊道,
在场所有人哗啦啦全部跪下,迎接圣命,
“诗会一案交由都指挥使朱允炆全权负责。”
“跪谢圣恩。”
朱允炆起身,环视一周,
有人苦恼,有人脸上带笑,有人叹气,
这些人的脸上表情很精彩,
也有人闷闷吐出一口浊气,心弦放松了下来,
终于等到了皇帝的命令,不用担心“听谁的”这个问题了。
和尚们的力量比朱允炆想象中强大,
但朱元璋也给了他“独裁”的权力,
做得好,是他指挥使大人的问题,
做的不好,最多算是朱元璋“识人不淑”,
毕竟,他是皇孙啊,
这种被信任,受独宠,有人兜底的感觉,真好!
朱允炆心里有了底,当即便说道:“备车,几位高僧毕竟不是嫌犯,不必请来北镇抚司,还是我亲自去见吧。”
“是。”
林大前去备车,衙门内的锦衣卫们起身,都不说话了,
只有薛定善凑了过来,似乎有事要说,
朱允炆看了眼许三,朗声问道:“薛百户,你有何事呈报?”
“回指挥使大人,的确有人抓了鸡鸣寺的溥洽和尚,放归之后,这和尚上吊自杀被救下了。”
朱允炆点点头:“这性子倒是刚烈,溥洽赤心一片,不会是乱党。不过这等事情,你是怎么知道的?难道你跟在人家庙里去了?”
“今日早些时候,我便在僧录司中调查档案,找到了这几个和尚的档案。”
说着,薛定善便从袖中取出了几张纸,
“今日僧录司中闹事的几个和尚档案,都在这上面了。”
“刚刚你不敢说,看来人正是你抓的吧?”朱允炆接过纸条,笑了笑,“不错,你便跟着我一起去僧录司,看看那几个秃驴究竟想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