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康复护理学概述
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给人民健康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自20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持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共2.67亿,占总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 05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提高康复护理服务能力,这给康复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康复护理事业的发展,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康复护士队伍建设,拓宽康复护理内涵,大力发展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促进康复护理事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随着我国将“健康中国”定为国家发展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康复护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规范康复护理的专业行为,制定康复护理相关指南,对于慢性病的康复护理、老年康复护理以及居家康复护理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医学康复是指尽可能改善由疾病或外伤所引起的生理或心灵的损伤,不论在躯体还是精神上都能最大限度地使患者提升个人的能力,使其功能逐渐恢复,重返家庭、社会生活。为了能够使患者回归社会,康复不只是医学方面的康复,还应包括心理、社会、经济、职业、教育等多方面的康复。在康复护理的全过程中,康复护士除为患者提供一般护理服务外,还应运用康复护理相关技术,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护理服务。依据康复治疗阶段,选择合适的评定项目,依据评定结果,提出相关康复护理问题,针对康复护理问题制订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康复对象进行精神、行为以及躯体等全方位的康复护理服务。
康复护理应建立在长期康复目标基础上,帮助患者尽可能地实现短期康复目标。如帕金森病康复治疗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主要内容来看,康复治疗的短期目标主要是扩大及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挛缩和纠正不良姿势,预防或减轻失用性肌萎缩及肌无力,增强姿势、平衡反应、安全意识,提高步行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ADL)以及帮助患者调整心理和生活方式。长期目标主要是维持或提高基本功能,预防和减少继发性损伤的发生。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康复护理服务范畴在不断延伸,从功能障碍或残疾人的康复,拓展到早期重症康复、快速康复外科、老年康复护理、社区康复护理、居家康复护理等,康复护理专业得以快速发展。康复护理的过程是通过教育和训练患者,使患者充分发挥功能上的潜力和个人的主动性,学习新的技能和生活方式,康复护理全过程就是将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自我护理,通过康复教育,使患者的康复治疗依从性提高,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的身心功能障碍得到改善,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尽早回归社会和家庭。康复护理不仅局限于医院康复,还更多地涉及家庭和社区康复,大部分患者存在长期的功能障碍,有的甚至是终生。这就决定了康复护理的长期性和延续性。康复护理还应将早期康复贯穿于康复护理的始终,功能训练要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要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注重实用性,以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在帮助患者克服功能障碍的同时,还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康复,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康复护理措施,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功能训练,以具备回归社会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融入社会。
康复护理秉承以人为本,全面康复的原则,努力维护患者的生理、心理功能,协助患者功能障碍的训练,预防并发症,注重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康复教育,教会患者维持自身健康及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指导、训练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预防和减少继发性损伤的发生,教会患者代偿策略,减少辅助,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