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音乐大师去旅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格林尼治天文台与《行星》组曲

格林尼治是位于泰晤士河畔、距离伦敦城约8公里的一座小山峰,凡是从海上经过泰晤士河河口进入伦敦的船只,都必须从这里经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15世纪初,英国王室将其作为防守伦敦的要塞,并在这里设置了炮台和瞭望塔,用以监视泰晤士河上的舰船。这里风景秀丽,依山傍水,王室在此修建了许多宫殿。周边繁茂的山林草地便成为王室养鹿、放鹰和打猎的御苑,当时的国王曾把格林尼治称为“逍遥宫”。

格林尼治天文台

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决定在格林尼治建造一个综合性天文台。这是缘于当时英国的航海事业发展非常迅速,那时英国正在谋求跨越大洋扩张势力,但海上航行只能凭借日月星辰来判断船只所处的纬度,而无法确定其经度。英王相信研究星象能为远洋航海提供保障,因此建立皇家天文台的最初目的,就是发展航海与天文学,寻求确定经度的办法。1767年,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格林尼治的皇家天文学家们摸清了主要天体的准确位置和运行规律,并制成了早期的海图,由此英国的海员可以根据天象中星星的位置确定船的方位。

1835年以后,格林尼治天文台在杰出的天文学家埃里的领导下,得到扩充并更新了设备。他首创利用“子午环”测定格林尼治平太阳时,该台成为当时世界上测时手段较先进的天文台。为了协调时间的计量和确定地理经度,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当时格林尼治天文台埃里中星仪所在的经线,作为全球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经线,称为0°经线或本初子午线。

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地面上铺设了一条镶嵌在大理石带中间的笔直铜线,这条铜线就标示着本初子午线。此后,不仅各国出版的地图以这条线作为地理经度的起点,世界各地也都以此作为“世界时区”的起点。全球时间被划分为24个标准时区,每个时区跨越15经度,相差1小时。1924年,格林尼治天文台第一次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向太空播发时间信号,使世界无线电听众可以根据这一时间信号校正自己的钟表。

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本初子午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化的发展,伦敦的空气受到严重的污染,这对星空观测极为不利,由此格林尼治天文台被迫于1957年迁往英国东南沿海的赫斯特蒙苏。迁到新址后的天文台仍叫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但新格林尼治天文台并不在0°经线上了。

星空的浩瀚神秘也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英国当代作曲家霍尔斯特于1916年创作了一部七个乐章的《行星》组曲,组曲中的每个乐章分别以太阳系八大行星中除地球外的七个星球命名。由于霍尔斯特在创作《行星》组曲时,冥王星还没有被发现,因此《行星》组曲中便没有关于冥王星的乐章。

格林尼治天文台世界标准时钟

霍尔斯特创作的《行星》组曲气势宏大,音响瑰丽,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经典作品。七首乐曲,每首都以一颗行星的名字作为标题,并附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副标题。它们是:第一乐章:火星——战争的使者;第二乐章:金星——和平的使者;第三乐章:水星——飞行的使者;第四乐章:木星——欢乐的使者;第五乐章:土星——老年的使者;第六乐章:天王星——魔术师;第七乐章:海王星——神秘主义者。“七大行星”各具特色,音乐色彩极为绚丽。《行星》组曲成为霍尔斯特的重要代表作。

《行星》组曲篇幅浩大,用以演奏的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其中还使用了一些在交响曲演奏中很少使用的乐器,如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等。在组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作曲家甚至还特别加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如此众多乐器的庞大组合,自然也使得音乐产生出丰富的音响色彩,以至当全体乐队演奏时便会产生一种地动山摇的宏伟气势。正是由于演奏这部作品需要超常规的庞大交响乐队,因此尽管这部组曲非常著名,却很少演奏,有时只是演奏其中的某几个乐章。

《行星》组曲完成于1916年。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非常注重对本民族的音乐旋律、节奏的使用,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其他民族的音乐元素。作曲家把这些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这首作品在体现民族性的同时,不失其生动性与神秘性,深刻地反映出作曲家深厚的文化内涵。《行星》组曲以其独到、新颖的思维,富于理性的创作,奠定了作曲家霍尔斯特在20世纪音乐史中的重要地位。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1874—1934)

霍尔斯特创作这部组曲时,冥王星还没有被发现。因此,霍尔斯特只描绘了地球之外的七大行星。后来,冥王星被发现,并一度被认为是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人们觉得霍尔斯特的这部组曲缺少冥王星不免是个遗憾。于是2000年,霍尔斯特女儿的朋友、音乐研究专家科林·马修斯在对《行星》组曲进行多年研究后,他便模仿霍尔斯特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为《行星》组曲续写了第八乐章“冥王星”。续写版的第八乐章标题为“冥王星——新生者”。虽然在音乐史中大多数的“续作”都有画蛇添足之嫌,但这版由科林·马修斯创作的第八乐章,却可以说在风格模仿上做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科林·马修斯(1946— )

马修斯续写《行星》组曲唱片

续写版的《行星》组曲于2000年5月11日,由著名指挥家长野健指挥英国哈雷管弦乐团在曼彻斯特举行世界首演。2006年8月,英国指挥大师西蒙·拉特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演出引起轰动,媒体好评如潮。英国著名的EMI唱片公司还将这场演出的实况录制成唱片,世界发行。

然而,就在音乐界对科林·马修斯续写的这首《冥王星——新生者》大加赞扬之时,非常具有戏剧性的事发生了,就在这部新版《行星》组曲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大获成功之后不久,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传来消息:经过近8天的会议讨论,与会代表424人经过几轮的激烈论辩,以多数票通过的方式决定将冥王星“开除”出行星之列。

将冥王星“开除”出行星之列的理由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行星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确定,符合行星定义的星体要满足三个核心条件:位于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有足够大的质量使自身接近于球形;已经清空了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由于冥王星处于柯伊伯带,其轨道上布满了其他天体,不能满足行星的第三个核心定义,而被重新划分为“矮行星”。

此决议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世界哗然。因为这不简单只是天文学内部的事情,这一改变也涉及其他学科及整个世界文化教育,因此备受瞩目。

就在冥王星被表决剔出行星之列的议案通过不到48小时, 2006年8月26日,12名天文学家便联名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公开发表了《抗议冥王星降级请愿书》,并严正质疑数百位天文学家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让冥王星离开“行星宝座”的做法。

虽然这次“降级事件”至今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有关冥王星是否应该降级的激烈争论却仍然在天文学界内部继续。但是不论如何,科学归科学,艺术归艺术,正如作曲家霍尔斯特生前所说过的话一样:《行星》组曲与天文学并无关系。故此,听听科林·马修斯所续写的《冥王星——新生者》,还是非常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