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出现象看待数字化转型的本质
每当一个新生事物或现象刚出现的时候,人们由于缺乏对它的整体认知,会倾向于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对这样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与分析。尽管这种观察方式可以给我们带来关于现象的有益认知,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些碎片化的理解,以及认知上某种程度的模糊性。我们可以用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来形象地描述这种认知模糊性。
目前,数字化转型不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产业实践领域都存在着众多的定义,这些定义在使用的词汇、关注的角度、对性质的描述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多样性。我们在表1-1中列出了几个产业实践者对于数字化转型的理解。
表1-1 数字化转型的定义举例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对数字化转型的界定上,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就是人们试图将越来越多的东西和概念纳入其中。这与数字化转型现象的两个属性有关—一是数字化所带来的业务与组织影响是非常多元的,二是数字化转型的成功需要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但也会由此带来产业实践者的诸多困惑。本书的最初写作动机也源于此,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发现企业对数字化具有较高的期望,在潜意识里假设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非常具有正面价值的绩效提升工具,但与此同时,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怀有诸多顾虑,不知道如何开启数字化转型旅程。这样的企业就像打算将舰船驶入新世界的船长,既满怀希望,又忧心忡忡,甚至觉得只能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无法揣测的大海。
为了更好地完成数字化转型之旅,不少企业采取了一种以往在产品和管理实践上较为有效的学习策略—向那些数字化转型较为成功的企业学习它们的最佳实践。为此,不少企业家参访和学习很多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案例经验,并且尝试着将这些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实践里。然而,这种以往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似乎在很多时候并未呈现出预期的效果,不少企业依然在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感到迷茫。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较高的企业特定性,与企业自身的基础能力、业务性质与现状甚至是企业文化有着深度的关联,因此,来自外部的最佳实践做法并不一定能够简单地进行复制。另外,数字化转型通常是一个在时间上具有较大跨度的过程,它不仅仅取决于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与方案的合理性,还高度依赖于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过程。而毫无疑问的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常常会引发组织较大程度与范围的变革,企业需要具有良好的变革策略与驾驭能力。就此而言,如果单纯地将数字化转型视为数字技术的引入和运用,或者仅仅从技术属性来思考数字化转型,注定很难真正地理解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并获得数字化转型的成功。
我们需要跳出现象看待数字化转型的本质。虽然数字化是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非数字化转型的起点,也并非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我们经常说,在管理工作中需要很好地区分手段或途径(means)与目的(ends)之间的差别,手段是实现目的所需要的,但它并不必然定义了目的本身。对于数字化转型而言,首要的任务是确定数字化转型的目的,而这就需要采取“以终为始”的思考方式,在数字化转型之初就确定:我们的数字化转型想要把目前的组织转变成一种怎样的组织形态?我们的数字化转型是为了实现什么目的(从战略到战术目标)?我们将在第3章对此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阐释。
与此同时,以系统性的思考方式来理解和定义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架构与管理架构,也是成功的数字化转型的必要前提。如前所述,数字化转型涉及大量的战略、业务、组织、数字技术等方面的因素,也涉及这些因素之间的较为复杂的关系。如果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架构来帮助我们厘清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所涉及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在数字化转型实践中将会陷入大量的细节当中,并因此失去方向。从我们对数字化实践的观察来看,目前在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架构方面已经在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概念性框架,但是考虑到数字化转型所具有的业务运营、组织管理与数字技术三者之间的交互融合属性,我们需要一个清晰的管理框架来作为对数字化转型技术架构的有力支撑,而这恰恰是目前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所缺少的部分,这也是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与困惑的重要原因。本书在第4章~第10章,将给出一个企业数字化转型的7步骤实践方法论框架,从实践视角给出数字化转型的可实施性管理架构,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驾驭数字化转型这个战略级的变革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