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典型病程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该病广泛流行于亚欧地区国家,我国为疫情最严重的国家,表现为流行范围广,发病人数多,病死率较高。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和宿主动物种类多,传播途径多样,主要危害青壮年,临床上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因此早期诊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疗经过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1)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全面分析病史资料。
(2)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尤其是发病前两个月内的居住、工作环境。
(3)对疑诊患者进行血、尿、大便常规及血生化、凝血功能检测,针对患者病情,对可能出现的脏器损害进一步行相关检查。
(4)免疫学检查(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抗原)是确诊的依据。
(5)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应遵循“三早一就”的原则,即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
(6)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针对患者所处病期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
(7)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临床关键点】
1.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季节,对于来自疫区的短期发热患者要进行相关抗体的筛查。
2.仔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发热期)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下降;尿常规检查蛋白多为(+++)~(++++),可见红细胞及各种管型。
4.典型患者热退病情反而加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区别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特征。
5.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应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
6.少尿期为本病极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应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及生化学指标变化,严格掌握透析治疗指征。
7.多尿移行期、多尿早期病情尚未好转,应遵循少尿期治疗原则;多尿后期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休克和继发感染。
临床病例
患者,男性,35岁,因“发热、全身酸痛、头痛4日”于11月20日来门诊就诊。初步的病史采集如下:患者4日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波动于38.5~40℃,伴全身酸痛、头痛,自认为“感冒”,口服“感冒药”2日无好转,出现恶心,呕吐数次,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腹部不适、腹痛、腰痛,每日排褐色稀便2~3次,无里急后重感。2日前到当地卫生院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血小板降低”,尿常规“可见尿蛋白及尿潜血”(具体不详),疑似“细菌感染”,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清开灵注射液”,体温有下降趋势,但恶心呕吐症状有所加重,遂来就诊。自发病以来食欲及体力差。无鼻塞、流涕,无咳喘。无尿频、尿急、尿痛,就诊当日尿量减少(具体不详)。
初步采集病史后,因为患者有短程发热(热程4日,热型为弛张热,就诊当日体温有下降趋势)、毒血症症状(乏力、全身酸痛、头痛)、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泌尿系统异常表现(腰痛、尿潜血及蛋白尿)、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血小板降低”,对于此类患者,临床上随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相关问题。
【问题1】该患者发热原因为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
思路1
如为感染性发热,需初步判断感染部位及病原体种类;如为非感染性发热,常见原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实体肿瘤、理化损伤、神经源性发热及其他原因(甲亢、内脏血管梗死、组织坏死、痛风等)。
思路2
一般感染性疾病起病较急,尤其是细菌、病毒感染。该患者为短程发热,伴毒血症症状,考虑感染性发热可能性较大。
思路3
如为感染性发热,最有可能的疾病是什么?患者除发热及毒血症症状外,有多器官系统损害表现(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发病第3日出现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血小板降低”及尿常规“可见尿潜血及尿蛋白”,需考虑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可能。
思路4
需要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该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临床上需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胃肠炎、外科急腹症、其他感染性发热、血液系统疾病及急性肾脏疾病鉴别。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
起病较急,也可出现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等热性病容和全身关节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但早期多有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而无皮肤黏膜充血水肿、腰痛、肾区叩击痛,尿蛋白一般在(+)以下,血常规的白细胞数病初即升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无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下降少见。
(2)急性胃肠炎:
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且有暴饮暴食或不洁饮食史。除发热、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外,不具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充血、出血、渗出水肿体征,无尿常规及血液生化的特殊改变,也无肾功能障碍。
(3)外科急腹症:
部分出血热病例腹痛较明显,可表现为局限性腹痛,甚至全腹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查体时可有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叩诊可有移动性浊音,临床常误诊为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腹膜炎、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以上疾病不具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充血、出血、渗出水肿体征。血常规血小板计数正常,多无异型淋巴细胞,尿常规无明显异常。
(4)其他感染性发热:
需要与急性发热性疾病相鉴别,尤其是可引起发热、多脏器损害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疾病。例如登革热、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
(5)血液系统疾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下降,部分病例白细胞明显升高,呈类白血病反应,易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同时伴有明显肾脏损害的表现,尿量减少,甚至无尿,伴有大量蛋白尿,血尿素氮和肌酐明显升高,血液系统疾病罕见。骨髓涂片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6)急性肾脏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出现发热,可有血尿伴中等量蛋白尿,一般无低血压表现,尿中无膜状物,多无出血倾向,血常规无血小板减少,无异型淋巴细胞。急性肾盂肾炎表现为急起寒战、发热、腰背痛(双肾区有明显的叩击痛),部分病例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与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表现相似。但该病常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尿中蛋白量少而脓细胞较多,尿细菌培养阳性,抗生素治疗有效。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原学概述
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为负链RNA病毒,其基因RNA可分为大(L)、中(M)、小(S)三个片段,其中L基因编码聚合酶,M基因编码膜蛋白,S基因编码核衣壳蛋白。
由于抗原结构不同,汉坦病毒至少有20个血清型。不同鼠类携带不同血清型病毒,临床表现轻重程度不同。其中汉滩病毒、汉城病毒、普马拉病毒、多布拉伐病毒能引起人类肾综合征出血热。
我国流行的汉坦病毒主要有两型,即汉滩病毒(病情较重)和汉城病毒(病情较轻)。
【问题2】尚需补充哪些病史资料?
