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诱发电位基础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临床神经电生理应用展望

一、肌电图诱发电位结合应用的“1+1>2”效应

临床神经电生理的应用国内外均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将针极肌电图检测技术与神经传导检测技术、广义肌电图检测技术与诱发电位检测技术割裂开来。部分机构肌电图室和诱发电位室相互独立,一个患者若需两项检测则要分时、分地进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各自技术演变历史外,主要依据之一是肌电图检测对象为周围神经和肌肉系统、诱发电位检测对象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然而人体神经系统本质上是一个有机整体,临床实践也证实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在很多时候有相同或相似症状,更有许多患者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或肌肉病变。所以,综合应用肌电图与诱发电位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神经系统损害的部位、范围、程度、性质,达到“1 + 1>2”的效果。

二、学科发展

学科发展离不开人才。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但相对于临床其他专业,神经电生理人才队伍力量还显得十分薄弱,从业人员较少,高学历、高素质人员更是少之又少。除了由于自身原因不被临床重视等因素外,在职称晋升中没有专门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医生”序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专职神经电生理从业人员职称晋升通常是挂靠在相近或相邻专业,例如神经内科学、康复科学、骨科学、心电图甚至放射影像学等,这种局面极大地加重了从业者的负担,使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流失了很多高素质人才。所以迫切需要尽早建立专职临床神经电生理医生考核、晋升体系。

三、临床神经电生理工作者的知识结构

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本质上是通过综合分析各项目数据、波形变化,推断神经系统病理改变部位,进而判定疾病性质。仅仅能测定各个项目的数据、波形,对照正常值给出项目的正常与否远不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要发挥神经电生理应有的作用,就要求神经电生理医生不仅能够熟练操作仪器、测出准确数据和波形,还要有扎实的神经系统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基础,更要全面掌握神经电生理基本原理,并且熟悉相关学科疾病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特征。图1-1直观表达了临床诊断思路与结合神经电生理后的诊断思路。

图1-1 神经电生理诊断思路与临床思路的比较

(一)神经解剖与神经生理

神经肌肉系统解剖和生理及病理是神经电生理医生的基础中的基础。对于神经电生理涉及的神经解剖结构要在大脑中建立起系统完整的、三维立体的“影像”,并且要理解和记忆任何一个部位发生病理改变对神经肌肉功能影响的机制和特点。

(二)神经电生理原理

所谓神经电生理原理就是要掌握每一个检测项目所针对的解剖结构,相应结构发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病理改变后影响检测数据的特征和机制。这部分内容是学习临床神经电生理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

(三)临床相关疾病知识

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是神经电生理初始检测方案设计、检测过程中方案调整的依据。临床症状、体征本质源于特定解剖结构的病理改变,所以临床神经电生理医生对相关学科疾病,从解剖、病理、病因到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必须全面掌握,治疗的基本方法也应有所了解。只有如此,才能根据检测数据和波形改变的特征与相应疾病关联起来。

(四)规范化检测方法

相对于前三部分内容,仪器操作是神经电生理医生最容易掌握的,但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严谨的态度、规范化的操作,才能得到真实的检测数据和波形,是正确的神经电生理诊断的前提条件。

(五)指南和共识的使用

针对某种疾病制定“诊疗指南”“专家共识”,对规范、指导临床诊疗行为有重要价值,也是目前临床各学科的通行做法。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详尽的指南或共识均不能100%适合每一个患者,特别是在患者存在多系统或多脏器病理改变时,任何单一疾病指南显然均不能完全适用于该患者诊疗过程。一般而言,指南和共识也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不断修订和更新。国际上已有部分疾病的电生理诊断标准,国内也有类似标准且推出了肌电图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对这些诊断标准、指南和共识的应用,切忌生搬硬套。临床每一位患者的检测均应制定个性化方案,结果也应综合分析。

由上述对神经电生理从业者的要求可见,在其他诊断学科广泛采用的“操作员 + 报告医生”模式并不适用于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例如,MRI操作员只要能正确操作设备、准确摆放体位扫描即可,即使扫描失误,后期阅片医生也可以发现并有纠正机会。但神经电生理临床检测的特点是:方案制定、调整等均需操作者实时决策,才能做到全面检测、不漏诊;操作者检出的结果即使有错误,后期报告医生也无法发现;有些时候操作者的手感都可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所以要培养能够做出准确诊断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医生”,而不是仅能够检测数据、比较正常值的操作员。

四、设备研发

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所用仪器从最早的电子管电路肌电图仪、脑电图仪(早期诱发电位研究使用)到现在的全电脑控制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历经数十年发展,其进步是不言而喻的。但现有电生理设备也有各自不尽如人意之处。总结起来在如下几个方面似有改进空间。

(一)人机界面更友好

一方面,电生理检测设备的操作者为电生理医生,他们对设备的操作更多考虑的是临床使用习惯和节约检测时间;另一方面,电生理经数十年发展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开发出的设备应该符合这些操作习惯、约定名称等。设备开发工程师在软硬件开发中应充分考虑到上述两个方面。

(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临床检测中来自周围环境、设备自身、受检者等的干扰总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运行速度的提高,一些新技术、新算法的实时、准实时运行成为可能,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改善采集信号、缩短检测时间、减少受检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期待在抗干扰、伪迹消除方面有更大提高。

(三)现有操作程序的改进

在现有检测项目界面提供的功能基础上,可考虑提供更为丰富的对曲线各种后期操作功能,包括各种参数改变对曲线的影响、不同曲线的对比、运算等等。总之要使每个检测项目能提供更多实用信息、操作更便捷、更节省时间。

(四)新技术应用

数十年间,临床神经电生理在理论研究、方法学创新以及临床实践等方面均产生了不少全新技术,这些技术经临床检验后应尽快融入设备形成单独检测程序。

(五)实时帮助系统

对于临床神经电生理初学者,有大量的解剖学、检测方法等需要记忆,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常用的方法,如果设备可以提供便捷、准确地帮助系统将会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六)智能辅助系统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方法学及诊断流程。基于神经电生理诊断的逻辑性,这些经验和思路可以转化为“智能专家辅助诊断系统”。更进一步,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电生理诊断思路结合使系统具有自学习功能,其“诊断”准确性逐步提高,这对临床神经电生理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水平提高将有极大帮助。

(七)网络会诊系统

随着临床神经电生理应用的普及,各实验室之间的数据交流、病例讨论、远程会诊等需求越来越大。如果检测设备内部具有专门的远程数据交换功能,可以实现同厂家、甚至不同厂家设备的互联互通,将有利神经电生理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