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助力民族复兴中国梦
郝平 龚旗煌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助力国家现代化是北京大学创办的初心。这颗初心萌生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危难关头,跨越三个世纪而毫不褪色,走过百年奋斗而历久弥坚,将北京大学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深刻表明,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提出,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深刻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北大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回望建校125年来的筚路蓝缕、砥砺求索,初心不改、矢志追梦始终是北大的昂扬风貌,一代代北大人在追寻北大梦、助推中国梦的奋进之旅上留下了熠熠生辉的印记。
1840年鸦片战争后,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进步人士认为西方国家的优势在于“船坚炮利”,开展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但是,洋务运动并没有帮助中国摆脱被侵略的命运,1895年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促使一批仁人志士重新思考振兴民族的道路。国难当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认识到,洋务运动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走教育兴国的道路。为此,康有为等人多次给光绪皇帝上书,建议从国家层面创办一所现代大学,作为救亡图存的关键举措。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天安门城楼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宣告戊戌变法的开始。在这份诏书中,创办京师大学堂的内容占了三分之一篇幅。由梁启超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提出:“京师大学堂为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规模当极宏远,条理当极详密,不可因陋就简,有失首善体制。”大学堂从筹办之初,就确立了宏伟的办学目标。
作为我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大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工科、师范等现代学科,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创办了最早的现代图书馆,引领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然而,贫败的旧中国和软弱的清政府不能为大学的发展提供良好土壤,京师大学堂虽有宏愿,但只能在艰难困苦中前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谋求复兴的历程进入了新的一页,也为北大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著名思想家严复先生担任首任校长。1916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长,锚定了北大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1918年,在北大建校20周年之际,蔡元培先生在校庆纪念会的演讲中说:“本校二十年之历史,仅及柏林大学五分之一,莱比锡大学二十五分之一,苟能急起直追,何尝不可与为平行之发展。”德国的柏林大学、莱比锡大学代表了当时的世界最高水平,蔡元培先生提出要和这些大学“平行之发展”,充分表达了推动北大实现跨越发展的雄心壮志。
在“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理念下,蔡元培先生邀请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钱玄同、鲁迅等有新思想的学者和一批留学回来的科学家到北大任教。这些人才济济一堂,为新北大带来了新知识和新思想,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著名活动家,正是在北大工作或学习期间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一时期的奋斗历程,铸就了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红色基因和“常为新”的精神,使得北大在动荡的战争年代始终保持奋进初心,成为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推动者。
然而,1949年以前的中国国力衰弱、社会凋敝、民生多艰,北大虽然一直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不懈努力,但办学面临重重困难,办学目标也很难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北大迎来了大踏步的发展。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大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经过院系调整后的北大,面向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进一步充实了学科体系,大力发展基础学科,并应国家需要陆续兴办半导体物理、原子能、力学等学科,奠定了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格局。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北大开展了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修订教学计划、重新梳理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材建设,探索构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出了于敏、屠呦呦、王选、胡福明、厉以宁等大批创新人才。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北大立足学科特点,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攻坚项目,在“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稀土分离萃取、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等领域的自主科技创新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探索出了一条服务国家工业化建设与科技创新的道路。
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北大也走上了快车道,在“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道路上迈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步伐。1998年,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随后,中央启动了“985工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国家战略。北大作为第一批确定的“985工程”高校,更加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使命。2000年,北大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北京大学,学校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高等教育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北大也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取得一系列新突破。2018年5月2日,在北大12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近年来,北大继承光荣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成果丰硕,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学校发展思路清晰,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令人欣慰。”这是对北大全体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极大鼓舞与鞭策。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抓好的三项基础性工作,即“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的指引下,北大再接再厉、接续奋斗,紧紧围绕三项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开辟了党的建设和“双一流”建设新局面,推动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初步实现了几代北大人的光荣梦想,向党和人民交出了合格答卷。
北大125年的发展历程深刻表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世界一流的国家栋梁之才,是近代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兴学图强是仁人志士对挽救民族危亡的深刻认识;一所大学只有融入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承担起应有的使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才能健康稳步快速发展。
追求一流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服务国家是一项永不停歇、不懈奋斗的事业。把北大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召唤。今日之中国,大江奔流天地宽,高等教育的发展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和机遇。北大将牢记办学初心,聚焦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办好世界上“第一个北大”,在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胸怀世界的奋进之路上不断谱写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