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监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以我赤血开新天

“黄子澄!”

刘三吾恼了,他七十九岁的老人家,能够在洪武朝混的如鱼得水,靠的是什么?

还不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小心谨慎,宁可不做,也不要犯错。

尤其是站队,更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大事,完全马虎不得。

他之前坚定的站队太子朱标,无论朝堂上有什么风风雨雨,都始终不变。

这才能够历经风雨而不倒。

如今太子朱标猝然薨逝,刘三吾第一眼就相中了十五岁的朱允炆。

在朱允炆身上,他看见了属于朱标的些许光芒,只要善加引导,日后必定也会是圣主明君。

他老了,没别的想法,只想在死之前,能够教导出来一个圣主明君。

太子朱标是宋濂的弟子,他抢不过,可是朱允炆年纪还小,这不是妥妥送上门来的肥肉?

但是站队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尤其是现如今这个敏感的关口,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朱元璋的不满。

他只是老了,但不是想死了,黄子澄的话叫他心中恐惧不已。

翰林院人多嘴杂,保不齐隔墙有耳,真要是被锦衣卫侦知,他这一世清名,临了阴沟里翻船,可不值当。

他怒斥黄子澄,毫不留情:“慎言!慎言!此事你也敢胡言乱语?你若是想死,可别拉着老夫!”

浑身冷汗的齐德也开口驳斥,道:“子澄兄,你可知道欲速则不达?太子新丧未久,你便鼓动殿下,如此急躁的施以手段,难不成将陛下当做老糊涂了不成?”

“别说是你这些手段,当年胡惟庸,李善长,他们可都是跟随着陛下打江山的老人,哪个不是老谋深算之辈。”

“连他们这样的老狐狸,在陛下面前,还不是说抄家灭族就被抄家灭族?”

“你自以为心思精巧,可是在陛下眼中,那就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醒醒吧,子澄兄!”

旧事重提,黄子澄心中那股不满和急躁的火瞬间就熄灭干净。

此时,他不免后背发凉,冷汗噌的一下滑了出来,浑身冷滋滋的。

“这……是我疏忽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请老翰林、尚礼原宥。”

他即刻道歉,脸颊烧的厉害,一颗心扑腾着,脑子里不断回想着,今日下午为朱允炆献上的计策,是否显得操之过急了些。

只不过现在回去显然是掉了自己面子,黄子澄咬了咬牙,没有说出来,抱着几分侥幸,道:“既然如此,那此事何时行动最好?”

为朱允炆扬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是一种造势,所谓大势已成,便是从扬名开始。

否则,天下无人识君,纵使他有千般智谋、万种计策,也是无用。

刘三吾叹息一声,道:“眼下陛下都在四处灭火,你在这个时候为殿下扬名,虽说成全了殿下,但毫无疑问,是将陛下架在火上烤。”

“稍有不慎,便有胁迫之嫌,锦衣卫挖地三尺将你找出来,你这颗人头还要不要了?”

“为殿下扬名之事,不可操之过急,徐徐图之,最为稳妥!”

“坊间传闻可以慢些,先从百官下手,自然发酵便可,其余的完全不用插手,如此一来,锦衣卫查无可查,陛下也不会怀疑。”

黄子澄闻言思索许久,虽说这个方法和他预期有些不符,但毫无疑问,的确是眼下这个形势下,最好的法子了。

他拱了拱手,道:“老翰林老成持重,学生受教了,学生这就去安排,让这件事情,能够稳妥落地。”

“让尚礼同你一同处理这件事情,免得你操之过急。”

“老翰林莫非是不信任学生?何须如此?”

黄子澄摇了摇头,道:“尚礼还需要编修农书,哪里能分出这么多心思,老翰林放心就是,学生自会小心谨慎的处置,不会拿这颗脑袋来开玩笑。”

说完,黄子澄朝刘三吾和齐德拱了拱手,快步走了出去,风风火火。

目送黄子澄离开,刘三吾不免叹息:“他太心急了,老夫真担心他会将这件事情搞砸了。”

齐德宽慰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没有发生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他这一番动静,或许正好能将事情办好也说不定。”

“希望如此吧。”

刘三吾摇了摇头,目光中满是迷茫,“老夫为官多年,这一次是实在看不清局势了,老咯,真的老了。”

……

是夜,月明星稀。

朱元璋站在朱标棺椁前,看着里面年轻的朱标,怔怔出神。

苍老是生命不可挽回的颓势,恰如太阳东升西落。

朱元璋心底有几分感慨,在历史上,如果太子朱标没有英年早逝,或许大明会走向另一个更好的结局。

只是历史没有加入,朱标已经薨逝,而他作为后世而来的人,在这个时代里,能够做的就是救民于水火!

“先生能够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改造成一个拥有坚实工业基础的工业国。”

“我没有先生那样的能力,但我有一颗坚定的心,愿意为大明的百姓,开辟出一个全新的时代!”

他的目光愈发的坚定,看向棺椁中朱标的遗体,也多出几分审视的味道。

但凡要做天底下史无前例的事情,就必须能舍得这条性命,舍得流血牺牲。

天底下的老百姓,为了大明的江山,为了朱家人的皇位,流了多少血,出了多少力?

现在大明建立了,朱家人发达了,泥腿子翻身把歌唱了,就能忘记天下的百姓了?

也该到了朱家人为天下百姓流血的时候了!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内心已经有了决断,他的时间不多,不能在这些无用的事情上,多浪费时间了。

他转身要走,就见从门外走进来一个瘦削的年轻人,手里还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面条。

仅仅是一眼,朱元璋便知道朱允炆内心里有什么想法,眉头微微一皱,内心底不免有些厌恶。

这样取巧的行为,和前世那些在学术上弄虚作假阿谀奉承的行为,有什么两样。

他平生最是厌弃这种行为,简直污染了学术界的环境。

如今再次见到,虽说已经不是学术界,可是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朱允炆尚且不知道朱元璋内心的想法,端着面碗慢腾腾的过来。

瘦削的身子在烛火的摇曳下显得更为单薄,一张脸已经瘦的不成人形。

他沙哑的声音带着几分讨好,道:“皇爷爷,吃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