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小国的衰败和崛起
上回说到,晋惠公的一系列举措背后隐藏着诸多未知,秦国在看似顺利崛起的道路上实则暗潮涌动。秦穆公称霸西戎后国力大增,穆公去世后太子罃即位为秦康公。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承先辈功业向晋挑战且靠拢楚,欲对晋形成夹攻,彼时晋灵公顽劣,赵盾把持朝政,晋霸权几近瓦解,楚庄王北上争雄,但秦多次攻晋后方难以获胜。
公元前604年,秦共公去世,他的儿子荣继位,即秦桓公。桓公不理国政致百姓怨声载道。公元前597年,楚庄王邲地胜晋,晋霸业衰落,秦桓公暗攻晋侧部,遭遇大败。
公元前578年的时候,秦桓公违背了之前的盟约去攻打晋国。晋厉公就率领着四军八卿的兵力攻入秦国,在麻隧这个地方把秦军打得大败,诸侯联军还跑到关中地区去示威呢。到了第二年,秦桓公就去世了,他儿子石登上了王位,也就是秦景公。
秦景公上台后,继续执行“联楚攻晋”的策略。可是,晋悼公即位之后,晋国的各位卿大夫之间相处和睦,晋国又重新强大起来了。楚国呢,这个时候退出了争霸的舞台。于是晋悼公再次在中原地区称霸,其他诸侯都归附于晋国,秦国这时候就没力量再跟晋国对抗了。
公元前546年,晋国和楚国举行弭兵会盟。之后,秦景公就开始改善和晋国的外交关系,重新恢复了秦晋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这两个国家解除了来自外部的忧患之后,晋国开始由六卿轮流执政。就像太史公说的那样,晋国的公室开始衰败,六卿的势力变得强大起来,六卿之间想要互相争斗,所以秦国和晋国很长时间都没有互相攻打了。
秦国把晋国当作一道屏障,晋国因为六卿内部互相争斗,政令难以统一,秦国就这样磕磕绊绊地走过了春秋时期。
公元前505年,秦哀公在位期间,吴国攻破了楚国的都城。楚国的大夫申包胥急忙跑到秦国去求救,他在秦国痛哭流涕地请求援助。秦哀公被他打动,于是派出军队去帮助楚国。秦军和吴军交战,打败了吴军,吴国的阖闾只好撤兵回国,楚国的昭王这才得以恢复王位。
到了公元前453年,韩国、赵国、魏国三家联合起来灭掉了智伯。之后,赵襄子开始执掌赵国政权,韩、赵、魏三家势力逐渐强大,他们架空了晋国的国君,被人们称为“三晋”。公元前425年,赵毋恤去世,魏斯(也就是魏文侯)开始执政。
公元前413年,魏斯率领三晋联军向其他国家发难,三晋的势力不断膨胀。魏文侯任命李悝为相国,实行变法,使魏国变得强大起来;又拜吴起为将军,去侵占秦国的河西之地,还对关中地区虎视眈眈。秦简公和秦惠公多次派兵攻打魏国,想要夺回河西之地,但是每次都被吴起打败。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发动了五十万的兵力,要和魏军进行决战。结果在阴晋之战中,吴起仅仅率领五万魏军就把秦军打得大败。这一战之后,秦国再也没有力量抵抗三晋了。后来,赵国和魏国反目成仇,他们之间的联盟瓦解了,秦国面临的压力这才减轻了一些。
自秦厉共公后到秦出公时,大臣专权,君主更替频繁,国政不稳,秦日益衰落。秦灵公去世后,国内重臣拥立悼子(秦灵公叔、秦怀公之子)回国继位为秦简公,他允许官吏百姓佩剑,承认“私田”合法性,秦国向封建制转变,公子师隰流亡魏国。
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秦出公即位,年仅两岁,其母主政,重用宦官外戚。公元前385年,左庶长菌改政变,杀秦出公母子,迎秦灵公之子师隰回国即位为秦献公。秦献公即位后,废除人殉、迁都、扩商业、编户籍、推县制,多次发动收复河西失地战争。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子渠梁即位为秦孝公。
孝公刚刚即位的时候,看到秦国日益衰落,心里非常痛心,于是下达了求贤令:“不管是宾客还是群臣,只要有人能提出奇妙的计谋,让秦国强大起来,我就给他高官做,还分土地给他。”
商鞅听闻这个消息后就来到了秦国,他向孝公传授了称霸的方法。孝公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不顾众多人的反对,坚决任命商鞅为大良造,让他推行变法。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这次变法极为彻底。变法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例如鼓励人口增长,重视农业而抑制商业发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等。
秦国地广人稀,而三晋地区人多地少,百姓缺少田地。商鞅就建议孝公对从三晋来的移民给予优惠政策,以此吸引三晋的民众到秦国来开垦荒地。
到了公元前350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商鞅提议把都城从栎阳迁到咸阳,这个提议得到了孝公的大力支持。
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以强化中央集权。他重视农业发展,使得秦国百姓家家富裕,人人富足。百姓们都以私下争斗为耻辱,而以建立战功为荣耀,这样一来,国家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之后,秦国多次打败魏军,逐渐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战国后期的强国,在西方称霸。据《史记》记载:“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这就是说,周显王册封秦国国君为方伯,承认了秦国的霸主地位。
秦国看似一帆风顺地走向强盛,成为西方霸主,然而,这繁荣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危机呢?周显王的册封是否会引发其他诸侯国的嫉妒与联合抵制?秦国在这看似辉煌的时刻,又是否能一直保持这样的优势呢?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