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第一节 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腔内手术护理常规
血管腔内治疗是指在影像设备的协助下,利用特殊的微创手术器械经皮或经过小的切口进入血管内,从而对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特殊技术。血管外科常见腔内手术包括:动脉瘤(夹层)腔内修复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动/静脉支架植入术、经导管溶栓术等。
入院护理
1.环境介绍
帮助患者熟悉病区环境,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
2.健康评估
了解患者疾病既往史、家族史、用药史、生育史等,结合患者营养状态以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和其他特殊检查结果,评估病情,并做好疼痛、营养、心理、自理能力、压力性损伤、导管滑脱、跌倒、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风险等评估。
3.饮食护理
关注患者基础疾病,给予相应饮食指导,如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给予低盐饮食,避免高钠、高脂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给予糖尿病饮食,注重营养平衡、饮食结构多样化。
4.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药,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如患者使用降压药物,应密切监测血压的变化,根据血压值及患者病情及时调整剂量。如患者使用扩血管药物,注意评估患者心功能和血压、心率变化,静脉用药须严格控制给药速度。用药期间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表现,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立即给予对症处理。如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应注意观察患者神志情况,及时评估患者皮肤黏膜、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有无出血表现。
5.病情观察
(1)疼痛护理:
及时、准确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根据疼痛的规范化管理要求,遵医嘱用药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注意评估镇痛效果,并加强安全防护,防止患者因步态不稳发生跌倒。
(2)血糖监测:
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遵医嘱监测患者血糖波动情况,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
(3)血压控制:
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患者年龄≥60岁,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患者年龄<60岁,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或根据医嘱和病情控制在合理范围。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并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
(4)血管通畅度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评估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包括触摸动脉搏动,评估肢体温度、皮肤颜色、肢体活动和感觉等。下肢肿胀患者需要测量双下肢周径,以便动态评估变化。
6.心理护理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疏导。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应根据患者和家属的文化程度及需求,向患者及家属简要介绍手术的目的、方式及注意事项。对于情绪紧张者,睡前遵医嘱给予镇静催眠药物,以保证患者良好的睡眠。
2.皮肤准备
术前1日指导或协助患者清洗手术部位(手术部位存在外伤时除外)。接手术前,由责任护士或管床医生确保对患者手术部位相应的区域以剪毛的方式去除毛发。如进行股静脉/股动脉穿刺手术,皮肤准备范围包括会阴部、双侧腹股沟及大腿上1/3。
3.胃肠道准备
(1)局部麻醉(简称局麻):
指导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胆固醇、低脂、低盐。多吃蔬菜、水果、杂粮等含粗纤维的食物,尽量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2)全身麻醉(简称全麻):
对于术前正常饮食患者,指导患者术前1日晚餐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遵医嘱禁食,必要时予以灌肠等方式进行肠道准备。指导高血压患者术晨常规服用降压药物;糖尿病患者根据术晨血糖情况遵医嘱决定是否使用降糖药物;如术晨等待手术时间过长,可遵医嘱适量补液。
4.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观察:
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包括血压、心率等,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2)肾功能评估:
