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朕,李二,回来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7章 马蹄铁与曲辕犁

犁的事情初步搞定,接下来就是畜力机械了。

这个项目,李世民称之为,牛马旋耕机。

毕竟还三万匹马呢!

这会又不打仗。

平时府兵也要种田。

如此,何不都利用起来,利用技术的力量,提升效率,直接开国营农场?

粮食命脉,是要抓在自己手里的。

对外征战也好。

荒年赈灾也罢。

只要有足够的粮食,那么一切就乱不了,粮食,归根结底是一切问题的压舱石。

反过来,若是不能自己生产,那么不论依靠赋税收取,还是依靠采购运输,其实都不保险。

这个项目实施起来其实也简单。

其一,利用曲辕犁类似的力学原理。

其二,利用现代大型旋耕机的结构。

这样综合来看,就是一辆一辆“马车”,前面规划好位置,有八到十二个牛马位,后面则拉四到六个犁头。

也别小看这玩意。

马力也是力。

人类在进入蒸汽文明之前,是有过相当长一段畜力文明时间的。

理论上讲,只要功夫够深,别说旋耕机,就是起重机,挖掘机,也照样能搞出畜力的。

且效果不差,无非用的马儿多点,看着场面壮观一点。

最后就是马蹄铁了。

这个是必须要有的,但没什么好说,穿个鞋子而已,无需特别解释,也没什么技术含量。

完事李世民也不耽搁,直接便出了紫薇城,来到位于皇城的将作监。

一天就这么过去。

将作监,负责染织,冶炼,锻造。

尽管技术水平一般,不论产量还是产品质量实则都有些乏善可陈。

但交代的任务还是很好的完成了,产品有,马蹄铁五十副,曲辕犁三把,适用于八匹“手扶拖拉机”的四组合耕犁把。

另一边,将作监之外,李世民带着小杨氏在外面转了一圈,最终在洛水北岸,距离宫城不远的禁苑区域,选择了一块空地,用于修建食盐加工厂。

是的,食盐加工厂。

国营盐场的计划,最终是要在海边直接建立盐场,大规模海水晒盐。

可很显然那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以当下各方面的条件,光选址备料开工都要以月计。

但是又不能干等,所以,要先弄个加工厂,直接以粗盐为原材料来生产食盐。

也只有这样,计划才能迅速展开,获得人口,物资。

夜里宿在小杨氏处。

是夜,已故齐王元吉似乎来了,又似乎没来,次日一早,苏醒的小杨氏容光焕发,娇艳欲滴。

接下来就是安装马蹄铁了。

早食过后,将作监,李世民命人用木头搭建了简易的护栏,把马儿牵进去。

此处可以解锁一项新技术,那就是,人工授精。

是的,人工授精。

没办法,马匹的妊娠期太长了,再加上哺乳,交配,自然条件下,差不多两年才能有一胎。

而且无法保证质量,也不利于培育新品种。

而人工授精,只要弄个简单的注射器,注意卫生,把手伸进去,那么不论质量还是繁育周期,都能大幅度提升。

还能快速杂交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进而迅速获得大量牛马。

只不过这并不在今日操作范畴,将作监,也干不来牧马监的活。

是以同样是牵进护栏,同样是为了避免被踢,此处却无需深入,而只需让马儿抬腿。

这事也不难。

头两双马鞋,李世民亲自上手,先拿勾刀锉刀给马儿修个甲,完事再给马儿穿上。

一看貌似真行,马儿无损,却能有效的护住蹄子,同时增强抓地踩踏的力道,立马身边闻讯而来的一帮人兴冲冲撸起袖子。

完事就出发了。

起初人不多,慢慢的,便连在衙署处理政务的温大雅房玄龄等人亦闻风而动。

李世民也没走太远。

整个陕东道,地广人稀,大片的土地闲置。

宫城紫薇城附近其实也一样,一来是缺人,二来是属于禁苑,不得擅入。

他选择的便是禁苑。

他想在这里开辟一片土地,闲暇时,带着妻妾儿女下地劳作,进而收获粮食蔬菜。

效果也十分显著。

一共三把犁,套的是牛,不是马,作为始作俑者,李世民当仁不让占了一把,剩下两把,分别交给了年龄资历都比较长的温大雅与高士廉。

原本这二人是没多少信心的。

年长嘛!

都这么大把年纪了,还要跟老黄牛较劲,谁吃得消?

万一到时候犁翻了,可就真丢大人了。

没曾想居然有点丝滑。

以往的犁,那都是要使劲抓住犁耙用力往下压的,否则犁头会越耕越深,越耕越深,没几步就彻底拉不动。

可这新犁,却只要握住把手,稍稍用力往上抬着点即可,这可太神奇了。

尽管因为不熟练,难免也会出点状况,可这犁头不往深了钻啊!

这犁头,它是往上的,还不需要多大力就能控制,以致于他们这把年纪都能比较轻松的驾驭。

再看那牛,似乎也不太吃力,明明在拉犁,它甚至还能有空吃点草,不可思议,当真不可思议。

亲自感受了一把,李世民也颇为满意,笑着招呼道:“兰儿,要不要来试试?”

“可以吗?”

小杨氏本名杨兰,闻言便有些意动。

毕竟二十不到。

毕竟也有参与。

李世民笑道:“当然可以,来,放轻松些,我教你。”

耕地,李世民是专业的。

别看他是马上皇帝,行伍出身。

事实上,他对农事并不陌生,遥想当年,还是他以身作则,天子亲耕,恢复了中断数百年的先农礼。

小杨氏欣然,便上前掌了犁,与此同时,高士廉温大雅身边也围满了人,大家一边跟着走,一边啧啧称奇。

约莫十来分钟,换手,大半个钟头过后,树下休息。

合着端来的水,李世民笑道:“如何,有了这新犁,可否夏种粟,冬种麦,一年两熟?”

“殿下大才。”

“有了此犁,只要耕牛再充裕些,一年两熟不在话下。”

“此犁甚好,不但省力,耕得也快,如此一来,翻地的时间必将大幅度缩短。”

“相比精盐,此犁对社稷民生更有裨益,敢问殿下,可有名讳?”

“不若便叫秦王犁吧,如此也好叫天下人知晓并感念秦王恩德!”

“……”