思路
对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诊断,需尽量获取详细完整的病史,除热型、热程及伴随症状外,流行病学资料亦不能忽视。尤其对传染性疾病而言,流行病学资料在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该患者需询问:①居住地/发病地是否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当地近期是否有类似病例;②发病季节;③是否有动物(尤其是鼠类)接触史;④人群易感性,包括性别、年龄、职业;⑤疫苗接种史。
注意:针对该患者采集病史时,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询问较为详尽,但忽视了流行病学资料,这是导致传染病早期误诊、漏诊的常见原因。
补充流行病学史:农民,黑龙江省虎林市人,既往健康。常年从事田间劳动,发病前两个月内未到外地,家中有粮仓,老鼠较多。无明确不洁饮食和饮生水史。无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接种史。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我国以黑线姬鼠、褐家鼠及大林姬鼠等多见。
2.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吸入被病毒污染的尘埃形成的气溶胶最常见。
(2)消化道传播:进食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
(3)接触传播:鼠咬伤或皮肤黏膜接触带病毒动物或其排泄物。
(4)母婴传播:妊娠妇女经宫内或分娩时传播。
(5)虫媒传播:从恙螨和柏氏禽刺螨中可分离到病毒,传播作用待证实。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
(1)地区性:主要分布于亚洲,我国是重疫区。
(2)季节性和周期性:有较明显的季节高峰,姬鼠传播以11月—次年1月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3—5月为高峰;大林姬鼠传播以夏季为流行高峰。
(3)人群分布:主要与人群活动场所、活动范围、接触传染源(或其排泄物)的概率不同有关,男性青壮年农民和从事野外作业的工人为高危人群。
【问题3】完善病史后,下一步查体重点有哪些方面?
思路
详尽的查体是作出正确临床诊断的关键,尤其是一些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体征。对于该患者查体重点应包括:
①充血征:是否有皮肤充血(颜面潮红,状如酒醉貌,颈、胸部潮红)的表现,是否有黏膜充血(眼结膜、软腭和咽部)的表现;②出血征:是否有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呈搔抓样、条索状瘀点),是否有黏膜出血(软腭部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片状出血斑,皮肤注射、采血部位片状瘀斑);③渗出水肿征:是否有球结膜水肿,眼睑和颜面水肿;④胸部:双肺呼吸音是否减弱,是否可闻及干湿啰音;⑤心脏:包括心率、心律、杂音等,以了解有无心包积液、心肌损害表现;⑥腹部:肠鸣音是否活跃,腹部压痛部位,有无反跳痛、肾区叩击痛等;⑦双下肢是否可见皮肤瘀斑、水肿。
门诊查体记录
体温37.8℃,脉搏9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80mmHg。一般状态差,急性病容,神志清。双上肢皮肤注射部位可见瘀斑,颜面轻度水肿,面部、颈部潮红,球结膜充血,可见片状出血斑,球结膜轻度水肿,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脐周轻度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侧肾区叩痛(+);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
【问题4】上述门诊查体记录是否全面?