注意监测患者血清肌酐、尿素等指标。
(3)血管通畅度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评估肢体动脉搏动情况,以及皮肤温度、颜色、肢体感觉和活动度等。
5.过敏史评估
再次评估患者有无对比剂过敏史。
6.行为指导
术前1日指导患者床上排便,教会患者深呼吸的方法。嘱患者术晨取下活动义齿、眼镜、发夹、手表、首饰等交由家属妥善保管,并脱去内衣、内裤,更换清洁病号服。
术后护理
1.体位与活动
经静脉穿刺的患者,术后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位6~12小时;经动脉穿刺或切开的患者,术后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位6~24小时;术中使用血管封堵器或缝合器的患者,术后卧床6小时,或根据患者的病情遵医嘱执行。留置动/静脉溶栓导管和鞘管的患者,须延长术肢制动时间至拔管后6~12小时或根据患者伤口实际情况遵医嘱实施,如行健侧穿刺“翻山”置管,则双下肢均须伸直制动。肢体制动期间,协助和指导患者行轴线翻身;消瘦患者视情况给予气垫床减压,鼓励患者行踝泵运动,根据病情和医嘱协助患者穿着抗血栓袜(有禁忌证除外),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术后VTE的发生。
2.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观察: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情况,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观察患者意识和肢体活动情况,视病情予以心电监护。
(2)疼痛护理:
同本节入院护理中相关内容。
(3)血管通畅度观察:
观察患者术肢和/或患肢有无皮肤颜色、温度以及肢体活动等异常,有无疼痛及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情况,并与术前对比,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3.伤口护理
患者肢体穿刺点或切口处伤口予沙袋或压迫器压迫,观察伤口局部有无渗血、瘀斑、血肿,伤口污染及时通知医生换药。
4.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手术种类、麻醉方式及病情确定。通常意识清醒、一般情况好的患者,术后6小时后可少量饮水,次日晨开始进半流食,后逐渐过渡至普通膳食(简称普食)或专病饮食。
5.用药护理
同本节入院护理中相关内容。
6.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穿刺点/切口出血、全身出血
1)原因:
术后伤口压迫止血不到位;患者较早活动;围手术期使用抗凝、溶栓等药物。
2)临床表现:
伤口敷料外观可见渗血表现,可出现皮下青紫、硬结,早期患者常无不适主诉,后期可能出现伤口周围胀痛,严重者有心悸、出冷汗、血压下降等低血压休克的表现。
3)预防和护理:
护士应每班观察患者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伤口周围有无皮下青紫及硬结出现,一旦出现做好相应的标记并每班记录变化。及时评估穿刺侧/切开侧肢体颜色、皮温、动脉搏动情况。嘱患者严格按要求限制肢体活动且不能过早下床。嘱患者勿用力咳嗽或屏气,避免腹内压增高而增加出血风险。护士要及时询问患者有无腹胀、腹痛等不适。及时评估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变化,有无低血压休克的早期表现,必要时遵医嘱抽血查血常规。
(2)肾功能不全
1)原因:
术中使用对比剂。
2)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少尿、血红蛋白尿甚至无尿等表现,伴肾功能指标异常。
3)预防和护理:
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尿液情况,包括尿量、性质、颜色等,警惕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围手术期遵医嘱给予充分水化,鼓励患者每日饮水≥2 000ml或遵医嘱静脉补液,以加快对比剂的排出。
(3)栓塞和血栓形成
1)原因:
术中穿刺、切开等操作刺激血管内膜或抗凝药物使用量不足等原因导致血栓形成;术后局部加压过紧且时间过长等易引起肢体动脉缺血或静脉回流障碍。
2)临床表现:
动脉缺血主要表现为肢体颜色苍白、皮温降低、麻木、感觉异常;静脉回流受阻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皮温较健侧高,甚至出现水疱。
3)预防和护理:
护士应评估局部伤口处加压包扎松紧度是否合适,避免包扎过紧影响肢体血液循环。如为下肢伤口,应定时评估患者双下肢腿围、足背动脉搏动、皮温和色泽有无异常,询问患者有无下肢麻木、疼痛等异常感觉。指导患者进行伤口侧肢体踝泵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无伤口侧肢体可自由活动。
(4)穿刺点感染
1)原因:
术中消毒不规范;伤口渗血、渗液未及时处理;抗菌药物使用量不足;患者自身免疫力过低等。
2)临床表现:
穿刺点伤口红、肿、热、痛,严重时有脓液渗出,可伴有体温升高。
3)预防和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判断有无局部感染征象,发现异常及时换药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温和血常规、血培养结果,关注其有无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的征象,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医生进行处理。
7.生活护理
做好患者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擦浴护理等,提高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