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章 人在北平,心在应天
秦逵叩拜在地,激动不已,道:“陛下,微臣实在不知该如何形容此等神物。”
“微臣只能说,若是此物能广泛运用,必将造福天下苍生。”
“从此,大明朝之国运,必定蒸蒸日上,天下学子,必定争相传颂陛下圣德天恩!”
作为科举出身的士子,他太了解读书人的困境了。
天底下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太多了,有如过江之鲫。
但凡是家中有一点条件的老百姓,哪怕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都会想方设法的将孩子送去读书。
不为别的,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从此不用在地里讨生活,不用像他们一样,一辈子大字不识几个,做个贫苦的农民!
可是读书难啊!
多少想要读书的家庭,绞尽脑汁凑够了念书的钱,可却没有买纸墨笔砚书本的钱。
纸墨笔砚尚且还好,实在没有,一块石板,一碗清水,一根鸡毛,也能凑活着过。
可没有书本,那就真的无缘读书了,天底下博闻强识记忆超群能做到过目不忘的神童,少之又少。
绝大部分人,都需要在不断地重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
没有书本,知识无法巩固,学问无法进步,哪怕有些天资学了几个字,也是水中捞月。
读书人,太需要一本便宜实惠的书籍了!
而如今,滚筒式油印机出现,直接就将雕版印刷甩出去十几条街。
就好比兵仙韩信正面对上了街亭马谡,纯粹的降维打击。
从此,限制书籍印刷速度的只可能是纸张和油墨,但绝不会是印刷本身!
秦逵激动地流出泪来,他为天下学子都能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而感到高兴,为大明的读书人,从此有便宜的书购买,而感到振奋!
“秦爱卿平身,这件事情,还需要工部全力开动,继续生产滚筒式油印机。”
朱元璋看着默默擦泪的秦逵,鼓励道:“正如你所说的,此物足以造福苍生,你万不可玩忽懈怠。”
“微臣遵旨,微臣定会竭尽全力,督促工部将此事办好。”
秦逵声音都因为激动而变得沙哑,他没有放弃这个拍马屁的好机会,建议道:“陛下,如此神物玄妙无比,就是名字晦涩难懂,微臣初听,都无法理解。”
“陛下,微臣以为,此物既然是陛下所创,不如就以陛下年号为名,为其改名为‘洪武印刷机’?”
朱元璋略含深意的瞧着秦逵,片刻后点了点头:“既然秦爱卿提议,咱便允了。”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事先不要声张,着工部加紧赶制即可。”
“臣遵旨!”
……
滚筒式油印机的问世,绝对会对当前局势,带来极大的冲击。
这其中掺杂的,不是一家一户的利益,而是千家万户的利益。
大明朝有多少商人身家性命都在买卖书籍上面?
等滚筒式油印机一出,一定会有人唱反调。
如今正是多事之秋,朱元璋不希望消息提前泄露,导致不必要的波澜。
他还有很多事情正在落子,一个稳定的环境,能够减少很多阻力。
先将立储的事情解决,起码他的身边,需要一个得力助手。
朱棣,这位在历史上已经证明过自己能力的永乐大帝,就是他坚定的选择。
也不知道蒋瓛,现在到了哪里?
……
连续几日时间,都是无风无水的太平景象。
各部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运转,大明朝似乎恢复了以往的宁静。
只是这满墙的缟素之下,隐藏着的洪流,正在积蓄着力量。
太子朱标病逝,不仅仅牵动着文武百官的心声,还让那些远在封地的藩王,心思活络起来。
大明,北平。
作为胡元的故都,北平的基础设施还算完备。
虽说胡元撤走前,搞了一波动静不小的破坏,但毕竟基础还在,修缮起来难度并不大。
起码,自从朱棣受封燕王来此的时候,北平已经恢复了几分人气。
洪武十三年,二十一岁的燕王朱棣就藩北平,到如今,已经有十二年时间。
十二年光阴逝去,那个青涩稚嫩的朱棣,已经成长为稳重成熟的燕王。
在这一片可被称之为不毛之地的土地上,他勤奋刻苦,打出了赫赫威名。
同他的几个哥哥相比,他在封地的名声,无疑要好上不知多少。
此刻,庆寿寺内,朱棣大马金刀的坐在蒲团上,看着眼前念经诵佛的老和尚,嗤笑道:“老和尚,你每天念这个有甚么鸟用?天天念,日日念,就能给我帽子上加个白了?”
“大哥走了,二哥磨刀霍霍,就等着老爷子下旨让他继承皇位呢!”
“连那个小兔崽子朱允炆,听说在京城上蹿下跳,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孝顺,我看老爷子就快被他蒙蔽了。”
“那小兔崽子面相不好,像个娘们阴沉沉的,我看他当了皇帝,我这个做叔叔的,恐怕没什么好日子过。”
道衍和尚睁开眼,似笑非笑的道:“那殿下现在就起兵,让陛下退位?”
“好啊,起兵,就起兵”
朱棣嘿嘿的笑着,一张脸却拉的老长:“你想提前去见佛祖,我可不想,什么条件就起兵,不够老爷子一巴掌打的。”
“殿下人在北平,心在应天,如此急切,可是要坏了大事。”
道衍和尚将佛珠放下,念一声佛号,道:“殿下不如抄些佛经,平一平心中急躁。”
朱棣气笑了,拿出一封信,拍在道衍和尚光头上,指着鼻子道:“还抄?收我们来了!”
道衍和尚不明所以,将头顶上信件拿了下来,仔细一看,顿时惊得面色发白。
“这……这……”
“陛下是如何得知?”
“老和尚,还念经?老爷子人在应天,眼睛可看得远,我们这点事,他一清二楚。”
朱棣笑了,嘴咧的很大,“老爷子叫我们一起去应天,我都想捧着你的脑袋去认罪了。”
“阿弥陀佛,殿下言之过早了,这一去也未必是祸患。”
道衍和尚将信件放下,深呼一口气,脸上表情看不出喜怒来:“老衲的脑袋没这么值钱,殿下莫要惦记了。”
“只不过事已至此,为防殿下内心不安,老衲以为,还是请袁施主算一卦了。”
……
注1: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