思路
从问题3的分析可以得知,该查体记录存在以下问题:
1.皮肤、黏膜充血和/或出血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常见体征,针对该患者查体只描述皮肤、睑结膜充血、出血体征,未描述咽部、软腭部是否存在充血、点状出血,这是临床查体常常遗漏的部分,也恰恰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常见的体征。
2.腋下及胸背部搔抓样、条索状瘀点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较典型的体征,该查体记录没有具体描述。
3.腹部有压痛,未描述是否有反跳痛,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因肠系膜局部极度充血和水肿,可出现腹部局部甚至全腹部压痛、反跳痛,临床上易误诊为急腹症。
4.该患者有腹泻表现,未描写肠鸣音情况。部分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可有腹泻症状,甚至出现黏液血便或黑便,查体肠鸣音活跃或亢进。
5.其他一些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也应描写,如睑结膜是否苍白,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甲状腺是否可触及肿大、结节。
该患者补充相关检查后的查体结果为:体温37.8℃,脉搏9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80mmHg。一般状态差,急性病容,神志清。双侧腋下可见条索状出血点,双上肢皮肤注射部位可见瘀斑,颜面轻度水肿,面部、颈部潮红,睑结膜无苍白,球结膜充血、轻度水肿(图2-4-1),可见片状出血斑,巩膜无黄染,咽部、软腭部充血,可见针尖样出血点(图2-4-2);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侧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及结节;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脐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叩痛(+),肠鸣音8次/min,未闻及气过水声;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

图2-4-1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球结膜充血、水肿

图2-4-2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软腭可见针尖样出血点
【问题5】结合上述查体结果,为明确诊断应进一步实施哪些检查?
思路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该患者应进行血常规、血涂片、尿常规、大便常规、感染指标(CRP、ESR、PCT)、生化系列、凝血功能、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腹部彩超和胸部X线)。
门诊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2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5%,淋巴细胞百分比40%,RBC 5.5×1012/L,Hb 165g/ L,血细胞比容(Hct)55.2%,PLT 52×109/L。
血涂片:异型淋巴细胞15%,未见原始细胞。
尿常规:外观浑浊,尿蛋白(+++),潜血(++),白细胞(−),可见各种管型。
大便常规:外观为褐色稀便,潜血(++)。
感染指标:CRP 15mg/L;ESR 12mm/h;PCT 0. 1μg/L。
生化分析:ALT 82U/L,AST 94U/L,GGT 106U/L,LDH 771U/L,ALB 25g/L,尿素 10.1mmol/L,肌酐153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 18mmol/L,K+ 5.0mmol/L,Na+ 128mmol/L,Cl− 96mmol/L。心肌酶:肌酸激酶(CK)801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4.9U/L。
凝血酶原活动度:68%。
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检测:IgM抗体(+),IgG抗体(−)。
腹部彩超:肝脾轻度增大,双肾肿大,双肾弥漫性病变,双肾周少量渗出。
【问题6】上述辅助检查结果有哪些异常,是否可作出明确诊断?
思路1
患者发病第4日,感染相关指标(CRP、ESR、PCT)升高不明显,细菌感染可能性较小。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虽常见于细菌感染,但血小板明显下降,血涂片可见大量异型淋巴细胞,均少见于细菌感染;尿常规可见大量蛋白、潜血及管型,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均有异常,表现为多器官损害;彩超检查结果与生化学异常指标较一致,符合汉坦病毒泛嗜性感染的特点。肾综合征出血热IgM抗体阳性,结合前述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可作出明确诊断。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血常规变化特点
1.白细胞 病程第1~2日白细胞计数多正常,第3日开始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重型患者可达(50~100)×109/L,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有中毒颗粒,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第4~5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异型淋巴细胞。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1)发热后期、低血压休克期:升高(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
(2)少尿期:降低(血液稀释)。
3.血小板 从第2日开始减少,可见异型血小板。
知识点
尿中膜状物
1.部分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尿中可出现膜状物(图2-4-3),为该病较特异的表现。
2.外观呈胶冻样、碎肉样、丝状、块状;呈白色或粉红色。大块膜状物可阻塞尿路,造成排尿困难。
3.形成原因 大量蛋白尿与红细胞和肾组织脱落上皮细胞相混合的凝聚物。

图2-4-3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尿中膜状物
思路2
对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总结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点,哪些情况可作出疑似诊断?
