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攒竹穴与听宫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坐骨神经痛辨异
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坐骨神经痛,是针灸科常见之疾,历来为业针者所重视。其临证如何正确辨证选穴,真正做到疗效卓著、“用针稀疏”已成为针灸临床研究之重点。其中,针灸临床大家的针刺手法与处方搭配更是业针者极其关注与效仿的对象。吾在针灸临证时就常仿效高立山和贺普仁用攒竹+养老或听宫+养老酌配伏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坐骨神经痛,临证常有针入痛止或针入痛减之效也!然则,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攒竹穴与听宫穴在人体诸多的腧穴中,何以能脱颖而出,独执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之牛耳,疗效又如此卓著呢?
攒竹穴与听宫穴在临证时能否互相替代,又在多大程度上可互相替代呢?其单用疗效又将如何?此正是吾等现在要探讨话题的价值之所在!
俗话说,比较出真知。攒竹穴与听宫穴的异同及上述诸问题之解惑答疑,通过比较就一览无余了。
首先,看此二穴的所属经脉及其在此经脉中的位置。
《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可见,攒竹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几乎位于起点穴的位置(说“几乎”是因为,其真正的起点穴是睛明)。《灵枢·经脉》云:“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可见,听宫穴属手太阳经,且位于终点穴的位置。(无独有偶,彭静山亦是擅用经脉起止点穴治病疗疾之针灸临床大家,在这一点上,其与高、贺两位老师是英雄所见略同,抑或是巧合?不得而知。)
其次,看攒竹与听宫穴各自所主病证。
《针灸大成》记载,攒竹“主目䀮䀮,视物不明,泪出目眩,瞳子痒,目瞢,眼中刺痛及睑动不得卧,颊痛,面痛,尸厥,巅邪,神狂鬼魅,风眩,嚏”;听宫“主失音,癫疾,心腹满,聤耳,耳聋如物填塞无闻,耳中嘈嘈
蝉鸣”。
在经典文献中,笔者尚未发现有关于攒竹穴与听宫穴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坐骨神经痛的记载。据此推测,此必为高、贺两位老师根据古今文献所录,结合自身临证经验予以创造性的发挥而已。《素问·骨空论》云:“从风憎风刺眉头。”所以,攒竹穴从功能上可祛风散寒,疏通太阳经气。而听宫穴属手太阳经,太阳为开,太阳亦主升,故听宫亦能疏散风寒。其相同点:①二穴均属太阳经,一为足太阳,一为手太阳;②均具有祛风散寒之功;③足太阳与手太阳脉气相通,脉气既相通,其临证主治范围亦必相类似。《灵枢·经脉》在论及手太阳经病候时说:“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在论及足太阳膀胱经病候时,又谓:“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趾不用。”可见,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说,攒竹与听宫穴对诸如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坐骨神经痛之疾当皆可治也!其临证用穴当亦符合“下有病,上取之”的道理。其理论依据,言之凿凿,不可偏废也!
攒竹穴与听宫穴之相同点也已明之,其不同点自然彰显。其不同之处在于:攒竹穴不属于十四经之交会穴。而听宫穴为手、足少阳和手太阳三经之交会穴,主通行十二经。所以,攒竹穴临证仅局限于治疗其所属经脉循行经过之疾。如有以埋针法治疗眶上神经痛者;有以之推拿针刺治疗呃逆者;有以之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退行性腰背痛、闪挫性胁背痛者。而听宫穴临证除治疗所属经脉循行经过之疾外,由于其主通行十二经,若以配穴论之,其治疗范围则更加广泛。如贺普仁老师所总结的:①单用听宫穴可治中风后遗之肢端肿胀疼痛;②听宫+列缺+条口治疗中风之风中经络;③听宫+列缺+太溪治疗中风后遗之肢体发凉;④听宫+列缺治疗中风后遗之肢体发颤;⑤单用听宫治疗落枕;⑥听宫+曲池+合谷治疗外伤性耳聋;⑦听宫+筑宾主治药物性耳聋;⑧听宫+液门主治失音;⑨听宫+臂臑治疗小儿斜视等。
通过以上所述,攒竹穴与听宫穴之异同当可辨矣!然则,问题是,在针灸临证时,两穴能否相须为用?答案是肯定的。有温秀兰关于“针刺睛明穴、听宫穴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的报道为证。此处,睛明穴可用攒竹穴代替。另一个问题,攒竹穴与听宫穴临证时可否互相代替,在多大程度上可互相代替?临证可知,攒竹+养老穴可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之足太阳经型坐骨神经痛,而听宫+养老穴不仅可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之足太阳经型坐骨神经痛,亦可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之足少阳经型坐骨神经痛,抑或足太阳、足少阳经型坐骨神经痛同治。所以,此处两穴能否互相代替,在多大程度上可互相代替,答案已明,无需赘言矣。
又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坐骨神经痛,用攒竹+养老或听宫+养老配伏兔穴,在此疾急性期用之最佳!其实,临证有时吾亦常用分经取穴法治之。如足太阳经型则取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昆仑治之;足少阳经型则取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治之;属根性坐骨神经痛者,则加肾俞、大肠俞、腰夹脊、次髎等穴治之。然则,需要提醒吾针灸同道的是,用上穴,吾之经验是从上到下针之,不如从下到上针之效果显著。何也?《灵枢·周痹》云:“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此经典论述,又有几人察也?正如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坐骨神经痛的治疗一样,为何单单高立山和贺普仁能钩沉索隐、慧眼识珠发现攒竹和听宫穴的妙用欤?经验与识见不同罢了!可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吾等年轻的业针者之于针灸学而言,还有很长的探索之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