在该病流行季节,来自出血热疫区的患者,在发热基础上出现以下情况时要想到本病的可能:
(1)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2)明显的头痛、腰痛、眼眶痛或腹痛。
(3)颜面、颈、胸部潮红,球结膜充血、水肿。
(4)皮肤(腋下、胸背部)特征性出血点,或咽部、软腭部有细小出血点。
(5)白细胞升高,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
(6)尿蛋白、血尿或尿中出现膜状物。
(7)无明确出血及感染病灶,但出现低血压休克。
(8)多脏器受损的表现。
(9)急性肾功能不全或肾衰竭。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
(2)发病前2个月内与鼠类或其排泄物(粪、尿)、分泌物等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或可疑接触史。
2.临床表现
(1)发热,可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充血、渗出和出血等毛细血管损害表现,如面潮红、颈潮红和胸部潮红(三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出血点,重者可有腔道出血。
(3)低血压休克。
(4)肾脏损害:尿蛋白、镜下或肉眼血尿,尿中膜状物,少尿或多尿。
(5)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3.实验室检测
(1)血常规:发热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和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液浓缩(低血压休克期)或血液稀释(少尿期)。
(2)尿常规:尿蛋白阳性,可出现镜下血尿、管型尿。可有肉眼血尿和尿中膜状物;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
(3)血生化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5)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
(6)从患者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RNA。
(7)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汉坦病毒。
疑似病例:1(1)和/或1(2)同时具备2(1)和/或2(2)者,且不支持其他发热性疾病诊断者。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 2(3)、2(4)、2(5)、3(1)、3(2)、3(3)中至少一项者。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同时具备 3(4)、3(5)、3(6)、3(7)中至少一项者。
思路3
患者目前处于疾病哪一期,治疗原则是什么?
该患者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按照“三早一就”的治疗原则应立即住院治疗。患者处于发热期,发热期的治疗原则为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抗病毒治疗可在发热早期应用利巴韦林,也可选用α干扰素。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原则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应遵循“三早一就”的原则,即: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就近治疗。
患者入院后当日体温降至正常,当晚明显头晕,并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测体温36.8℃,脉搏106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85/60mmHg。一般状态差,神志清,精神萎靡,脉搏细弱,皮肤湿冷。
【问题7】根据目前临床症状,如何考虑?
思路1
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分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该患者现发热期末出现低血压休克,考虑进入低血压休克期,较为符合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情进展特点。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现象,重型病例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的互相重叠。
思路2
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发生低血压休克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是由于病毒及免疫反应广泛损伤全身小血管与毛细血管,加上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使血容量下降。此外,由于血浆外渗使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升高,促进DIC的发生,导致血液循环淤滞,血流受阻,因而使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降低。
【问题8】肾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需与哪些常见疾病相鉴别?
思路
低血压休克期需与其他原因所致感染性休克相鉴别,如急性中毒性菌痢,好发于夏秋季,儿童多发,多有不洁饮食史。起病急骤,以高热、畏寒、精神萎靡或惊厥为主,可迅速出现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或昏迷。肛拭子或诊断性灌肠采集粪便标本检测有助于诊断。
【问题9】接下来该患者该如何处理?
思路1
患者处于低血压状态,如不及时纠正可能因血压进行性下降导致难治性休克,目前应给予抗休克治疗。
思路2
患者目前低血压状态是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导致的失血浆性低血容量,应积极补充血容量,同时注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处置如下:①补充血容量,应遵循早期、快速、适量的原则,先快后慢,先晶(体)后胶(体),争取4小时内使血压稳定。晶体液以平衡盐为主,如休克进一步加重,可应用双渗平衡盐液以达到快速补充血容量的目的;胶体溶液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和白蛋白。因此期发生的低血压休克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存在血液浓缩,不宜应用全血。②纠正酸中毒,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结果补充5%碳酸氢钠。③改善微循环,经积极补液、纠酸后,血红蛋白已恢复正常、血压仍不稳定者,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山莨菪碱具有扩张微血管、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可酌情应用。也可同时用地塞米松。
思路3
针对患者目前状态治疗中需注意哪些问题?
低血压休克发生率差异较大,轻型病例可不出现,短者仅持续数小时,呈一过性血压下降;重者可长达6日,一般为1~3日。根据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情变化,患者低血压休克期结束后将进入少尿期,因此抗休克治疗应避免盲目大量补液,甚至血压已经基本稳定仍大量输液,造成少尿早期难以处理的急性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高血容量综合征和心力衰竭。应加强低血压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监测,酌情调整补液量。
经上述治疗后,患者血压于10小时后恢复正常。次日腰痛明显,时有恶心、呕吐,尿量减少,24小时约350ml。复查血常规:WBC 9.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5%,淋巴细胞百分比47%,RBC 4.3×1012/L,Hb 126g/L,Hct 45.2%,PLT 30×109/L。生化分析:ALT 82U/L,AST 94U/L,GGT 106U/L,LDH 771U/L,ALB 28g/L,尿素氮15.5mmol/L,肌酐227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6mmol/L,K+5.2mmol/L,Na+126mmol/L,Cl− 92mmol/L。
【问题10】患者目前病情处于哪一病期?下一步应如何治疗?
思路1
患者体温正常,经积极抗休克治疗后血压恢复正常,但尿量进一步减少,24小时尿量不足400ml,符合少尿诊断;生化学检查显示肾功损害进一步加重,仍存在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病情进入少尿期。
注意:肾综合征出血热进入少尿期,因汉坦病毒直接作用及继发免疫损伤,导致全身多器官系统损害,尤其是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为明显,肾损害及出血症状达高峰,是该病最凶险的阶段。与其他感染发热性疾病不同,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临床特征
进入少尿期的标志:血压回升,尿量骤减,血液稀释。
突出表现:“三高”症状,即高氮质血症、高血容量、高血钾。
1.少尿(<400ml/24h),甚至无尿(<50ml/24h)。
2.尿毒症。
3.酸中毒。
4.水、电解质紊乱 高血钾、低血钠、低钙血症。
5.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体静脉充盈、脉搏洪大、心率增快、进行性高血压、血液稀释、颜面水肿、脑水肿等。
6.出血症状加重 鼻出血、呕血、便血,可有内脏出血、腔道大出血。
思路2
针对患者病情治疗如下:①因患者尿量明显减少,应严格控制液体入量,每日补液量为前一日尿量和呕吐量加500~700ml(生理需要量)。②纠正酸中毒: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检测结果补充碳酸氢钠溶液。③减少蛋白分解,控制氮质血症: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蛋白饮食,不能进食者每日输入葡萄糖200~300g。④利尿:可应用呋塞米,自小剂量开始应用,必要时可增加剂量;应用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10mg或山莨菪碱10~20mg静脉滴注,每日2~3次。此外,如患者尿量继续减少,为预防高血容量综合征和严重高血钾,可应用甘露醇、硫酸镁、大黄等导泻;放血疗法过去常用于已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患者,目前已逐渐为透析治疗所取代。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治疗原则
少尿期应遵循“稳、促、导、透”的治疗原则,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透析治疗。
住院第4日,患者周身不适,恶心、呕吐症状加重,腹胀较明显,平卧位呼吸不畅,时有心慌、头晕、头痛,腰痛无缓解,尿量持续减少,24小时约40ml。查体:体温36.6℃,脉搏108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165/92mmHg。一般状态差,脉搏洪大,面部胀满,皮肤采血、注射部位见大片状瘀斑,球结膜充血、水肿明显,可见大片状出血斑;颈静脉充盈;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心律齐,心音亢进;腹平软,双肾区叩击痛(+)。
血常规:WBC 5.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2%,淋巴细胞百分比57%,RBC 3.1×1012/L,Hb 112g/L,Hct 38.1%,PLT 60×109/L。生化分析:ALT 61U/L,AST 102U/L,GGT 88U/L,LDH 632U/L,ALB 33.1g/L,尿素29.1mmol/L,肌酐874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7mmol/L,K+ 5.8mmol/L,Na+ 122mmol/L,Cl− 90mmol/L。
【问题11】针对上述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病情作何评估?下一步应如何处理?
思路1
患者消化道症状加重,24小时尿量不足50ml,为无尿状态,肾功能尿素氮、肌酐较2日前明显升高,符合急性肾衰竭诊断。尿毒症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出血倾向进一步加重;因水钠潴留加重导致高血容量综合征。
注意:进入少尿期后,由于水钠潴留、血容量明显增高,出现血液稀释,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比容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分型
根据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休克和肾功能损害严重程度不同,临床上可分为五型:
1.轻型 体温39℃以下,中毒症状轻,除出血点外无其他出血现象,肾损害轻,无休克和少尿。
2.中型 体温39~40℃,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球结膜水肿,病程中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脉压小于30mmHg,有明显出血和少尿期,尿蛋白(+++)。
3.重型 体温>40℃,中毒症状及渗出体征严重,可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并出现休克,有皮肤瘀斑和腔道出血,休克和肾损害严重,少尿持续5日以内或无尿2日以内。
4.危重型 在重型基础上合并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难治性休克;有重要脏器出血;少尿超出5日或无尿2日以上,尿素超过42.84mmol/L(120mg/dl);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出现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等中枢神经合并症;严重继发感染。
5.非典型 发热体温38℃以下,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尿蛋白(±),血、尿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阳性。
思路2
患者目前处于无尿状态,尿素氮、肌酐迅速上升,离子紊乱严重,血钾升高明显,尤其出现了高血容量综合征,易导致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需即刻行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此外,应按照前述补液原则严格控制液体入量,以免因输液过多加重高血容量综合征。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透析适应证
少尿持续4日以上或无尿24小时以上,或出现下列情况者:
1.明显氮质血症,血尿素氮>28.56mmol/L,有严重尿毒症表现者。
2.高分解状态,每日血尿素氮升高>7.14mmol/L。
3.血钾>6mmol/L,心电图有高耸T波的高钾表现。
4.高血容量综合征经保守治疗无效。
入院第10日,患者经四次血液透析治疗后,24小时尿量增加至800ml,周身不适及消化道症状无明显缓解,心慌、气促、头痛症状有所好转。复查尿素氮30.1mmol/L,肌酐882μmol/L,K+ 5.5mmol/L。
【问题12】患者目前处于哪一病期?下一步应如何处理?
思路
患者尿量增多至800ml/d,复查肾功能无好转,处于多尿移行期,此期随尿量增加,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病情仍重,需按少尿期处理原则积极治疗。
入院第11日,患者尿量2 200ml/d,心慌、气促、头痛缓解,未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入院第12日,尿量增至3 500ml/d,食欲及体力有所好转,周身不适及消化道症状有所缓解。复查生化分析:ALT 48U/L,AST 85U/L,GGT 56U/L,LDH 342U/L,α-羟丁酸脱氢酶(HBD)252U/L,ALB 35.5g/L,尿素18.1mmol/L,肌酐452μmol/L,K+ 3.6mmol/L,Na+ 130mmol/L,Cl− 94mmol/L。
【问题13】患者目前处于哪一病期?下一步应如何处理?
思路1
患者尿量增多,大于3 000ml/d,肾功损害有所好转,处于多尿后期。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临床分期
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以分以下三期:
1.多尿移行期 24小时尿量400~2 000ml,尿素氮、肌酐仍升高,症状加重。
2.多尿早期 24小时尿量>2 000ml,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症状仍重。
3.多尿后期 24小时尿量>3 000ml,病情逐渐好转。
思路2
此期肾脏组织逐渐恢复,肾小球滤过率(GFR)增加,但新生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善,加上尿素氮等潴留物质引起的高渗性利尿作用,使尿量明显增加。多尿后期仍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根据尿量及离子变化积极补液治疗。
住院第14日,患者尿量达6 600ml/d,自述食欲缺乏,仍觉乏力、四肢无力,腹胀不适、排气少。复查尿素11.4mmol/L,肌酐 252μmol/L,K+ 3.1mmol/L,Na+ 122mmol/L,Cl− 90mmol/L。
【问题14】患者不适症状未缓解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处理?
思路1
随患者尿量逐渐增加,大量K+、Na+随尿液排出,而食欲尚未恢复正常,口服液体量难以与尿液排出量相当,此时如静脉补液量不足,往往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加重,出现低血钾、低血钠症状。
思路2
此期应嘱患者进食半流质和含钾食物,尽量口服补充水分。如口服补液量不足,需根据尿量给予静脉补液,密切监测离子变化情况,酌情调整补液成分。
经补液对症治疗,患者食欲及体力均好转,尿量逐日减少。住院第20日,患者尿量减少至1 900ml/d,复查血常规:WBC 5.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5%,淋巴细胞百分比35%,RBC 4.2×1012/L,Hb 121g/L,Hct 46%,PLT 160×109/L。尿常规:尿蛋白(−),尿潜血(−)。生化分析:ALT 28U/L,AST 36U/L,ALB 39g/L,尿素6.5mmol/L,肌酐92μmol/L,K+ 4.3mmol/L,Na+ 140mmol/L,Cl− 99mmol/L。
【问题15】患者是否可以出院?需注意哪些问题?
思路
患者尿量减少至正常水平,实验室各项检查指标基本正常,病情进入恢复期,可办理出院。嘱患者回家中应休息1~2个月,注意补充营养,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治疗。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注意事项
1.发热期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以防大汗而进一步丧失血容量。
2.低血压休克期补液要适量,不宜用全血纠正休克。
3.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量出为入”,根据离子变化情况补液。
4.各期加强消毒隔离,预防继发感染。
5.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注意一些严重并发症(腔道大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心力衰竭、肺水肿、ARDS、自发性肾破裂等)的预防和治疗。
6.禁用可能导致肾损害的药物。
(李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